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神星(31 Euphrosyne)[9]是一顆非常年輕的小行星,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小行星之一。它是由詹姆斯·弗格森於1854年9月1日發現的,是在北美洲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10]。它以希臘神話中的卡里特斯之一歐芙洛緒涅的名字命名[11]。2019年,人們發現了這顆小行星的一顆衛星。麗神星是在穀神星和健神星之後已知第三大圓形小行星;據信這是由於碰撞後再度聚集形成的,而非接近流體靜力平衡狀態[5]。
發現 | |
---|---|
發現者 | 詹姆斯·弗格森 |
發現日期 | 1854年9月1日 |
編號 | |
命名依據 | 歐芙洛緒涅 |
其它名稱 | A907 GP; A918 GB |
小行星分類 | 主小行星帶 |
形容詞 | Euphrosynean /juːfrɒsɪˈniːən/[2] |
軌道參數[3] | |
曆元 2019年4月27日(JD 2458600.5) | |
遠日點 | 3.8523 AU (576.296 Gm) |
近日點 | 2.4585 AU (367.786 Gm) |
半長軸 | 3.1554 AU (472.041 Gm) |
離心率 | 0.2209 |
軌道週期 | 5.61 年(2041.585日) |
平近點角 | 87.1671° |
軌道傾角 | 26.3033° |
升交點黃經 | 31.1186° |
近日點參數 | 61.4704° |
已知衛星 | 1 |
物理特徵 | |
大小 | c/a = ±0.07 0.86[4] (±6) × ( 294±10) × ( 280±6) km 248[5] |
質量 | ±2.6)×1018 kg (16.5[4] ±3)×1018 kg (17[5] |
平均密度 | ±0.27 g/cm3 1.64[4] ±0.24 g/cm3 1.66[5] |
自轉週期 | 0.230400 d (5.529595 h)[5] |
幾何反照率 | 0.05[4] 0.0543[6] |
光譜類型 | C[3][7] |
視星等 | 10.16[8] to 13.61 |
絕對星等(H) | 6.74[3] |
觀察結果
麗神星是位於小行星帶外緣附近的一個相當暗的天體。即使在最佳沖日位置,它的最大視星等也只有約+10.2(2011年11月的數據),比此前發現的前三十顆小行星都要暗,因此無法用雙筒望遠鏡觀測到[12]。麗神星的軌道傾角和偏心率較大,接近26.4度,在最早發現的100顆小行星中排第二[13]。
表面
麗神星是一顆C-型小行星,其原始表面可能被碰撞產生的厚厚噴出物覆蓋層所覆蓋,這次碰撞也形成了它的衛星和星族。表面沒有深坑,任何直徑超過40公里的隕石坑都具有平坦的底部,才會在超大望遠鏡的圖像中不可見,這與富含冰的C-型成分一致。其表面缺少隕石坑可能也歸因於其表面較為年輕。[5]
質量和密度
發現了麗神星的衛星後,使得人們在2020年首次對麗神星的質量進行了精確測量,得到結果為±0.3)×1019 kg,因此密度為 (1.7±0.2 g/cm3。較低的密度表明,如果內部孔隙率為20%,那麼麗神星近乎一半是由水冰構成。 1.7[5]
星族
麗神星是一個複雜小行星族的名字,該星族由大約兩千顆小行星組成,這些小行星具有相似的光譜特性和軌道根數,都有相對較高的軌道傾角[14]。據信這些小行星產生自約2.8億年前的一次碰撞[5]。但這個星族中的第二大天體小行星895則被認為很可能只是一個闖入者。[15]
衛星
2019年,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顆小衛星,很可能也是形成麗神星族的同一次碰撞事件的結果之一。初步軌道計算表明,這顆衛星的軌道周期約為1.2天,半長軸為670公里。根據VLT(甚大望遠鏡)拍攝的圖像,假設其反照率與麗神星相同,這顆衛星的直徑約為4公里。[5]
圖片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