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1945年至1991年間從中國大陸移民至臺灣的人士及其後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灣外省人,又稱臺灣戰後移民[2][3],是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1991年冷戰結束期間,因戰爭與政治因素從中國大陸(含福建省金門縣、連江縣)遷徙至臺灣的移民及其後裔,尤以1949年前後因國共內戰隨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的移民潮為最大的一波,為臺灣四大族群之一。「外省人」一詞為相對概念,指涉「臺灣省以外的中華民國省份」,對應詞為「本省人」,是指日治時代以前就已定居臺灣的人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6年2月24日) |
臺灣外省人是一個多元的群體,其中同為福建廣東等地區的閩南人、客家人,便因為移民時期不同,在本省、外省族群間都存在。也有部分並非漢族,如蒙古族、滿族、回族等中華民國法定境內的少數民族。對1980年代末期兩岸重啟交流後移民來臺的中國大陸人士就不會以「外省人」稱呼,而是與其他移民至臺灣者統稱為「新住民」。
以漢族而言,其族群的認同與歸屬通常以父系血緣為主。戰後移民之男性結婚後生育的子女,若其本人無特別申明族群認同,則常被稱為外省人第二代。
此外也因為中華民國政府之戶籍登記資料皆以漢文化為本位,將籍貫欄依父系血緣登記,故此父親為外省人時,不論母親族群為何,子女則因籍貫登記而被視為外省人。相對父親是本省人亦為如此,例如連戰其母為外省人,則因其父連震東為旅居外省的本省人,連戰則被視為本省人(半唐山)。
年份 | 人口 | ±% |
---|---|---|
1946 | 31,721 | — |
1950 | 524,940 | +1554.9% |
1955 | 852,688 | +62.4% |
1960 | 1,279,426 | +50.0% |
1965 | 1,720,804 | +34.5% |
1970 | 2,314,474 | +34.5% |
1975 | 2,485,619 | +7.4% |
1980 | 2,594,447 | +4.4% |
1985 | 2,734,455 | +5.4% |
1990 | 2,774,738 | +1.5% |
1969-70年軍事人口戶籍改隸 來源:內政部主計處,《台閩地區人口統計》,台北:內政部主計處。 |
二戰以後,中國大陸各地約102萬餘軍民遷入台灣[4]。當時除少數高官將領是搭乘飛機來台外,其餘多半為乘船渡海來台,因此集中在高雄港與基隆港上岸,而後政府將外省人安遷至台灣各地,因此台灣各地皆有一定的外省人分佈。來台外省人多集中居住在公家安置的地點,形成台灣特殊文化的眷村,亦有一些外省人散佈在眷村之外的地方居住,還有以外籍配偶等其他身份的外省人也很常見,但與二次大戰、國共內戰後來到台灣的外省人的居住環境不同,只有語言、習慣、部分文化相同。
依據1990年臺灣人口普查結果,外省籍人口2,695,080,約佔總人口的13%[1](1992年戶籍法修改,廢除了籍貫登記,此後的2000年、2010年台灣人口普查均沒有調查籍貫)。依據內政部統計處2002年的一項調查研究:臺灣的閩南人76.9%、客家人10.9%、外省人10.0%、原住民1.4%以及不確定0.8%[5]。依據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0年至2011年的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在各大族群(單一自我認定)的分佈上,「福佬人」佔67.5%;「客家人」佔13.6%;「台灣人」佔7.5%;「大陸各省市人」佔7.1%;「原住民」佔1.8%[6]。
福建、廣東、浙江、上海、江蘇、山東、河北等沿海省市及湖南、安徽、江西、四川等中國大陸南方內陸省份者為多,基本上即中華民國政府在國共內戰中後期曾控制過、影響力較大的省份;反之,來自西北及東北的人則較少,因為那些地方的大部分地區早為中國共產黨所控制。
