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亨利四世 (英格蘭)
英格蘭國王和愛爾蘭之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亨利四世(英語:Henry IV,1367年4月3日[2]—1413年3月20日[3]),也被稱為亨利·博靈布羅克(Henry Bolingbroke),英格蘭國王和愛爾蘭領主,1399年到1413年在位。同時也繼承從祖父愛德華三世開始的宣稱對法蘭西王國的統治。
Remove ads

亨利的父親,蘭加士打公爵岡特的約翰是愛德華三世的第四個兒子,也是存活到成年的第三子,在亨利的堂兄李察二世的大部分統治時期享有相當大的權力,並成為了阿基坦公爵,但最終亨利推翻了他的堂兄。亨利的母親蘭加士打的布蘭奇是亨利·金雀花(1310-1361)[註 1]和博蒙特的伊莎貝爾的女兒,是蘭加士打的重要繼承人,因此他成為第一位金雀花王朝的分支蘭加士打家族的英格蘭國王,也成為自三百多年前諾曼征服以來第一位以英語為母語,而不是以法語為母語的英格蘭國王。[4]
亨利參與了1388年訴追派貴族的反叛,反對他的堂兄李察二世,但他當時並沒有受到懲罰。然而,他在1398年被流放出宮廷。在亨利的父親於1399年去世後,李察阻止了亨利繼承父親的土地。同年,亨利召集了一群支持者,推翻並監禁了李察二世,篡奪了皇位;這些行動後來導致了玫瑰戰爭(1455-1487)中的家族糾紛。
在位期間,他面臨着多起叛亂,最嚴重的是最後一位威爾斯人的親王歐文·格林杜爾和英格蘭騎士亨利·珀西 (熱刺)的叛亂,亨利·珀西於1403年在什魯斯伯里戰役中陣亡。亨利四世與第一任妻子瑪麗·德·博亨育有六個子女,而他與納華拉的胡安娜的第二任婚姻沒有留下任何子嗣。1410年,隨着國王健康狀況惡化,亨利和瑪麗的長子萬茂的亨利執掌。亨利四世於1413年去世,他的兒子繼位,是為亨利五世。
Remove ads
身世
亨利出生在林肯郡的博靈布羅克城堡,父親是岡特的約翰,母親是蘭加士打的布蘭奇。[5]他的綽號「博林布魯克」源於他的出生地。岡特是愛德華三世國王的第三個兒子。布蘭奇是富有的皇室政治家和貴族蘭加士打公爵亨利的女兒。在岡特的侄子李察二世國王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裏,他都有相當的影響力。
亨利有兩個姐姐,一位是蘭加士打的菲莉琶,嫁給了葡萄牙國王約翰一世,另外一位是伊利沙伯,是第二代雅息特公爵約翰·霍蘭的母親。他的同父異母的妹妹嘉芙蓮,是他的父親和第二任妻子卡斯蒂利亞的康斯坦絲所生,卡斯提爾的康斯坦絲是卡斯提爾國王佩德羅一世的女兒。他還有四個同父異母的弟妹由嘉芙蓮·斯溫福德所生,嘉芙蓮·斯溫福德原來是他姐妹們的家庭教師,而後,長時間做為他父親的情婦,最終成為他父親的第三任妻子。這四個孩子的姓氏改成了蒲福,因為他們的出生地是法國奧弗涅-羅訥-阿爾卑斯大區的蒲福城堡。[6]
亨利與他的繼母嘉芙蓮·斯溫福德的關係還不錯,但是他與姓蒲福的弟弟妹妹們關係就不一定很和睦了。他年輕的時候,跟他們似乎都很親近,但1406年後,他開始與亨利·蒲福和湯馬士·蒲福敵對起來。同時,他的妹夫第四代內維爾男爵拉爾夫·內維爾和他最大的同父異母的弟弟約翰·蒲福仍然是他最大的支持者,儘管亨利撤銷了李察二世給予約翰一個侯爵稱號。內維爾娶了亨利同父異母的瓊·蒲福。湯馬士·斯溫福德是嘉芙蓮與第一任丈夫休·斯溫福德爵士所生的兒子,他是亨利的另一位忠實夥伴。湯馬士是龐特弗雷特城堡的警衛,而李察二世據說死在了那裏。
亨利的父親與嘉芙蓮·斯溫福德所生的女兒瓊·蒲福是愛德華四世和李察三世的外祖母。瓊嫁給了第一代威斯特摩蘭伯爵拉爾夫·內維爾。他們的女兒塞西莉嫁給了第三代約克公爵李察·金雀花,其所生育的孩子中,包括愛德華四世和李察三世,由此,瓊成為兩個英格蘭約克王朝國王的外祖母。
Remove ads
與李察二世的關係

亨利與李察二世的關係比他父親與李察二世的關係更為複雜。亨利是李察的第一個堂兄弟和童年的玩伴。1377年,祖父愛德華三世去世後,亨利獲得了打比伯爵的頭銜,同年,亨利和李察共同被授予了嘉德勳章。在李察統治的初期,亨利對國王還是很忠誠的。在李察加冕時,亨利負責執御劍。在他的父親為卡斯蒂利亞和萊昂的皇冠而戰,不在國內的時候,亨利代替父親管理蘭加士打郡(第一次是1378年,第二次是從1386年到1389年)。這也是他在政治舞台上的首次表演。1384年,亨利還獲得了諾咸頓伯爵頭銜。

但是到了1387年,亨利成為了反對國王過分行為的訴追派貴族的一員。[7]1387年12月19日,在拉多科橋戰役中,他擊敗了由羅拔·德·維爾率領的皇室軍隊。這場勝利使得訴追派貴族可以在1388年的殘酷國會之後,能夠清洗國王的寵臣們。李察在1389年5月重獲權力。在李察恢復權力之後,三名主要的訴追派貴族 - 李察二世的叔叔活斯托克的湯馬士,第一代告羅士打公爵[註 2],李察·菲茨阿蘭,第十一代阿藍得伯爵和湯馬士·博尚被捕,並且分別被判處死刑或監禁。但博林布魯克被堂兄李察饒恕了。不僅如此,李察還將亨利從打比伯爵升為禧福公爵。[8]
