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高速公路的出入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引道,又稱匝道、引路、支路,是工程學上的術語,通常是指一小段提供車輛進出主幹線(高速公路、行車天橋、橋樑及行車隧道等)的輔助行車線[1],或其他主幹線的陸橋、斜道、引線連接道,以及集散公路等之附屬接駁路段。不同組合的上下引道是構成道路交匯處的主要交通建設。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5年12月14日) |
匝字有環繞之意,Ramp指的是斜坡,早期台灣國道採土堤建築,考量當時汽車性能與道路斜率,交匯處多半採用廻轉半徑大的環道進出高速公路,故稱為引道。
引道與主線不同,僅是進出主幹線所必須的設施,屬有關主幹線的接駁路段,一般大多設計為封閉式道路。[2]
進出主幹線的引道,稱為進口引道和出口引道,而兩者是分開來的,車輛只能夠沿引道單方向行車(見圖2),但台灣的中山高速公路有些路段的進口引道同時也是出口引道,例如五股轉接道。如果車輛錯過了出口引道,就不能從進口引道轉入鄰近的輔路或其他主幹線,只能從下一個出口引道離開,但全苜蓿葉的系統交匯處除外。而進出行車天橋的上引道與下引道,亦是一樣,兩者是分開的單向行車線(中山高鼎金系統除外)。交匯處的引道,也是按照其設定的標誌單向行車的。
引道依車輛交匯形式分以下二種:
又稱平交引道,只出現在部份車流量不高的非架空幹線旁。例如在台灣中某些省道等級的快速公路的交匯處通常是以「平面進出」的形式,以其兩側的「引道」來聯繫地方道路,其側行車線並兼任為平面進出的集散公路,讓快速公路主幹線保有直行的路權(見圖2)。
是以行車天橋、橋樑或「環形繞道」形式,連接主幹線內個別的行車線至其他主幹線或鄰近的輔路(見圖3)。「交匯處引道」的好處,是比「平面引道」可節省路面的佔用面積(在同一面積的土地之上,形成兩層甚至多層道路交疊的結構);但其缺點,就是它的造價,卻遠比「平面引道」為昂貴。
為免直行車輛,易受從引道轉入的車輛干擾,部份交匯處加入了集散公路(C-D road)的設計(即加長引道與轉入道路間的緩衝路段),以舒緩交織路段的交通(見圖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