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學校(英語:Magic schools in Harry Potter)是J·K·羅琳筆下小說《哈利波特》系列世界觀中的虛構魔法學校。在哈利波特世界觀中,世界上一共有十一所歷史悠久、已向國際巫師聯盟(International Confederation of Wizards)[1]註冊的魔法學校。這些魔法學校的位置相當隱蔽,而在不會魔法的麻瓜眼中,學校的建築只是廢墟。除了這十一所學校外,J·K·羅琳也表示有數間規模較小,未受監管的魔法學校[2]。
目前已知的魔法學校共有七所,除了《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故事舞台霍格華茲以外,在J·K·羅琳的魔法世界登場的魔法學校僅有出現在《火盃的考驗》的波巴洞(Beauxbatons)、德姆蘭(Durmstrang),以及出現在前傳《怪獸》系列電影的伊法魔尼(Ilvermorny),其他學校的出典則為J·K·羅琳所撰寫、刊登於Pottermore(現為Wizarding World)的文章;可能的第八所「科爾多夫斯托雷茲魔法學校」(Koldovstoretz Wizarding School)的出典《魔藥之書》並非J·K·羅琳主筆,因此正典性受到懷疑[3][4][5]。
學校介紹
校名 | 原文 | 地點 | 招生地區 | 介紹 |
---|---|---|---|---|
波巴洞魔法與巫術學院 | Beauxbatons Academy of Magic | 法國庇里牛斯山[6][7] | 西歐 | 首次出現於《火盃的考驗》。與霍格華茲、德姆蘭並稱「歐洲三大魔法學校」,位於庇里牛斯山內某處一座閃閃發光的法式城堡[8],那裏到處都是冰雕和山林仙女[9]。「beaux bâtons」在法語中意為「美麗的魔杖」[10]。波巴洞的學生來自法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盧森堡和比利時等地區[6],制服為藍色絲綢長袍[11]。 |
卡斯特羅布舍 | Castelobruxo | 巴西熱帶雨林[12] | 南美洲 | 隱藏於巴西熱帶雨林深處的魔法學校。根據J·K·羅琳的設定,卡斯特羅布舍是一棟金色岩石所建,外觀類似神廟的宏偉建築物,由一種名為凱波拉的毛茸茸靈人保護,學生的制服則為亮綠色長袍。卡斯特羅布舍專精於草藥學和奇獸飼育學。這所學校為有興趣的歐洲學生提供了交流計劃,學習南美洲的魔法生物和植物。[13][14] |
德姆蘭學院 | Durmstrang Institute | 斯堪的納維亞[15] | 北歐和東歐 | 首次出現於《火盃的考驗》。「Durmstrang」可能源自德國的「狂飆突進運動」(德語:Sturm und Drang),意為「風暴和壓力」[16][17][18][19][20]。德姆蘭的學生多來自東歐,以俄羅斯及保加利亞姓名來命名。德姆蘭的學生穿着厚重的皮草與血紅色長袍[21]。德姆蘭注重決鬥和攻擊魔法,也不避諱教授黑魔法[22],並且不接受麻瓜出身的學生入學[21]。 |
霍格華茲魔法學校 | Hogwarts School of Witchcraft and Wizardry | 蘇格蘭高地[23] | 大不列顛 | 招收大不列顛十一至十七歲有魔法能力的孩子,為J·K·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主要場景[24]。 |
伊法魔尼魔法與巫術學院 | Ilvermorny School of Witchcraft and Wizardry | 美國馬薩諸塞州亞當斯的格雷洛克山[25] | 北美洲 | J·K·羅琳於其撰寫的《北美魔法史》的第一章《十四世紀至十七世紀魔法世界》[26]首次提及伊法魔尼。伊法魔尼於十七世紀建立,創辦人為純血女巫伊索·瑟兒(Isolt Sayre)和其丈夫[27],是一座非常民主的魔法學校,學生制服為藍色和蔓越莓色的長袍,繫着金色的結。伊法魔尼有四個學院,各自的奇獸象徵着理想巫師特質,分別為:「心靈」的長角水蛇(Horned Serpent)、「身體」的貓豹(Wampus)、「心臟」的魒骻吉(Pukwudgie),以及「靈魂」的雷鳥(Thunderbird)。新生分類時,一間以上學院選擇同一名學生時,學生可以從中選擇進入的學院。[28][29] |