1390年全年,亨利都在率領他的70~80名家族騎士參加條頓騎士團對維爾紐斯(立陶宛大公國的首都)的一次不成功的圍攻。[9]在這次遠征中,他購買了300名被俘虜的立陶宛貴族婦女和兒童,並把他們帶回柯尼斯堡進行皈依,儘管那時立陶宛人已經通過波蘭皈依天主教十年了。[10]
1392年,亨利再次加入條頓騎士團的北方十字軍征服古普魯士人,第二次遠征立陶宛,這表明騎士團給這些僱傭十字軍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這一次他僱傭了一些十字軍騎士,他的軍隊超過了100人,其中包括一些長弓手,還有六名吟遊詩人,蘭加士打總共為此花費了4,360英鎊。儘管亨利和他的十字軍戰士努力奮戰,但對維爾紐斯的長達兩年的圍攻依然毫無戰果。1392到1393年間,亨利還前往聖地,在耶路撒冷朝聖,並且在聖墓和橄欖山獻祭。[11]從此,他發誓要帶領一支十字軍「將耶路撒冷從異教徒手中解救出來」,但是他的願望在其去世之前都沒有實現[12]。1393年底,他返回英格蘭。

1398年,亨利·博林布魯克與國王的關係遇到了第二次危機。在這一年,第一代羅福公爵湯馬士·德·莫布雷的一則關於李察二世統治的言論被博林布魯克解釋為叛國,並報告給了國王。兩位公爵決定在卡盧頓城堡(莫布雷在高雲地利的家)附近的高士福綠地進行榮譽決鬥(由李察組織)。然而,在決鬥發生之前,李察二世突然決定終止決鬥,以避免進一步的流血衝突,判決將亨利流放10年(經亨利父親岡特的約翰同意),而莫布雷則被終生流放。[13]亨利跑到了巴黎避難,然後又到了布列塔尼。
岡特的約翰於1399年2月3日在李斯特城堡去世。[13]不知為什麼,李察取消了允許亨利自動繼承岡特土地的法律文件。因此,亨利需要向李察申請,才能獲得封地。[14]
經過一段時間的猶豫之後,亨利與流亡的前根德伯里大主教湯馬士·阿藍得會面,阿藍得因為參與了訴追派貴族的政變,而失去了大主教的職位。[14]
1399年6月24日,他在約郡的拉溫斯普秘密登陸[註 3]。亨利任命阿藍得為顧問,開始了軍事行動,沒收反對他的人的土地,並命令士兵摧毀車士打郡的大部分地區。大多數騎士和國王信任的臣子都跟隨國王去了愛爾蘭,因此亨利在向南部進軍的過程中並沒有真正地遇到阻力。約克公爵蘭利的埃德蒙負責在國王不在時保衛王國,但他也沒有其他辦法,只能選擇投靠亨利。[15]

同時,李察從愛爾蘭返回的時間卻被推遲了,他7月24日才趕到威爾斯[16]。然後,他於8月12日前往康維與諾森伯蘭伯爵會面,進行談判[17]。一個星期之後,李察二世去了扶蓮城堡會見亨利,希望能夠從亨利那裏獲得保全自己生命的承諾[18]。隨後被囚禁的國王跟隨亨利返回倫敦[19]。他於9月1日到達倫敦,隨即被關進倫敦塔[19]。
亨利最初聲稱他只是打算獲得蘭加士打公爵的權利,但他很快獲得足夠的權力和支持,宣佈自己為亨利四世國王。
Remove ads
愛德華三世的繼承權
亨利下定決心登上皇位,但他必須使這個行為合法化。通常的說法是李察是因為他的暴政和無能,丟掉皇位的。[20]根據愛德華三世1376年的繼承人限定,亨利是下一順位的皇位繼承人。這一繼承限定明確了長子繼承制,也被稱為薩利法。那時,國王的女兒繼承皇位的順位是沒有國王的兄弟高的。事實上,根據當時的觀點,婦女沒有繼承皇位的權利:女性繼承人的唯一先例是馬蒂爾達皇后,這引發了與另一個主角阿德拉姑姑(不是她的叔叔)的兒子長時間的內戰。然而,根據普通法(處理農民和商人等普通民眾的房屋和租約的法律),皇位繼承人應該是第五代馬齊伯爵埃德蒙·莫蒂默,是愛德華三世的第三個兒子(存活到成年的第二個兒子)安特衛普的萊昂內爾的女兒的繼承人。博林布魯克的父親岡特的約翰,是愛德華的第四個兒子,也是存活到成年第三個兒子。[21]亨利強調了自己的父系繼承權,而第五代馬齊伯爵埃德蒙·莫蒂默的繼承權則來自於祖母,以繞過其作為李察的推定繼承人資格。[22]
然而,關於繼承權的質疑從未消除。問題在於,亨利只是最突出的男性繼承人,但不是愛德華三世的最高順位的男性繼承人。雖然他依照愛德華三世1376年的限定繼承,繼承了皇位,[23] 但伊恩·莫蒂默博士在他出版於2008年的亨利四世傳記中指出,這一點可能隨着李察二世1399的退位而被李察二世的限定繼承取代(參見伊恩·莫蒂默,"亨利四世的恐懼",附錄二,第366頁-369頁)。因此,亨利需要解決莫蒂默的高順位,使自己的繼承合法。而當莫蒂默的繼承權和約克派的繼承權最終合併到約克公爵李察·金雀花一人身上時,這個問題更加難以解決了。約克公爵是愛德華三世的繼承人,也是亨利的孫子亨利六世的假定繼承人(因為需要男性繼承,亨利四世的其他兒子沒有男性繼承人,而根據法律的蒲福家族被排除在皇位之外)。蘭加士打王朝最終被愛德華四世通過玫瑰戰爭推翻,愛德華四世就是第三代約克公爵約克的李察的兒子。
