弗朗斯維爾生物群是一群21億年前的古元古代宏觀結構,有爭議地認為它們是化石,得名於加蓬古元古代弗朗斯維爾B地層,這是一個黑頁岩省,以缺乏任何明顯的變質作用而聞名。[1]這些化石被認為是最早的多細胞生命形式的證據。[1][2] 它們是由法國普瓦捷大學的法國裔摩洛哥地質學家阿卜杜拉扎克·艾爾·阿爾巴尼英語Abderrazak El Albani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發現的。雖然它們大都還沒有被賦予正式的生物分類學位置,維也納自然史博物館2014年將它們非正式地統稱為「加蓬生物群」。[3]

Thumb
弗朗斯維爾生物群的宏觀結構示例
-4500 —
-4250 —
-4000 —
-3750 —
-3500 —
-3250 —
-3000 —
-2750 —
-2500 —
-2250 —
-2000 —
-1750 —
-1500 —
-1250 —
-1000 —
-750 —
-500 —
-250 —
0 —
百萬年
*冰河時期英語Timeline of glaciation

形態

弗朗斯維爾生物群的成員
Thumb
維也納自然史博物館展出的弗朗斯維爾生物群宏觀結構。

化石生物最大可達17公分。[4][5]它們具有獨特的形態。它們的軀幹呈扁平的圓盤狀,也有拉長的形狀。一個球形到橢圓形的中心體被放射狀結構所包圍。化石展現出立體、協調的生長。[4]必須假設它們可以進行細胞間交流,而且這應在多細胞生物出現前就存在了。[6]

艾爾·阿爾巴尼等人2014年較新的研究描述了具有不同形態的多種類型化石,有捲曲的管形,類似「珍珠串」的結構,最後形成一朵「花」。這與網柄菌綱英語Dictyostelid黏菌相似,形成多細胞集合體進行遷移的變形體。但網柱黏菌是陸生的,所以這些結構不可能簡單地就是網柱黏菌。已知的化石中,埃迪卡拉生物群中的帶狀藻屬英語Beltanelliformis與其最為接近。[1]

位置

Thumb
弗朗斯維爾盆地地質圖

這些發現來自弗朗斯維爾盆地英語Franceville basin的頁岩,化石密度很高,每平米可多達40個個體。據推測,這些生物應是在淺海底部群居。化石地點的地球化學表明它們生活在進積三角洲含氧水柱下的沉積物上,可能進行有氧呼吸[4]

解釋

艾爾·阿爾巴尼及同事在描述這些化石時,將其儘量描述為可能與真核生物有親緣關係的類菌毯生物,雖然與任何已知結構不同,但他們指出,花似的複雜性和甾烷的存在暗示了它們的真核生物身份。在《自然》雜誌同時發表的一片新聞報道中,布里斯托大學古生物學家菲利普·多納赫英語Philip Donoghue主張要稱它們為真核生物還要待更多證據。

耶魯大學阿道夫·塞拉赫持另一種觀點,他認為這些化石根本就不是生物,而是黃鐵礦留下的偽化石英語Pseudofossil[7] 艾爾·阿爾巴尼等(2014)明確反對塞拉赫的解釋。黃鐵礦化、輕度黃鐵礦化和非黃鐵礦化的痕跡都在結構中存在。樣本中硫同位素比率的均勻分佈說明,這些結構形成於一次單一事件,與沉積同時。在結晶緩慢的黃鐵礦花中,同位素比率會在結構內變化。對類似花粉的結構,化學分析也表明「花粉」壁中含有有機物。[1]

命運

弗朗斯維爾生物群悄然消失了,在緊鄰的上層黑頁岩中也沒有蹤跡。艾爾·阿爾巴尼將此歸結於滅絕。該生物群隨大氧化事件而興,氧氣水平隨洛馬貢迪-賈圖利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下降時,生物群就因海洋缺氧滅絕了。該生物群是已知最早的多細胞實踐。[1]

參見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