1949年國共內戰期間,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台,各省軍民、政府人員被迫轉往台灣定居。 當時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將台灣視為反攻大陸的復興基地,在對一般外省人安置問題上並沒有長期居住的打算,除少部分政府官員進住了日本人遺留下的官吏或公家住宅外,大多數都被集中臨時安置居住。政府為了解決居住問題,開始興建房舍或安排宿舍,並將新住民以軍種、職業、特性等,分別群聚於一定範圍,即形成台灣現在為人所知的「眷村」。
1990年代後,因眷村老舊改建後的混住與年齡結構等多項社會因素,台灣居住於眷村的外省人口比例迅速降低。
一般來說,在台灣的外省人多半使用中華民國國語,在同鄉之間則會使用方言;而台灣閩南人、台灣客家人及原住民之平埔族則以使用閩南語和客家話為主,各原住民族則使用各族母語。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倡導國語運動,強制一年內在正式場合使用國語,不使用方言(如學校、法院、軍隊、公家機關、國營企業),剛開始讓習慣日語50年的台灣本地人適應不來,此語言政策當時對外省人有絕對優勢。目前台灣因職務需要(如醫生)而須使用臺灣話或客家話的相關行業者頗多,台灣本地方言使用能力更被列入求職時的要求。
有許多外省籍藝人的閩南語講得非常道地,例如廚師阿基師(鄭衍基);已故電影特技演員柯受良雖然出生在浙江的漁山列島,但屬閩南民系;導演侯孝賢出生在中國大陸,是梅州客家人。許多活躍於電視上的藝人,如郭子乾、洪都拉斯、白雲、沈玉琳、胡瓜等,是外省人,但閩南語都講得很好。生活在客家庄和原住民部落的外省人,亦有可能學會客家話和原住民語。
許多眷村的第二代立足社會,因為沒有在公家機關上班,或者從小和本省小孩接觸,臺語都講得很道地,反而講國語會有臺語口音。而外省人在第二代開始大多已不會說籍貫地的母語,今日外省人的原生母語在台灣已經式微[7]。
由於大陸移民多為隨國民政府(二戰後 - 1948年5月19日)/中華民國政府(1948年5月20日起)撤退來台者,因此在職業上以軍人、公務員、學者、公家機關僱員為多,亦有來台時攜帶資金的企業主,雖有少部分軍人退役經政府退輔會轉業成為農民,或者成為工人(見榮工處),但大部分外省人赴台時面對舉目無親的無奈,必須各憑本事自謀生活,尤其當時,軍人結婚必須得到上級批准,許多軍人因此沒能結婚,導致老後孤苦伶仃,[8]這些貢獻精華歲月衛國的老榮民,本身省吃儉用,卻在離世時捐出所有積蓄者,仍時有所聞[9]。
一些未婚或家室未跟隨遷台的外省人與台灣本省人結婚成家。遷台外省人中還有不少年輕男性軍人,其中部分人在中國大陸雖有婚室子女,但無法遷台。加上政府政策-軍人結婚必須先申請並經過上級同意,因此許多外省軍人未能結婚,造成晚年無依無靠,解嚴後期兩岸開放探親交流後,有不少老兵回到中國大陸探親。
管仁健指,有些老兵在大陸有妻室,後來在台灣結婚時都隱瞞有太太這一事實。1987年開放兩岸探親後,在大陸還有兒女的,因牽扯到遺產,情況很複雜,解決不了。[10]
外省人為原本散居在各省市的居民,飲食習慣多元豐富,帶來許多全國各地的美食。像魯菜、粵菜、川菜、湘菜、浙菜、蘇菜、閩菜、徽菜、中國宮廷菜、官府菜、京菜、上海菜而台灣傳統飲食中較少的麵食類,包括水餃、饅頭、包子等都已經成為台灣普遍的飲食,其中牛肉麵更是從眷村中改良發展出來。而像永和豆漿最初亦為其所創,現已發展至台灣甚至國外。
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移民階層在政治、政黨、軍事、媒體、藝文等領域的優勢在1990年代之後逐漸淡化。過去國民黨政府在政治及資源分配上讓外省移民掌握地方勢力(包括縣市長、省議會等),但外省移民籍官員(包括政務官與事務官)還是在中央政府佔有數量與位階較高的優勢。
1948年起依憲法規定,《考試法》修改為「高普考試應按省區分定錄取名額」,但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並未取消此制度,初期造成在一個實際上在台灣「本省人」居多的領域裏,錄取全國性公務員的名額卻絕大多數是『外省人』之現象。以1950年全國性公務人員高考為例,本省籍錄取7人,外省籍錄取179人佔了全部錄取名額的96%。本省籍即使加上「台灣省公務人員考試」所錄取的30人,外省籍仍然佔全部錄取名額的83%。以1956年為例,「台灣省公務人員考試」加上「全國性公務人員考試」,本省籍共錄取392人,佔本省籍人口比例0.061%。而「全國公務人員考試」,外省籍錄取428人,佔外省籍人口比例0.526%[11]。外省人之間也不對等,為數眾多的江浙人與少數的東北人之間也存在着不公平的現象。[12]