統治

根據官方的說法,9月29日,李察自願禪讓皇位予亨利。[24]9月30日,李察被帶到了議會,宣佈放棄皇位,還面臨着33項指控(包括對天譴的報復),並且不被允許為自己辯護。議會接受了李察的退位申請,判處李察無期徒刑,擁戴亨利·博林布魯克為國王,似乎整個國家都支持亨利。1399年10月13日,亨利在倫敦的西敏寺,由根德伯里大主教湯馬士·阿藍得為其加冕。[25]在加冕禮上,他向貴族們進行了演講,這可能是1066年諾曼征服後,英格蘭君主第一次以英語發表演說。
亨利登基後,所面臨的第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處理被廢黜的李察。李察被廢黜後的命運不是很清楚,但知道他於1399年10月從倫敦塔被帶到龐特弗雷特城堡。[26]1400年1月主顯日,一宗試圖行刺新君,以讓李察二世復辟的陰謀(主顯日起義)被挫敗[27]。亨利事先得到了警告,並在倫敦組建了一支軍隊,而密謀者知曉密謀敗露後,便逃走了,他們被捕後,未經審判就被處決了。此後不久,可能是在1400年2月14日,李察便死於囚禁,雖然對確切的日期和真正死因的真正原因都有很大的爭議[28],很可能是被餓死的。[29]他當時只有33歲。雖然很多人懷疑亨利將他的前任君王謀殺了,但至今也沒有實質性的證據能夠證明。當時的一些歷史記錄者聲稱,沮喪的李察是自行絕食而死的,[28]但這些人可能不了解李察的性格。雖然官方記錄顯示,直到2月17日,對舊君的食物供應也沒有停止,一些歷史記錄者據此認為李察不可能是死於2月14日,但是這條證據並沒有辦法推導出這個結論。目前可以確認的是,他不是因為遭受暴力而死亡,因為在對他屍骨的檢查中,並沒有發現有遭受暴力的跡象;但他是否是絕食而死,還是被餓死的,尚未有定論。[28]

李察去世後,他的遺體在舊聖保羅大教堂被公開展示,[30]既是為了向李察的支持者證明他確實已經死亡,也是為了證明李察並非死於非命。但這並沒有阻止此後多年,聲稱「李察還活着,等待着奪回皇位」的流言四起,而展覽的遺體是李察的隨行牧師,名叫莫德萊恩,與李察相貌極為相似。隨後,亨利秘密地決定於3月6日將李察埋葬在位於赫福郡金斯蘭利的一所道明會修道院里。後來,亨利五世國王將他的遺體帶回倫敦,並埋葬於李察生前在西敏寺為自己預定的墓地。[31]

李察仍然活着的傳言持續了一段時間,但在英格蘭,始終沒有很多人相信。[32]在蘇格蘭,一名由於相貌相似而被認定為李察的男子由奧爾巴尼公爵羅拔·史超域安排住在士他令城堡,並對外宣稱這是一位重要人物,對羅拉德派在英格蘭對付蘭加士打家族的幾次陰謀負責。他於1419年去世,當時的人發現他原本就是一名乞丐。但他還是以國王的身份被埋葬在士他令的道明會修道院里。
Remove ads
亨利作為國王,花了他的大部分經歷來應付各種陰謀,反叛和暗殺。
在亨利統治的頭十年間,叛亂一直在持續,比較重要有兩次,一次是1400年由自稱威爾斯親王的歐文·格蘭道爾領導的起義,[33]另一次是第一代諾森伯蘭伯爵亨利·珀西領導的叛亂。藉助於他的長子萬茂的亨利的軍事能力,國王成功的挫敗了這些叛亂。
到了亨利統治的最後一年,反叛愈演愈烈。李察還活着的謠言又開始傳播了,在這一年,一些蘇格蘭使者在英格蘭的民間四處穿梭,宣稱李察就在蘇格蘭,只需要內應們的一個信號,他便會返回倫敦並恢復皇位。
李察國王的老侍從在倫敦四處宣揚他的主人還活着,就在蘇格蘭。薩瑟客人也被埃里亞斯·萊維特(萊維特)爵士和他的夥伴湯馬士·克拉克煽動起來叛亂,湯馬士·克拉克還承諾蘇格蘭會援助這次起義。但最終,叛亂還是失敗了。騎士萊維特被釋放了,但他的追隨者們(例如克拉克)則都被投入了倫敦塔。[34]


- 主顯日起義 (1400):由根德伯爵,亨廷頓伯爵,梳士巴利伯爵以及勒·德史賓沙男爵領導,試圖讓李察二世復辟。
- 威爾斯的格蘭道爾起義 (1400–1415):從1400年9月開始,自封為威爾斯親王的歐文·格蘭道爾領導起義,在威爾斯和威爾斯邊界地區對抗亨利四世。格蘭道爾,忠於前國王李察二世,與亨利的部隊展開了有效的游擊戰,並在1404年,加冕成為威爾斯的實際君主。但即使有法國和英格蘭的反對亨利四世的貴族們的支持,從1406年開始,起義受到了壓制。歐文從此逐漸失去了支持,於1409年被驅逐出境,1412年在史諾多尼亞地區最後一次出現。他大概是死於1415年。英格蘭國王對威爾斯的統治至此恢復。
- 珀西叛亂 (1402–1408):珀西家族及其盟友三次企圖推翻亨利的叛亂,諾森伯蘭和他的兒子「亨利·「熱刺」·珀西」原本是亨利在1399年篡奪皇位時的支持者,但他們逐漸對新國王失望,因為國王在對抗蘇格蘭人入侵時,無法捍衛他們的領地。在1402年6月,李察二世的親戚埃德蒙·莫蒂默(他的侄子埃德蒙,1399年是李察的繼承人),「熱刺「的妻弟,被格蘭道爾俘獲。亨利拒絕支付贖金,使得」熱刺「非常不滿,「熱刺」在1403年公開反叛國王,並與格蘭道爾結盟。