魔法所 | Mahoutokoro[註 1] | 日本南硫磺島死火山[30] | 日本 | 魔法所的建築為純白羊脂玉建造的華麗宮殿。魔法所是十一所知名魔法學校中最少學生的一所,其招收年滿七歲的學生,不過學生十一歲才可以開始寄宿。根據J·K·羅琳的設定,魔法所的學生制服為有魔法的和服長袍,會隨着學生的身型和知識而改變大小和顏色。剛開始和服為淡粉紅,若學生在所有科目都獲得最高分,長袍就會變成金色;如果魔法所的學生背叛日本巫師的原則或投奔黑魔法,長袍就會逐漸變成白色,學生將立即被開除並至日本魔法政府受審[31][30]。 |
瓦加杜 | Uagadou | 烏干達月亮之山[32] | 非洲 | 全世界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魔法學校,是一座籠罩在薄霧中、在山腰上的宏偉建築,彷彿漂浮在空中。瓦加杜的學生透過夢境信使(Dream Messengers)收取校長的入學通知。瓦加杜的學生擅長天文學、鍊金術、變形學(尤其是自我變形),不使用魔杖,而是透過手指或者手勢施展魔法[33]。 |
文化影響
電影《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中,波巴洞的學生全是女學生,但小說中多次提到波巴洞有男學生[34],而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煉金術士尼樂·勒梅也設定為這所學校的校友[35]。因此,電影的改動被批評「助長了刻板印象」,讓三巫鬥法大賽代表的唯一女性選手花兒·戴樂古「看起來比實際上更弱」[36]。
電影的波巴洞制服由法國服裝設計師珍妮·特米姆操刀[37]。特米姆表示,她從歷史和民間傳說等元素尋找靈感,最後選用了法國保皇黨旗幟的藍色[38]。與小說相同,電影中波巴洞的校徽出現在馬車的門上,為「兩根十字交叉的金色魔杖,每支指向三顆星星」[11]。在紋章學中,交叉的劍指向上方表示隨時準備好戰鬥,向下指則代表一場戰鬥已經勝利[39][40]。
波巴洞的交通工具飛天馬車和制服一樣受到矚目,系列電影的指南書《哈利波特:立體書》透露,電影中所使用的波巴洞馬車是從巴黎租來的大馬車,「上面裝飾著小天使、花環和藝術家法蘭索瓦·布雪的彩繪仿作」[41]。2019年,樂高積木發售了以電影形象為基礎的波巴洞馬車主題套組,作為樂高哈利波特的擴充[42]。
電影中德姆蘭的學生都是男學生,小說中的德姆蘭則是男女混校[36],Pottermore的文章也表明德姆蘭是保加利亞女巫所創立,因此德姆蘭並不像電影中男性化[43]。此外,電影也出現過德姆蘭的校徽,圖案為鹿頭上的雙頭鷹。在紋章學傳統中,雙頭鷹象徵着統治者對教會和國家至高無上的地位[39]。電影中德姆蘭的學生制服亦由珍妮·特米姆設計,參考了俄羅斯和哈布斯堡的民間傳說[38]。
J·K·羅琳在網絡聊天室中提到,德姆蘭位於在斯堪的納維亞北部,瑞典或挪威的最北端,但是她不確定,因為「這些學校的確切位置是嚴格保守的秘密」[44]。Pottermore公佈的藝術概念圖將其畫在芬蘭[45]。
