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杵臼(?—前597年),名杵臼,春秋時期晉國人,趙朔的門客,為救「趙氏孤兒」趙武而獻出了生命。
Quick Facts 公孫杵臼, 本名 ...
公孫杵臼 |
---|
本名 | 名:杵臼 |
---|
逝世 | 前597年 |
---|
國籍 | 晉國 |
---|
活躍時期 | 春秋時期 |
---|
知名於 | 趙莊子家臣 |
---|
Close
前597年,晉國司寇屠岸賈以趙盾參與殺害晉靈公為由,不請示晉景公,便與將領在下宮攻襲趙氏,殺死了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滅絕了趙氏全族。[1]
趙朔的妻子趙莊姬是晉成公的姐姐,懷有趙朔的遺腹子,她逃到晉景公宮裏躲藏起來。公孫杵臼對趙朔的朋友程嬰說:「你為什麼不死?」程嬰答道:「趙朔的妻子懷着孩子,如果有幸生下男孩,我就奉養他;如果生下女孩,我再慢慢去死。」過了不久,趙莊姬生下了男孩。屠岸賈聽到消息後,到宮中去搜查,沒搜到嬰兒。[2]
暫時脫離危險以後,程嬰對公孫杵臼說:「今天這一次搜查沒有找到,以後一定還會再來搜,該怎麼辦?」公孫杵臼問程嬰:「扶立遺孤和死哪件事更難?」程嬰說:「死容易,扶立遺孤很難。」公孫杵臼便說:「趙氏先君待您不薄,您就勉力去做那件難事;我去做那件容易的,讓我先死吧!」[3]
程嬰和公孫杵臼便想辦法得到別人家的嬰兒,包上漂亮的小花被,背着他藏匿到山中。程嬰從山裏出來,假裝去告密,對將軍們說:「我程嬰沒出息,不能扶立趙氏孤兒,誰能給我千金,我就告訴他趙氏孤兒的藏身之處。」諸位將軍都很高興,答應了程嬰,派兵跟着他去攻殺公孫杵臼。公孫杵臼假裝憤怒的說:「程嬰小人!當初下宮之難你不能去死,與我謀劃隱藏趙氏孤兒,如今你卻出賣了我。即使你不能扶立遺孤,怎麼可以忍心出賣他!」公孫杵臼抱着嬰兒大聲呼喊:「天啊天啊!趙氏孤兒有什麼罪?請讓他活下來,只殺我公孫杵臼吧。」諸位將軍不答應,殺了公孫杵臼和孤兒。將軍以為趙氏孤兒確實已死,都很高興,程嬰則與真的趙氏孤兒一起藏匿到山裏。[4]
前583年,晉景公生了病,進行占卜,占卜的結果說是大業的子孫後代不順利,因而做怪。晉景公向韓厥詢問,韓厥就將趙氏孤兒的情況上報了。在晉景公和韓厥的幫助下,程嬰和趙武進攻屠岸賈,誅殺了他的家族,趙氏得以復立。[5][6]
到趙武行了冠禮,已是成人了,程嬰就拜別了各位大夫,然後對趙武說:「當初下宮之難的時候,人人都能死難。我並不是不能去死,我是想扶立趙氏的後代繼承家業。如今趙武已經承襲祖業,長大成人,恢復了原來的爵位,我要到地下去報告趙盾和公孫杵臼。」趙武哭泣着叩頭,堅持請求說:「我寧可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一直報答您到您去世之時,難道您忍心離開我去死嗎?」程嬰說:「不行。公孫杵臼認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比我先死;如果現在我不去復命,他會以為我的事情沒有成功。」程嬰隨後便就自殺了。[7]
自唐以後,眾多的歷史學家對《史記》記載的下宮之難事件產生了質疑,而梁玉繩更認為屠岸賈、程嬰、公孫杵臼三人根本不存在。[8]白國紅則認為程嬰和公孫杵臼的存在並非全無可能。[9]
程嬰和公孫杵臼的墓地所在有四說,分別是陝西同州、山西忻州、山西平陽、直隸廣平。鄭德坤稱之為「傳說跟着人民而遷移」。 [10]