- 什魯斯伯里戰役 (1403):「熱刺」和他的叔叔湯馬士·珀西(第一代窩士打伯爵),向南部進軍。亨利·珀西是一位著名的軍事將領,因其前進速度和隨時準備進攻而被稱為「熱刺」。然而,諾森伯蘭花了很長時間來動員部隊,以便與他兒子會師。「熱刺」和窩士打在1403年7月21日與亨利四世的軍隊在什魯斯伯里遭遇,此時諾森伯蘭的軍隊還未趕到。亨利四世國王擊敗了他們。「熱刺」在戰鬥中面部中箭而亡。湯馬士·珀西,李察·維納列斯爵士和李察·弗農爵士於7月23日在什魯斯伯里被公開執行絞刑,屍體被肢解,他們的頭顱被切下,並被公開展示。[35]諾森伯蘭伯爵則逃往蘇格蘭。同樣在這場戰役中,亨利四世的長子萬茂的亨利,即後來的亨利五世國王,面部被箭射傷。由御醫約翰·布拉德莫爾照顧他。萬茂的軍事能力在正常戰役中為國王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儘管萬茂在1410年從他父親手中奪取了很大一部分有效權力)。
- 1405年2月,諾森伯蘭,莫蒂默和格蘭道爾秘密訂了一份契約:三方契約,在這份契約中,他們計劃將亨利四世的王國一分為三。格蘭道爾分到了威爾斯和威爾斯邊界地區,諾森伯蘭獲得了諾咸頓郡,羅福郡,瓦立克郡和李斯特郡,而莫蒂默家族得到了英格蘭的其餘地區。[36]1405年5月,諾森伯蘭與約克大主教李察·勒·斯普羅德結盟,發動第二次叛亂。他們的聯軍被威斯特摩蘭擊潰。諾森伯蘭逃到蘇格蘭,他的財產被國王沒收,而斯普羅德未經審判就被處決。
- 布拉默姆沼澤戰役 (1408):諾森伯蘭伯爵率蘇格蘭和諾森布里亞聯軍從蘇格蘭入侵英格蘭北部,在布拉默姆沼澤被擊敗,伯爵本人在戰鬥中陣亡。
Remove ads
亨利確實經常與議院進行磋商,但有時也會與議員們有所爭執,尤其是在教會事務上。1401年1月,阿藍得在聖保羅大教堂召開會議,討論羅拉德派的問題。[37]亨利派遣一群說客懇求神職人員解決造成英格蘭動亂和基督徒混亂的異端邪說,並對責任人施以懲罰。[38]不久之後,會議和下議院一起請願亨利對羅拉德派採取行動。[39]根據阿藍得的意見,亨利從議院那裏通過了異端燃燒法令,規定了可以將異端分子執行火刑;該法令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抑制當時如火如荼的羅拉德派運動。[39]1410年,議院建議沒收教會用地的法案。亨利因為曾得到教會的幫助而奪得權力,所以拒絕執行該法案,下議院不得不請求私下將這個法案取消。[40]

從1401年到1406年,議會一再指責國王不善管理稅收,並獲得了較大的控制皇室支出和任用權的權力。
Remove ads
1400年12月到1401年1月間,亨利招待了來訪的曼紐二世·帕里奧洛格斯,曼紐二世由此成為唯一一位到訪過英格蘭的拜占庭皇帝。曼紐二世下榻在愛特咸宮,亨利還特意為他在宮中舉辦了一場長槍比武大賽。曼紐二世離開時,亨利向他提供了3000馬克的資金上的支持,幫助他對抗鄂圖曼帝國[41]當時君士坦丁堡正在被圍困,直到1402年,圍困才解除。
1400年亨利率軍入侵蘇格蘭,但在愛丁堡前被停下了進軍的腳步。1402年,蘇格蘭入侵者在霍米爾登山被擊退。蘇格蘭人的入侵一直持續到1406年。1406年3月22日,英格蘭的海盜在弗蘭伯勒角附近海岸俘虜了正在前往法國的蘇格蘭皇儲占士·史超域,就是未來的蘇格蘭國王占士一世。[42][43]占士被交給了英格蘭國王,並被亨利囚禁在溫莎堡,直到1424年,亨利之子亨利五世過世後,才被釋放。[44]據說,蘇格蘭國王羅拔三世聞訊後悲痛而亡。小占士的叔叔奧爾巴尼公爵羅拔成為蘇格蘭的攝政王,但不急於支付這個年輕國王的贖金,以使他成為王國的真正統治者。在被囚禁期間,占士一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並且熟悉了英格蘭政府和行政方法。
雖然自封為法國國王,但亨利四世從未計劃入侵歐洲大陸,一部分原因是他惡劣的健康狀況,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主要精力被放在國內,以維持蘭加士打王朝對英格蘭的統治,同樣法國國王查理六世也沒有多大的意圖恢復戰爭,因為亨利有他的女兒作為人質,他的女兒就是李察的妻子,瓦盧瓦的伊莎貝拉。由於這些原因,在百年戰爭中,在亨利四世十四年的統治時期繼續李察二世和查理六世之間的休戰。
此時的法國,由於查理六世的精神問題,阿馬尼亞克派與勃艮第派正在為控制攝政權而大打出手。亨利的二兒子加倫公爵湯馬士,1412年5月18日與阿馬尼亞克派簽訂「布爾日條約」而結盟。他同意派遣一千名重騎兵和三千名弓箭手去奪回他們失去的阿基坦公國。幾個星期之後,這個條約因為阿馬尼亞克派與勃艮第派的停戰而作廢。
