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School of Marine Sciences, Sun Yat-sen University),是中山大學下屬院系之一,成立於2008年6月[1]。該院位於中山大學珠海校區。主要研究方向為海洋動力與物質輸運過程、海洋環境與生態動力過程、海洋生物資源與深海生物學、海洋沉積過程與資源效應。[2]
歷史沿革
中山大學在海洋學科的研究歷史可以追溯到建校初期。民國十三年(1924年),中山大學的前身國立廣東大學成立,生物學系教授費鴻年即開展了南海近岸漁業資源調查研究。[1]
民國十七年(1928年)5月,由農學院院長沈鵬飛任領隊、地質礦產系主任朱庭祜教授主持,國立中山大學調查團一行16人乘國民革命軍海軍海瑞號軍艦前往西沙群島,進行了為期16天的實地調查,並將分析成果編寫成《調查西沙群島報告書》。[3]此次調查是中國首次對西沙進行的科學考察。[3][4]隨後,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廣州分會批准西沙島礦產劃撥國立中山大學管理,西沙群島被列為國立中山大學海洋實習基地。[4][5]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4月14日,國民政府派出考察隊第二次對西沙群島進行科學考察。其中,國立中山大學學者占考察隊專家團人數的三分之一,地理學系教授王光瑋為中大負責人,成員包括農學院教授陸發熹、生物學系教授張宏達和李國藩等。[3]
1952年院系調整後,中山大學開始了其他領域的涉海研究,包括林浩然等進行的水生生物研究、龍康候等進行的海洋天然產物化學研究,以及河口海岸與工程研究等。[1]
2002年,中山大學設置海洋科學一級學科博士點。[1][4]2008年6月,中山大學將海洋科學相關學科進行整合,組建為中山大學海洋學院。[1]2016年5月,更名為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1]
學術研究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海洋動力與物質輸運過程、海洋環境與生態動力過程、海洋生物資源與深海生物學、海洋沉積過程與資源效應。[2]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的海洋科學學科為廣東省重點一級學科(第九輪)[6],在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2009-2011)中位居全國第四[7],在第四輪學科評估(2016-2017)中位居全國第三(與同濟大學並列)[8]。
專業設置
研究平台
- 南海海洋生物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002年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認定)[2]
- 河口水利技術國家地方工程聯合實驗室(2011年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認定)
- 「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由海洋科學考察中心運營管理,各涉海學院共同參與)[9]
外部連結
-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主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