《史記·趙世家》:晉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賈欲誅趙氏。……屠岸賈者,始有寵於靈公,及至於景公而賈為司寇,將作難,乃治靈公之賊以致趙盾,遍告諸將曰:「盾雖不知,猶為賊首。以臣弒君,子孫在朝,何以懲罪?請誅之。」……賈不請而擅與諸將攻趙氏於下宮,殺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皆滅其族。
《史記·趙世家》:趙朔妻,成公姊,有遺腹,走公宮匿。趙朔客曰公孫杵臼,杵臼謂朔友人程嬰曰:「胡不死?」程嬰曰:「朔之婦有遺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無何,而朔婦免身,生男,屠岸賈聞之,索於宮中。夫人置兒絝中,祝曰:「趙宗滅乎,若號;即不滅,若無聲。」及索,兒竟無聲。
《史記·趙世家》:已脫,程嬰謂公孫臼曰:「今一索不得,後必且復索之,奈何?」公孫杵臼曰:「立與死孰難?」程嬰曰:「死易,立孤難耳。」公孫杵臼曰:「趙氏先君遇子厚,子強為其難者,吾為其易者,請先死。」
《史記·趙世家》:乃二人謀取他人嬰兒負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嬰出,謬謂諸將軍曰:「嬰不肖,不能立趙孤。誰能與我千金,吾告趙氏孤處。」諸將皆喜,許之,發師隨程嬰攻公孫杵臼。杵臼謬曰:「小人哉程嬰!昔下宮之難不能死,與我謀匿趙氏孤兒,今又賣我。縱不能立,而忍賣之乎!」抱兒呼曰:「天乎天乎!趙氏孤兒何罪?請活之,獨殺杵臼可也。」諸將不許,遂殺杵臼與孤兒。諸將以為趙氏孤兒良已死,皆喜。然趙氏真孤乃反在,程嬰卒與俱匿山中。
《史記·趙世家》:居十五年,晉景公疾,卜之,大業之後不遂者為祟。景公問韓厥,厥知趙孤在,乃曰:「大業之後在晉絕祀者,其趙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鳥噣,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厲無道,而叔帶去周適晉,事先君文侯,至於成公,世有立功,未嘗絕祀。今吾君獨滅趙宗,國人哀之,故見龜策。唯君圖之。」景公問:「趙尚有後子孫乎?」韓厥具以實告。
《史記·趙世家》:於是景公乃至韓厥謀立趙孤兒,召而匿之宮中。諸將入問疾,景公因韓厥之眾以脅諸將而見趙孤。趙孤名曰武。諸將不得已,乃曰:「昔下宮之難,屠岸賈為之,矯以君命,並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難!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請立趙後。今君有命,群臣之願也。」於是召趙武、程嬰遍拜諸將,遂反與程嬰、趙武攻屠岸賈,滅其族。復與趙武田邑如故。
《史記·趙世家》:及趙武冠,為成人,程嬰乃辭諸大夫,謂趙武曰:「昔下宮之難,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趙氏之後。今趙武既立,為成人,復故位,我將下報趙宣孟與公孫杵臼。」趙武啼泣頓首固請,曰:「武願苦盤骨以報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嬰曰:「不可。彼以我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報,是以我事為不成。」遂自殺。趙武服齊衰三年,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絕。