1412年8月,蘭加士打的湯馬士率軍在聖瓦拉烏格登陸,並在布盧瓦遭遇奧爾良的查理,強迫其認可「布爾日條約」。為了讓湯馬士返回英格蘭,查理付出巨大的代價:幾十萬鎊賠款,並且將他的弟弟,未來的法蘭索瓦一世的祖父,約翰·昂古萊姆作為付款保證的人質。這並沒有阻止湯馬士率軍到達波爾多,並毀滅沿途的一切。
亨利剛登上皇位,就確認了漢薩同盟商人的特權;但是,因為從李察二世時代起,英格蘭就對漢薩海軍,特別是普魯士人進行襲擊,而在亨利四世時代,這種襲擊依然沒有停止,所以英國商人被驅逐出所有漢莎港口,同時也抵制英國的商品。
但是因為歐洲大陸對英格蘭布料的需求,對英國商品的封鎖執行的並不是很嚴格,因此漢莎的領導者們開始與亨利進行談判,並於1407年達成協議(共有三份協議:一份是與普魯士騎士團簽訂,一份是與利沃尼亞騎士團簽訂,最後一份是與漢莎聯盟的其他成員簽訂),這些協議一方面結束了對商品的抵制,另一方面也終結了海上的攻擊。1409年,英格蘭發生了饑荒,因為需要歐洲大陸的糧食,亨利給予漢莎商人更多的特權。但到了亨利執政的末期,趁漢莎聯盟分裂的機會,亨利無視1407年的協議,在英國貿易已經恢復,而且格但斯克賦予了英國商人在漢莎港口建立自治組織的權利的同時,英國再次襲擊了漢莎的軍艦。
由於病魔纏身,亨利漸漸喪失了權力。從1410年1月開始,亨利·蒲福和湯馬士·蒲福--岡特的約翰的合法兒子--以叔叔的身份輔佐威爾斯親王亨利治理國家。很快,在威爾斯親王的支持下,湯馬士·阿藍得被罷免。

儘管蒲福曾經爭取讓亨利四世遜位,但父子之間的爭論好像只是政治上的,威爾斯親王的對外和對內政策的觀點與國王有比較大的差異。國王在1411年11月拿回了權力,親王的對頭因而拼命的詆毀親王,父子關係由此變得緊張。因此直到1413年的國王去世之前,蘭加士打的湯馬士是英格蘭的主人。
到了亨利的晚年,他面臨着非常嚴重的健康問題。他本來就得了一種皮膚病,但更嚴重的是,在1405年6月,1406年4月,1408年6月,在1408-1409年的冬天,1412年12月,遭受了一系列嚴重的急性疾病的襲擊,1413年3月的那次是最致命的。1410年,亨利為他的皇室外科醫生湯馬士·莫斯特德提供了一份每年40英鎊的年薪,亨利五世在繼位後立即延續了這份合同。這是為了讓莫斯特德「不會被其他人所用」。[45]醫學史專家長期以來一直在討論他的病症。皮膚病可能是麻風病(在15世紀,它的含義與現代醫學中的含義並不一定完全相同),也有可能是銀屑病或其他疾病。而那幾次急性疾病範圍則寬泛的多,從癲癇到某種形式的心血管疾病,有各種各樣的解釋。[46]一些中世紀作家認為,因為他對約克大主教李察·勒·斯普羅德的處理,使他遭受了麻風病的懲罰,約克大主教在1405年6月因為政變失敗,被亨利下令處決。[47]
根據霍林斯赫德的說法,有預言宣稱,亨利將死在耶路撒冷,該預言也出現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亨利據此認為這意味着他將會死於十字軍東征的途中。但實際上,他是在1413年3月20日,議會召開期間,死於西敏寺院長的「耶路撒冷室」里。[3]他的遺囑執行人湯馬士·蘭利當時就在他的身邊。

儘管幾位前任都選擇葬在西敏寺,但亨利和他的第二任妻子納華拉的胡安娜,都葬在了根德伯里大教堂,就在聖三一禮拜堂的北部,毗鄰聖湯馬士·貝克特的神龕。當時,對貝克特的崇拜仍然十分狂熱,修道院的記錄和諸如喬叟的《根德伯里故事集》這樣的文學作品中的描述都證明了這一點,亨利似乎也特別狂熱。他安葬在根德伯里的原因是有爭議的,這似乎是一種政治權謀,亨利很有可能需要將自己與這位殉道聖人聯繫起來,以使得他在李察二世手中奪取皇位後,獲得執政的合法性。[48]一個證據是,在加冕典禮上,他進行塗油禮時用的聖油據傳說是貝克特1170年臨死前由聖母瑪利亞交給他的;[49][50]當時,這種油是盛放在一個獨特的鷹形容器中。根據故事的一個版本,聖油最終傳到了亨利的外祖父,第一代蘭加士打公爵格羅斯蒙特的亨利的手中。[51]
亨利有意與聖湯馬士有所聯繫的另一個證據在於墳墓本身的結構。他墳墓西端的木板上繪有一幅貝克特殉難的圖畫,而在墓葬之上的木製頂冠畫上了亨利個人的座右銘「Soverayne」,間或出現頭戴皇冠的金黃色的鷹。同樣地,華蓋上的繪畫主要是三枚大幅紋章,周圍環繞着SS型項鍊,每個圈裏面都繪有一隻金色的鷹。[52]這種鷹的圖案象徵着亨利的加冕油和聖湯馬士的關聯。在國王去世一段時間後,為國王和皇后又建造了一座更壯觀的墳墓,這可能是由瓊皇后自己委託和支付修建的。[53]該墳墓頂部刻有國王和皇后的雪花石膏雕像,頭戴皇冠,穿着禮袍。墳墓在1832年被打開,歷史學家發現亨利的遺體保存完好,顯然經過了精心的防腐處理,據此推定,雕像很好的還原了國王和皇后的本來面貌。[54][55]
頭銜、稱號、爵位及徽章
在1399年父親去世之前,亨利以王國的徽章為基礎,加上了"五條貂皮紋"。父親去世後,附加的條紋變成了"被一直條一分為二的五條貂皮紋和百合紋"。[59]成為國皇后,因為法國皇室更新了徽章,亨利也更新了王國的徽章,百合花飾從充滿盾面減少到了只有三朵。

