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曆(英語:Solar Calendar),又稱太陽曆,最早出現於6000多年前的古埃及[1],為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位置,或地球上所呈現出太陽直射點週期性變化,所制定的曆法;不據月亮的月相周期,歲實為365.2421897日,有大小月之分。1、3、5、7、8、10、12月各31日;4、6、9、11月各30日。而2月平年28日(閏年29日)。為現代公曆

華語文化中,「陽曆」一詞有時會被特指為格里曆,以與陰陽曆農曆有所區別。

回歸陽曆

在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過程中,春分陽光直射在赤道時,當天時間平均,之後北半球日照時間逐漸變長,氣溫隨之昇高,直至夏至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時,日照時間達到最長,接着日照時間逐漸變短,到秋分陽光再次直射赤道,晝夜時間又再平均,此後北半球日照時間逐漸變短,氣溫跟着降低,直至冬至陽光直射在南回歸線時,日照時間達到最短,後來日照時間逐漸變長,再回到春分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日照時間在夏至時達最短,冬至時達最長,與北半球相反),依此太陽直射點週期性變化,2000年時計365天5小時48分45.19秒(或計365.2421897天),定為一個回歸年,所制定的曆法,稱為「回歸陽曆」。

以下為回歸陽曆:

  • 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1年分為12個月。
  • 儒略曆Julian calendar),1年分為12個月。
  • 巴哈伊曆Bahá'í calendar),1年分為19個月。
  • 科普特曆Coptic calendar),1年分為13個月。
  • 伊朗曆Iranian calendar),1年分為12個月。

上述曆法皆以365天定為一,與回歸年有所誤差,藉由置閏的方式,在指定的期間加入一天,被延長的一年稱之為閏年,其他稱為平年

恆星陽曆

在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過程中,觀察天體上各恆星變化,會發現太陽與黃道帶星群存在一個週期變化,依此太陽在黃道帶位置的週期性變化,2000年時計365天6小時9分9.76秒(或計365.256363004天),定為一個恆星年,所制定的曆法,稱為「恆星陽曆」。

以下為恆星陽曆:

  • 印度曆Hindu calendar)。
  • 孟加拉曆Bengali calendar)。
  • 馬來亞曆Malayalam calendar)。
  • 泰米爾曆Tamil calendar)。

參見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