霍格華茲深刻影響流行文化,於2008年在蘇格蘭最佳教育機構的民調中得到第36名,擊敗愛丁堡的洛雷托學校等知名真實學校[48]。厚頭龍科龍王龍屬的模式種名「霍格華茲龍王龍」(D. hogwartsia)致敬了霍格華茲,這個名字最初由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的遊客命名,而後館方正式採用[49][50]。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的霍格華茲在牛津基督大教堂學院拍攝,根據2021年的統計,學院每年的遊客量高達350,000人[51]。波蘭佐查城堡的魔法學院、英國赫斯特蒙索城堡的博思韋爾魔法學校(Bothwell School of Witchcraft)、美國的新世界魔法學校(New World Magischola),都是受到霍格華茲啟發的魔法學校景點,其中博思韋爾魔法學校提供食宿、魔法課程和室內競賽體驗[52]。雪萊·安妮·加爾平(Shelley Anne Galpin)分析,「英國寄宿學校這樣的代表性機構創造出了強烈的(英國文化)遺產美學」,因此霍格華茲有效推廣了英國文化[53][54]。
伊法魔尼於《怪獸》系列電影登場,主要角色蒂娜·金坦、奎妮·金坦都是這間學校的校友,而「美國魔法國會」(MACUSA)的首長瑟拉菲娜·皮奎里(Seraphina Picquery)入學時獲得了伊法魔尼所有學院錄取,最後出於利益選擇了角蛇學院[55]。J·K·羅琳在Pottermore上架《北美魔法史》介紹伊法魔尼的時機配合了《怪獸與牠們的產地》電影宣傳[56]。
由於伊法魔尼的位置設定為亞當斯的格雷洛克山最高峰,亞當斯社區發展總監唐娜·塞桑(Donna Cesan)表示,這個設定提供了格雷洛克格倫度假村(Greylock Glen Resort)新的行銷方式[57]。當地振興團體亞當斯市中心小組(Downtown Adams Group)也將伊法魔尼列於官方網站[58]。伊法魔尼不是當地唯一的虛構學校,漫畫《X戰警》系列的變種人學校也設定在此[57]。
文化批評
兒童讀物評論家茱莉亞·愛克謝,指出《火盃的考驗》所描繪的波巴洞、德姆蘭師生為刻板的美麗長髮女孩、嚴肅陰鬱的男孩,後者也是英語系國家對斯拉夫人的刻板印象[59]。克莉絲汀娜·弗洛特曼(Christina Flotmann)則認為,霍格華茲與這兩所學校的競爭,分別體現了體面英國和放蕩法國的對立,以及十九世紀歌德小說中西方和東歐邪惡力量的鬥爭[60]。
2016年,非洲魔法學校瓦加杜的設定公開後,由於西方世界長期將非洲視為一個模糊、未分化的整體,推特上掀起了專家和讀者對J·K·羅琳潛在種族歧視的質疑聲浪[61][62][63],而後刊登在Pottermore的原文補充了瓦加杜所在之地為烏干達。聖地牙哥大學非洲歷史學系助理教授T·J·塔利(T.J. Tallie)表示:「身為一位非洲歷史學家,我極為憤怒,@jk_rowling將瓦加杜化約為『非洲』,並與『日本』、『法國』等國家相提並論」[64];亦有學者辯護「非洲在殖民時代之前沒有國家制度」,並指出瓦加杜與橫跨非洲的加納帝國(Wagadu)同名[65],然而非洲政治歷史學家提摩西·伯克(Timothy Burke)撰寫長文論述該辯護根本站不住腳。[66]Vox的政治記者扎克·博尚(Zack Beauchamp)在統整報導中肯定了羅琳描繪的瓦加杜正面形象,結論道:「羅琳的非洲『泥漿』[註 2]說明:即使是懷抱善意的西方人,也很難為非洲的複雜性伸張正義」[64]。其他魔法學校的設定和直白的名稱亦被指為歐洲中心主義[67][68],比如拉美讀者因卡斯特羅布舍的刻板印象(比如原始叢林、中美洲的瑪雅金字塔神廟形象)感到失望[69];日語使用者除了批評武士道的印象,也指出原文提供的發音方式「Mah-hoot-o-koh-ro」不是正確日語[70][71]。
同年3月,J·K·羅琳於Pottermore公開了《北美魔法史》的第一章,援引了五月花號的移民史和北美原住民族文化,受到學者及北美原住民族讀者排山倒海的批評,指出其為嚴重文化挪用且有殖民主義色彩[72][73][74]。其後羅琳所發表的伊索·瑟兒與莫魔丈夫詹姆·史都華(James Steward)建立伊法魔尼的故事亦被批評「在抹殺原住民族的同時挪用原住民傳統」[75],而對於長角水蛇、貓豹、魒骻吉,雷鳥等北美洲傳說生物起源的誤用,更被指為「為了個人目的利用並且扭曲了美洲原住民族的傳說」[76]。
註腳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