唯1950年至1961年間全國性公務人員高等考試及格者並不分發任用(還是有任用新進人員,只是人數較少,主因由於國家中樞移駐臺灣後,造成人力過剩),於1954年開始通過新的「公務人員任用法」,改行「列冊候用制」,以作為反攻大陸儲備人才,但是新任用法對公務人員任用資格也採彈性作法,「除考試及格外」,也容許「銓敘合格者」及「依法升等者」有任用資格[13]。自1950年至1968年為止,另外舉辦臺灣省高普考,限定本省籍國民應考且錄取者立即分發臺灣省政府實習期滿錄用,且不受全國性公務人員高普考試分區定額錄取之限制;1951年至1956年間,全國性高普考臺籍人士按定額2倍錄取,1957年起超過2倍;1962年修正《考試法》,規定可依考試成績按定額比例增減錄取,無人錄取的省區降低標準十分若仍無人達標,則任期缺額,此後1963年起每年全國高普考臺灣省籍錄取人員所佔比例達70%以上,外省考生已無實質優惠[14]。
此外對外省人優惠待遇的考試制度還有:
本籍 | 1956年[15] | 1966年[16] | 1980年[17] | 1990年[1] | ||||
---|---|---|---|---|---|---|---|---|
人數 | % | 人數 | % | 人數 | % | 人數 | % | |
華中地區 | 443,854 | 47.8 | 942,870 | 48.4 | 1,231,514 | 47.1 | 1,220,778 | 45.3 |
華南地區 | 259,649 | 28.0 | 528,137 | 27.1 | 747,693 | 28.6 | 833,611 | 30.9 |
華北地區 | 199,930 | 21.5 | 436,288 | 22.4 | 583,904 | 22.3 | 584,301 | 21.7 |
東北地區 | 21,742 | 2.3 | 36,240 | 1.9 | 43,690 | 1.7 | 45,808 | 1.7 |
塞北地區 | 2,148 | 0.2 | 4,713 | 0.2 | 6,466 | 0.2 | 7,026 | 0.3 |
西部地區 | 737 | 0.1 | 1,538 | 0.1 | 1,858 | 0.1 | 3,393 | 0.1 |
福建省 | 142,520 | 15.4 | 248,188 | 12.7 | 354,850 | 13.6 | 414,163 | 15.4 |
廣東省 | 92,507 | 10.0 | 206,898 | 10.6 | 285,764 | 10.9 | 306,108 | 11.4 |
山東省 | 90,068 | 9.7 | 207,385 | 10.6 | 281,955 | 10.8 | 283,173 | 10.5 |
浙江省 | 114,830 | 12.4 | 203,471 | 10.4 | 255,294 | 9.8 | 247,657 | 9.2 |
江蘇省 | 95,836 | 10.3 | 188,230 | 9.7 | 239,488 | 9.2 | 239,763 | 8.9 |
湖南省 | 54,154 | 5.8 | 134,733 | 6.9 | 182,679 | 7.0 | 182,310 | 6.8 |
河南省 | 41,674 | 4.5 | 102,140 | 5.2 | 137,496 | 5.3 | 137,830 | 5.1 |
安徽省 | 44,533 | 4.8 | 100,126 | 5.1 | 132,079 | 5.1 | 132,097 | 4.9 |
江西省 | 30,666 | 3.3 | 88,684 | 4.5 | 127,266 | 4.9 | 124,670 | 4.6 |
四川省 | 36,369 | 3.9 | 95,435 | 4.9 | 122,400 | 4.7 | 120,830 | 4.5 |
湖北省 | 36,184 | 3.9 | 81,712 | 4.2 | 107,041 | 4.1 | 107,719 | 4.0 |
河北省 | 36,124 | 3.9 | 62,936 | 3.2 | 75,044 | 2.9 | 75,089 | 2.8 |
廣西省 | 11,620 | 1.3 | 30,473 | 1.6 | 41,858 | 1.6 | 41,055 | 1.5 |
雲南省 | 5,716 | 0.6 | 19,958 | 1.0 | 28,904 | 1.1 | 35,707 | 1.3 |
上海市 | 16,179 | 1.7 | 25,108 | 1.3 | 30,359 | 1.2 | 31,182 | 1.2 |
