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前明新宮臺灣話Siânn-tsîng Bîng-sin-kiong),前身城前保龍宮,臺灣澎湖縣廟宇,白沙鄉城前村公廟,瓦硐澳角頭廟之一,主祀文衡帝君朱府王爺[1][2][3]廟宇法師流派為「普庵派之玉皇勅旨雷令支派」。[4]:60–62

Quick Facts 城前明新宮, 基本資訊 ...
城前明新宮
Thumb
廟宇立面
基本資訊
位置 臺灣澎湖縣白沙鄉城前村6鄰17號
主神文衡聖帝
朱府王爺
例祭農曆五月十三(文衡聖帝聖誕)
農曆七月十五(朱府王爺聖誕)
廟格角頭廟
建立時間 日治臺灣大正13年(1924年)
地圖
Thumb
漢語名稱
Close

沿革

「城前」位於北山嶼南端,與澎湖本島馬公市的「後窟潭」、「西衛」隔海相望。明朝天啟四年(1624年)間,明軍為驅逐據守媽宮風櫃尾城荷蘭東印度公司軍隊,故於北山嶼港底與鎮海[5]:132大山嶼紅木埕(約今白沙鄉講美村與鎮海村、馬公市朝陽里)一帶築造石城,以圍堵、阻斷航運方式,達到荷蘭東印度公司放棄風櫃尾城之目的。[6][7][8][a]

「城前」位於明軍築城所在地的南方,故而得名「城前」,此外早期尚有「城後」、「城頂」等異稱;台灣清領時期乾隆32年(1767年)付梓的《澎湖紀略》中[9],該地已載作「城前社」;1945年二戰結束之後,兩度被講美村、鎮海村不同的村莊合併,後又獨立一村維持迄今。[10][3]

根據城前明新宮內立於民國77年(1988年)的碑文所述,明新宮前身為土地公祠,初名保龍宮,日治時期大正13年(1924年),善士蕭亨發鑒於香火絡繹不絕,乃貸款重建新廟,並將廟宇遷建於今址,新落成的廟名也更易為「明新宮」。[1]

同年,城前另有一陳姓善士在海上遇難、幸而得布袋嘴朱府王爺顯靈庇佑而脫險,為表達神恩銘謝之意,遂雕鑄朱府王爺金身,迎奉至明新宮孜座。[1]

大正14年(1925年),逢代天巡府遊經隘門(今湖西鄉隘門村)海岸,城前弟子前往迎駕,明新宮增祀李府千歲池府千歲[1]

民國49年(1960年),城前明新宮傾圯、受白蟻所害,村人蕭佛讚、歐其杯、林禎益、林天賜等重建廟宇。民國65年(1976年),村廟復因老舊破損,又有林水龍、林禎福、蕭正益、蕭長萬等發起重修募款,重建過程一度受限經費而停工,信女歐氏遂提議蕭東清組織重修委員會,各處奔走戮力募款,聘請後窟潭大木匠師葉根壯(1932年-2014年)主持工程,明新宮終順利於民國77年(1988年)竣工。[1][11]:33

圖輯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