譜系
玫瑰戰爭中的英格蘭皇室 | |||||||||||||||||||||||||||||||||||||||||||||||||||||||||||||||||||||||||||||||||||||||||||||||||||||||||||||||||||||||||||||||||||||||||||||||||||||||||||||||||||||||||||||||||||||||||||||||||||||||||||||||||||||||||||||||||||||||||||||||||||||||||||||||||||||||||||||||||||||||||||||||||||||||||||||||||||||||||||||||||||||||||||||||||||||||||||||||||||||||||||||||||||||||||||||||||||||||||||||||||||||||||||||||||||||||||||||||||||||||||||||||||||||||||||||||||||||||||||||||||||||||||||||||||||||||||||||||||||||||||||||||||||||||||||||||||||||||||||||||||||||||||||||||||||||||||||||||||||||||||||||||||||||||||||||||||||||||||||||||||||||||||||||||||||||||||||||||||||||||||||||||||||||||||||||||||||||||||||||||||||||||||||||||||||||||||||||||||||||||||||||||||||||||||||||||||||||||||||||||||||||||||||||||||||||||||||||||||||||||||||||||||||||||||||||||||||||||||||||||||||||||||||||||||||||||||||||||||||||||||||||||||||||||||||||||||||||||||||||||||||||||||||||||||||||||||||||||||||||||
---|---|---|---|---|---|---|---|---|---|---|---|---|---|---|---|---|---|---|---|---|---|---|---|---|---|---|---|---|---|---|---|---|---|---|---|---|---|---|---|---|---|---|---|---|---|---|---|---|---|---|---|---|---|---|---|---|---|---|---|---|---|---|---|---|---|---|---|---|---|---|---|---|---|---|---|---|---|---|---|---|---|---|---|---|---|---|---|---|---|---|---|---|---|---|---|---|---|---|---|---|---|---|---|---|---|---|---|---|---|---|---|---|---|---|---|---|---|---|---|---|---|---|---|---|---|---|---|---|---|---|---|---|---|---|---|---|---|---|---|---|---|---|---|---|---|---|---|---|---|---|---|---|---|---|---|---|---|---|---|---|---|---|---|---|---|---|---|---|---|---|---|---|---|---|---|---|---|---|---|---|---|---|---|---|---|---|---|---|---|---|---|---|---|---|---|---|---|---|---|---|---|---|---|---|---|---|---|---|---|---|---|---|---|---|---|---|---|---|---|---|---|---|---|---|---|---|---|---|---|---|---|---|---|---|---|---|---|---|---|---|---|---|---|---|---|---|---|---|---|---|---|---|---|---|---|---|---|---|---|---|---|---|---|---|---