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東南海嶺位於印度洋南部離散邊界的海床,把北面的印度-澳洲板塊和南面的南極洲板塊分開[1],從印度洋南部的羅德里格斯三向聯結構造(25°S 70°E)經過澳大利亞以南的南冰洋,一直伸延至太平洋西南部的麥覺理三向聯結構造(63°S 165°E)。自漸新世以來,印度洋東南海嶺形成了澳洲板塊和南極板塊之間的板塊邊界(異常13)。[2]
印度洋東南海嶺是距凱爾蓋朗海台和阿姆斯特丹島-聖保羅島熱點最近的傳播中心。[3] 印度洋東南海嶺的中間完全擴張速率為65 毫米/年(2.6 英寸/年),並且由於南極洲實際上是靜止的,這導致向北的山脊遷移速度為該速率的一半。[4] 沿着印度洋東南海嶺的擴散速率從88°E附近的69 毫米/年(2.7 吋/年),到120°E附近的75 毫米/年(3.0 吋/年)不等。[5]
地質學
在過去的1百萬年前前,熱點活動產生了一個橫跨印度洋東南海嶺的150×200公里的高原。[6] 由於多種原因,包括阿姆斯特丹島和聖保羅島及其附近的成分與其他凱爾蓋朗熱點 (Kerguelen hotspot)材料不同,[7]許多人認為阿姆斯特丹-聖保羅島熱點 (Amsterdam–St. Paul hotspot, ASP) 是獨立的。 阿姆斯特丹-聖保羅熱點高原面積達30,000 km2(12,000 sq mi),高出周圍海底500米(1,600英尺)。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