南京市 | 12,491 | 1.3 | 19,993 | 1.0 | 25,179 | 1.0 | 25,329 | 0.9 |
貴州省 | 4,545 | 0.5 | 16,480 | 0.8 | 24,321 | 0.9 | 23,545 | 0.9 |
陝西省 | 6,389 | 0.7 | 16,601 | 0.9 | 22,121 | 0.8 | 22,018 | 0.8 |
青島市 | 5,777 | 0.6 | 13,721 | 0.7 | 23,414 | 0.9 | 21,479 | 0.8 |
遼寧省 | 11,220 | 1.2 | 18,352 | 0.9 | 22,254 | 0.9 | 20,951 | 0.8 |
北平市 | 7,850 | 0.8 | 12,021 | 0.6 | 14,519 | 0.6 | 13,949 | 0.5 |
山西省 | 5,282 | 0.6 | 9,227 | 0.5 | 12,779 | 0.5 | 13,666 | 0.5 |
天津市 | 5,293 | 0.6 | 8,918 | 0.5 | 12,376 | 0.5 | 12,335 | 0.5 |
海南特別行政區 | 1,817 | 0.2 | 4,703 | 0.2 | 9,619 | 0.4 | 10,379 | 0.4 |
瀋陽市 | 2,264 | 0.2 | 3,800 | 0.2 | 4,971 | 0.2 | 5,157 | 0.2 |
漢口市 | 1,618 | 0.2 | 2,899 | 0.1 | 5,078 | 0.2 | 4,963 | 0.2 |
重慶市 | 994 | 0.1 | 2,479 | 0.1 | 4,651 | 0.2 | 4,258 | 0.2 |
吉林省 | 2,060 | 0.2 | 3,591 | 0.2 | 4,130 | 0.2 | 4,078 | 0.2 |
安東省 | 1,623 | 0.2 | 3,027 | 0.2 | 3,762 | 0.1 | 3,906 | 0.1 |
甘肅省 | 1,358 | 0.1 | 2,969 | 0.2 | 3,743 | 0.1 | 3,844 | 0.1 |
遼北省 | 1,773 | 0.2 | 2,731 | 0.1 | 3,024 | 0.1 | 3,292 | 0.1 |
廣州市 | 924 | 0.1 | 1,437 | 0.1 | 2,377 | 0.1 | 2,654 | 0.1 |
熱河省 | 789 | 0.1 | 1,835 | 0.1 | 2,423 | 0.1 | 2,647 | 0.1 |
察哈爾省 | 550 | 0.1 | 1,380 | 0.1 | 2,203 | 0.1 | 2,174 | 0.1 |
黑龍江省 | 556 | 0.1 | 1,121 | 0.1 | 1,550 | 0.1 | 1,766 | 0.1 |
合江省 | 192 | 301 | 428 | 1,532 | 0.1 | |||
西康省 | 313 | 762 | 997 | 1,497 | 0.1 | |||
大連市 | 600 | 0.1 | 948 | 1,097 | 1,337 | |||
松江省 | 387 | 680 | 696 | 1,330 | ||||
綏遠省 | 383 | 775 | 1,021 | 1,137 | ||||
嫩江省 | 479 | 0.1 | 742 | 834 | 1,096 | |||
哈爾濱市 | 490 | 0.1 | 822 | 831 | 1,026 | |||
新疆省 | 277 | 432 | 458 | 962 | ||||
西安市 | 115 | 370 | 457 | 918 | ||||
青海省 | 131 | 316 | 337 | 719 | ||||
寧夏省 | 88 | 268 | 330 | 609 | ||||
蒙古地方 | 338 | 455 | 489 | 459 | ||||
興安省 | 98 | 125 | 113 | 337 | ||||
西藏地方 | 16 | 28 | 66 | 215 | ||||
籍貫未詳 | 219 | 0 | 27 | 163 | ||||
總計 | 928,279 | 1,949,786 | 2,615,152 | 2,695,080 |
縣市 | 中國大陸籍人口 | 總人口 | 比率 |
---|---|---|---|
臺北市 | 703,520 | 2,760,475 | 25.5% |
