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在感官印像中檢查人類感知,結構和組織原則的心理理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格式塔學派[1](德語:Gestalttheorie)是心理學重要流派之一,興起於20世紀初的德國,又稱為完形心理學。由馬科斯·韋特墨(1880-1943)、沃爾夫岡·苛勒(1887-1967)和科特·考夫卡(1886-1941)三位德國心理學家在研究似動現象的基礎上創立。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譯音,意即「模式、形狀、形式」等,意思是指「動態的整體(dynamic wholes)」。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格式塔學派主張人腦的運作原理屬於整體論,「整體不同於其部件的總和」。例如,我們對一朵花的感知,並非純粹單單從對花的形狀、顏色、大小等感官資訊而來,還包括我們對花過去的經驗和印象,加起來才是我們對一朵花的感知[2]。
馬科斯·韋特墨(1880-1943)、沃爾夫岡·苛勒(1887-1967)、科特·考夫卡(1886-1941)和庫爾特·勒溫(1890年9月9日-1947年2月12日)。
20世紀早期理論家,如考夫卡、韋特墨和苛勒(卡爾·斯圖姆夫的學生)。
有以下理論原則:
人腦的運作原理是整體
科勒認為,知覺經驗和大腦活動之間有確定的聯繫,從他進行的phil實驗[來源請求]中可以驗證這一點
方法論原則:
格式塔體系的關鍵特徵是整體性、具體化、組織性和恆常性。
整體性(emergence)的論據可見於「狗圖片」的知覺,圖片表現一條大麥町在樹蔭下的地面上嗅。對狗的認知並不是首先確定它的各部分(腳、耳朵、鼻子、尾巴等等),並從這些組成部分來推斷這是一條狗,而是立刻就將狗作為一個整體來認知。
具體化(Reification)是知覺的「建設性」的或「生成性的」方面,這種知覺經驗,比起其所基於的感覺刺激,包括了更多外在的空間信息。例如,圖形A可以被知覺為三角形,儘管在事實上並未畫三角形。圖形C可以被視為三維球體,事實上也沒有畫三維球體。
「組織性」(Multistability或「組織性知覺」multistable perception)是趨勢模糊知覺經驗,不穩定地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解釋之間往返。例如左圖所示「內克爾立方體」和「魯賓圖/花瓶幻覺」。
恆常性(Invariance) 知覺認可的簡單幾何組件,形成獨立的旋轉,平移、大小以及其他一些變化(如彈性變形,不同的燈光和不同的組件功能)。例如圖例'A'在圖中都立即確認為相同的基本形式,立即有別於'B'的形式。在彈性變形的'C',描繪時使用不同的圖形元素,如'D'類。 產生「具體化」、「多重穩定性」、「不變性」和「不可分模塊單獨進行建模」,它們是不同方面的統一機制。
格式塔學派最基本的規則是簡明法則(Gesetz der Prägnanz)。格式塔心理學家試圖發現簡明法則(Gesetz der Prägnanz)的改進,這涉及寫下一些分類更詳細的法則,以使我們能夠預測對感覺的解釋。各種法則被稱為 "律"、"定律"、"原則"、或 "法則",具體取決於它們出現的原始論文以及後人的語言翻譯。例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