《史記志疑·卷二十三》:「匿孤報德、視死如歸,乃戰國俠士刺客所為,春秋之世無此風俗,則斯事固妄誕不可信,而所謂屠岸賈、程嬰、杵臼,恐亦無其人也。」
鄭德坤《中國歷史地理論文集》聯經出版社 民國70年 226頁
《史記正義·趙世家》:正義今河東趙氏祠先人,猶別舒一座祭二士矣。
《宋史·卷一○五·禮志八》:初,紹興二年,駕部員外郎李願奏:「程嬰、公孫杵臼於趙最為功臣,神宗皇嗣未建,封嬰為成信侯,杵臼為忠智侯,命絳州立廟,歲時奉祀,其後皇嗣眾多。今廟宇隔絕,祭亦弗舉,宜於行在所設位望祭。」從之。十一年,中書舍人朱翌言:「謹按晉國屠岸賈之亂,韓厥正言以拒之,而嬰、杵臼皆以死匿其孤,卒立趙武,而趙祀不絕,厥之功也。宜載之祀典,與嬰、杵臼並享春秋之祀,亦足為忠義無窮之勸。」禮寺亦言:「崇寧間已封厥義成侯,今宜依舊立祚德廟致祭。」十六年,加嬰忠節成信侯,杵臼通勇忠智侯,厥忠定義成侯。後改封嬰疆濟公,杵臼英略公,厥啟侑公,升為中祀。
《宋會要輯稿·禮二○之二七》:程嬰、公孫杵臼、韓厥祠在太平縣。神宗元豐四年五月,嬰封成信侯,杵臼封忠智侯,仍賜額祚德,載祀典。哲宗元符三年五月,臣僚言:竊詳《史記》所載,韓厥之功不在公孫杵臼、程嬰之下,乞興立廟。詔於祚德廟設位從祀韓厥。徽宗崇寧三年,以吳處厚言,嬰、杵臼全趙氏孤,最為忠義,乞訪墓廟,特加封厥義成侯。光堯皇帝紹興十一年八月,建廟於臨安府,本在絳州太平縣趙村。先是,以道未通,權於行在春秋設位望祭。至是,從臣寮請,別建廟。十六年六月,信成侯程嬰加封忠節信成侯,忠智侯公孫杵臼加封通勇忠智侯,義成侯韓厥加封忠定義成侯,別建廟於仁和縣之西。二十二年七月,加封嬰曰強濟公,杵臼曰英略公,厥曰啟佑公。又重以淨戒院地別建廟,每歲春秋二仲,依中祀禮備祭歌樂,行三獻禮。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五》:(紹興十六年四月)癸卯,用前荊湖等路撫諭司幹辦公事胡駿請,立祚德廟於臨安府。尋加封程嬰為忠節成信侯,公孫杵臼為通勇忠智侯,韓厥為忠定義成侯。嬰等封在六月丁巳今並書。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九》:先是毀其廟以為大理寺,而大鼐言:「三人者有大功德於聖朝,今神靈不妥,土庶悲嗟,宜進爵加獎。」尋進封程嬰為強濟公,公孫杵臼為英略公,韓厥為啟佑公,升為中祀。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三》:(紹興二十二年二月壬午)詔建祚德廟於臨安府,用殿中侍御史林大鼐請也。先是,毀其廟以為大理寺,而大鼐言,三人者有大功德於聖朝,今神靈不妥,士庶悲嗟,宜進爵加獎。尋進封程嬰為強濟公,公孫杵臼為英略公,韓厥為啟佑公,升為中祀。三神進封在七月甲午。
《文獻通考·卷一○三·宗廟考十三》:(紹興)二十二年,又改封嬰疆濟公、杵臼英略公、厥啟佑公,命兩浙漕臣建廟宇,升為中祀。廟在淨戒院故址,太一宮之南。
《咸淳臨安志·卷十三·祠廟》:祚德廟在車橋西,青蓮寺南。……慶元初益封,淳佑二年又升嬰為忠濟王、杵臼忠佑王、厥忠利王,且增闢廟貌,益宏整雲。
吳自牧 《夢粱錄·卷十四·忠節祠》:祚德廟,在車橋西青蓮寺南,其神忠義,有祠墓俱在絳州太平縣趙村, 因以本州淪陷之久,廟庭存廢不可知,降旨就杭建廟,賜額加美號,升三侯為王爵,以表忠節:程嬰封忠濟王,杵臼封忠佑王,韓厥封忠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