|---|---|---|---|---|---|---|---|---|---|---|---|---|---|---|---|---|---|---|---|---|---|---|---|---|---|---|---|---|---|---|---|---|---|---|---|---|---|---|---|---|---|---|---|---|---|---|---|---|---|---|---|---|---|---|---|---|---|---|---|---|---|---|---|---|---|---|---|---|---|---|---|---|---|---|---|---|---|---|---|---|---|---|---|---|---|---|---|---|---|---|---|---|---|---|---|---|---|---|---|---|---|---|---|---|---|---|---|---|---|---|---|---|---|---|---|---|---|---|---|---|---|---|---|---|---|---|---|---|---|---|---|---|---|---|---|---|---|---|---|---|---|---|---|---|---|---|---|---|---|---|---|---|---|---|---|---|---|---|---|---|---|---|---|---|---|---|---|---|---|---|---|---|---|---|---|---|---|---|---|---|---|---|---|---|---|---|---|---|---|---|---|---|---|---|---|---|---|---|---|---|---|---|---|---|---|---|---|---|---|---|---|---|---|---|---|---|---|---|---|---|---|---|---|---|---|---|---|---|---|---|---|---|---|---|---|---|---|---|---|---|---|---|---|---|---|---|---|---|---|---|---|---|---|---|---|---|---|---|---|---|---|---|---|---|---|---|---|---|---|---|---|---|---|---|---|---|---|---|---|---|---|---|---|---|---|---|---|---|---|---|---|---|---|---|---|---|---|---|---|---|---|---|---|---|---|---|---|---|---|---|---|---|---|---|---|---|---|---|---|---|---|---|---|---|---|---|---|---|---|---|---|---|---|---|---|---|---|---|---|---|---|---|---|---|---|---|---|---|---|---|---|---|---|---|---|---|---|---|---|---|---|---|---|---|---|---|---|---|---|---|---|---|---|---|---|---|---|---|---|---|---|---|---|---|---|---|---|---|---|---|---|---|---|---|---|---|---|---|---|---|---|---|---|---|---|---|---|---|---|---|---|---|---|---|---|---|---|---|---|---|---|---|---|---|---|---|---|---|---|---|---|---|---|---|---|---|---|---|---|---|---|---|---|---|---|---|---|---|---|---|---|---|---|---|---|---|---|---|---|---|---|---|---|---|---|---|---|---|---|---|---|---|---|---|---|---|---|---|---|---|---|---|---|---|---|---|---|---|---|---|---|---|---|---|---|---|---|---|---|---|---|---|---|---|---|---|---|---|---|---|---|---|---|---|---|---|---|---|---|---|---|---|---|---