臺北縣 | 506,892 | 3,065,779 | 16.5% |
桃園縣 | 256,904 | 1,377,934 | 18.6% |
高雄市 | 211,929 | 1,380,115 | 15.4% |
高雄縣 | 135,799 | 1,132,195 | 12.0% |
臺中市 | 115,460 | 772,828 | 14.9% |
臺中縣 | 105,845 | 1,285,029 | 8.2% |
臺南市 | 77,501 | 672,907 | 11.5% |
屏東縣 | 73,676 | 875,330 | 8.4% |
基隆市 | 69,144 | 348,586 | 19.8% |
臺南縣 | 66,527 | 1,022,203 | 6.5% |
新竹市 | 61,117 | 342,015 | 17.9% |
花蓮縣 | 53,814 | 336,890 | 16.0% |
臺東縣 | 34,932 | 249,088 | 14.0% |
彰化縣 | 34,182 | 1,205,091 | 2.8% |
宜蘭縣 | 29,256 | 436,600 | 6.7% |
南投縣 | 27,251 | 515,167 | 5.3% |
嘉義市 | 26,045 | 252,371 | 10.3% |
苗栗縣 | 25,284 | 526,181 | 4.8% |
新竹縣 | 24,765 | 370,970 | 6.7% |
嘉義縣 | 22,461 | 534,761 | 4.2% |
雲林縣 | 22,405 | 717,263 | 3.1% |
澎湖縣 | 10,371 | 105,848 | 9.8% |
總計 | 2,695,080 | 20,285,626 | 13.3% |
鄉鎮市區 | 中國大陸籍人口 | 總人口 | 比率 |
---|---|---|---|
臺北市大安區 | 128,260 | 368,780 | 34.78% |
臺北縣中和市 | 106,820 | 369,521 | 28.91% |
臺北縣新店市 | 83,702 | 224,781 | 37.24% |
臺北市文山區 | 80,206 | 232,795 | 34.45% |
臺北縣永和市 | 80,138 | 231,236 | 34.66% |
臺北市信義區 | 74,199 | 240,945 | 30.79% |
臺北縣板橋市 | 68,792 | 533,471 | 12.90% |
桃園縣中壢市 | 67,691 | 277,045 | 24.43% |
臺北市中正區 | 61,367 | 194,305 | 31.58% |
臺北市松山區 | 60,227 | 215,894 | 27.90% |
臺北市士林區 | 55,723 | 309,294 | 18.02% |
臺北市內湖區 | 53,861 | 204,985 | 26.28% |
高雄縣鳳山市 | 53,326 | 296,460 | 17.99% |
臺北市北投區 | 52,416 | 248,682 | 21.08% |
臺北市中山區 | 49,421 | 252,420 | 19.58% |
臺北市萬華區 | 47,490 | 230,452 | 20.61% |
高雄市左營區 | 44,868 | 129,937 | 34.53% |
桃園縣八德鄉 | 40,477 | 135,309 | 29.91% |
屏東縣屏東市 | 37,292 | 209,730 | 17.78% |
新竹市東區 | 35,639 | 170,433 | 20.91% |
桃園縣平鎮鄉 | 33,077 | 151,242 | 21.87% |
高雄市苓雅區 | 32,234 | 214,231 | 15.05% |
臺北縣三重市 | 30,626 | 377,477 | 8.11% |
桃園縣桃園市 | 29,461 | 235,157 | 12.53% |
臺北縣新莊市 | 29,128 | 317,770 | 9.17% |
臺中市北屯區 | 28,664 | 155,497 | 18.43% |
臺南市東區 | 27,130 | 156,522 | 17.33% |
高雄市前鎮區 | 25,936 | 198,896 | 13.04% |
高雄市三民區 | 25,802 | 316,203 | 8.16% |
臺中市北區 | 25,552 | 137,948 | 18.52%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