|---|---|---|---|---|---|---|---|---|---|---|---|---|---|---|---|---|---|---|---|---|---|---|---|---|---|---|---|---|---|---|---|---|---|---|---|---|---|---|---|---|---|---|---|---|---|---|---|---|---|---|---|---|---|---|---|---|---|---|---|---|---|---|---|---|---|---|---|---|---|---|---|---|---|---|---|---|---|---|---|---|---|---|---|---|---|---|---|---|---|---|---|---|---|---|---|---|---|---|---|---|---|---|---|---|---|---|---|---|---|---|---|---|---|---|---|---|---|---|---|---|---|---|---|---|---|---|---|---|---|---|---|---|---|---|---|---|---|---|---|---|---|---|---|---|---|---|---|---|---|---|---|---|---|---|---|---|---|---|---|---|---|---|---|---|---|---|---|---|---|---|---|---|---|---|---|---|---|---|---|---|---|---|---|---|---|---|---|---|---|---|---|---|---|---|---|---|---|---|---|---|---|---|---|---|---|---|---|---|
公爵(阿基坦除外),威爾斯親王,君主的在位時期均有記載。
|
婚姻及子女
亨利第一次婚姻的妻子是瑪麗·德·博亨,婚禮具體的日期和地點,都不是很確定,但由亨利父親岡特的約翰在1380年6月購買的結婚執照,目前保存在國家檔案館。婚禮很可能於1381年2月5日,在瑪麗雅息士老家的樂福德大廳舉行[3]。但根據當時的歷史記錄者讓·弗魯瓦薩爾的記錄,瑪麗的姐姐伊莉諾·德·博亨從布萊希城堡綁架了瑪麗,並將她扣押在了阿藍得城堡,在那裏被當作見習修女;伊莉諾的目的是控制瑪麗的一半的博亨的遺產(或允許她的丈夫,告羅士打公爵活斯托克的湯馬士來控制)[60][61]。然後,瑪麗被勸說嫁給了亨利。他們生育了六個孩子:[註 4]
- 長子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1386年—1422年)
- 次子蘭加士打的湯馬士,第一代加倫公爵(1387年—1421年)
- 三子蘭加士打的約翰,第一代百福公爵(1389年—1435年)
- 四子蘭加士打的漢弗萊,第一代告羅士打公爵(1390年—1447年)
- 長女英格蘭的布蘭奇(1392年—1409年),1402年嫁給路德維希三世(普法爾茨選帝侯)
- 次女菲莉琶(1394年—1430年),1406年嫁給丹麥、挪威及瑞典國王波美恩的艾力
瑪麗於1394年6月4日去世。
1403年,亨利與納華拉國王卡路士二世的女兒胡安娜結婚。根據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記載,胡安娜和亨利之間的關係開始於他在布列塔尼流亡期間。在英格蘭國王求婚後,珍納於1402年6月23日從亞維農教區獲得了「三層血緣關係」許可,並於1403年1月13日離開布列塔尼。在2月7日,於溫車士打與亨利四世舉行婚禮,成為亨利的第二任妻子,2月25日,她在倫敦加冕為皇后。[62]胡安娜是布列塔尼公爵約翰四世的遺孀(在傳統的英格蘭資料中被稱為約翰五世),[63]她曾生育過四個女兒和四個兒子;然而,她與英格蘭國王並沒有生育子女,但瓊和亨利和前妻所生的孩子關係很融洽,甚至在威爾斯親王與他父親爭吵的時候還站在親王這一邊。
亨利與第一任妻子已經育有四個兒子,這無疑是他奪取皇位的合法性的一個關鍵因素。相比之下,李察二世沒有孩子,李察的推定繼承人埃德蒙·莫蒂默只有七歲。亨利的六個孩子中活到成年的兩人是亨利五世和告羅士打公爵漢弗萊。亨利四世的蘭加士打王朝的男性繼承傳統隨着於1471年在蘭加士打家族和約克家族間進行的玫瑰戰爭期間,他的孫子亨利六世和亨利六世的兒子威爾斯王子愛德華的死亡而終結。亨利四世的兒子告羅士打公爵漢弗萊的後裔包括佐治六世[64]的皇后、伊利沙伯二世的母親、伊利沙伯·鮑斯-萊昂[65]和女皇現在的兒媳,康和公爵夫人卡米拉以及韋息士伯爵夫人蘇菲[66]。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