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總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世界人口學中,世界人口是地球上人口數量的總和。2024年4月29日,世界人口突破81億人。[1]世界人口自14世紀50年代的黑死病和歐洲大饑荒時期結束後開始迅速增長,當時世界約有3.7億人。[2]戰爭等因素使增長速度時快時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從1950年代起,導致人口成長放緩的因素(如戰爭和饑荒)減少,世界人口增長速率明顯加快——每年超過1.8%。這狀態持續到1970年代。1963年世界人口增長了2.2%,達到了歷史峰值。隨後隨着經濟發展,人們的生育觀改變,人口增長率逐漸開始下降。2011年,世界人口增長率約為1.1%。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達80億。[3][4]當前的預計都顯示世界人口將在未來數十年持續增長,但出生率下降等因素甚難估計,無法得出具體數值,僅得出2050年世界人口可能約在75億至105億間,取決於出生率下降速度。[5][6]長遠看來,估計2050年至2150年左右世界人口將停止增長並緩慢下降。[7]於此同時,一些分析也擔憂人口增長能否持續。[8] [9]
![]() |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25年3月9日) |


綜合概況
在2024年,全球人口總數已超過81億。北半球陸地較多,世界90%人口都生活在北半球。全球人口男女性別比約為1.04,即每1.04男對1女,男性略多於女性 。
全世界約有17.8%人口在15歲以下,65.3%人口介於15歲至64歲間,13.5%人口處於65歲以上。[10]全球人類平均預期壽命為67.07歲。其中女性69歲,男性65歲。[10]全球人口識字率為96.4%。[註 1][10]
2019年世界生產總值為87.75萬億美元。人均11,033美元。[11]全世界大約有7.36億人處於「極端貧窮」的狀態,即每天生活費低於1.25美元。[12]大約4.62億人營養不良。[13]2021年1月時,全世界大約有46.6億互聯網用戶,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5.6%。[14]
漢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佔世界16%人口。其次是孟加拉族,約佔世界人口2.8%。[15]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母語是中文漢語,全世界有16.47%的人口在使用;其次是西班牙語(4.85%),隨後是英語(4.83%)、阿拉伯語(3.25%)和印地語(2.68%)。[10]世界上最多人口信仰的宗教是基督教,約佔有31.35%的人口;其次是伊斯蘭教,佔有24.43%;第三是佛教,約佔有13.78%。[10] 在2005年,全世界有16%的人沒有宗教信仰。[16]
長期以來,亞洲一直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目前有大約42億人居住在亞洲,佔世界人口比例超過60%。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中國與印度,擁有全球37%的人口。非洲是世界第二多人口的大洲,約有十億人,佔全世界人口15%;歐洲有7.33億人,佔世界人口11%;拉丁美洲約有6億人,佔世界人口9%;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主的北美洲有3.52億人,佔全世界5%人口;大洋洲人口最少,只有約3,500萬人,佔全世界人口0.5%。[17]位於地球最南端的南極洲沒有任何常住人口,僅有極少數在當地考察科學的科研與探險人員在南極科學考察站短期居住。[18]
大洲名稱 | 人口密度 (每平方公里) |
人口 (百萬) |
人口最多的國家 | 人口最多的城市 |
---|---|---|---|---|
亞洲 | 104.1 | 4,641 | 1,425,775,850 – ![]() |
13,515,000 – ![]() (37,400,000 – ![]() |
非洲 | 44.4 | 1,340 | 211,401,000 – ![]() |
9,500,000 – ![]() (20,076,000 – ![]() |
歐洲 | 73.4 | 747 | 146,171,000 – ![]() |
13,200,000 – ![]() (20,004,000 – ![]() |
南美洲 | 24.1 | 653 | 214,103,000 – ![]() |
12,252,000 – ![]() (21,650,000 – ![]() |
北美洲 | 14.9 | 368 | 332,909,000 – ![]() |
8,804,000 – ![]() (23,582,649 – ![]() |
大洋洲 | 5 | 42 | 25,917,000 – ![]() |
5,367,000 – ![]() |
人口歷史
根據現代分析,人類在大約公元前七萬年遭遇了種群瓶頸。起因可能是印尼蘇門達臘島北部的多峇湖大型火山爆發造成的巨災所影響。從那時起,世界總人口長期停滯在一百萬左右,大家都通過狩獵採集為生,而這種生存方法使得人口沒有條件快速增長。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公元前一萬一千年,人們開始發展農業為止。在此之前,世界人口從未超過1500萬人。[20]
當人們開始大規模發展農業後,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有所加快。公元前8000年全世界有人口五百萬人;公元1年全世界有大約兩億人,其中漢朝佔有六千萬人以上;[21]而到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也擁有了六千萬以上的人口。[22]
然而,世界人口的增長又因為瘟疫、戰爭等影響而有所波動。以歐洲為例,查士丁尼大瘟疫使得八世紀歐洲的人口比公元541年減少了大約一半。[23]隨後歐洲的人口又有所增長,到1340年,歐洲大約有七千萬人。[24]14世紀主要發生在歐洲的黑死病又使得世界人口從1340年的大約4.5億,減少到1400年大約3.5至3.75億。[25]歐洲隨後花了約200年的時間來恢復到1340年時的人口水平。[26]而另一個人口大國中國,由於改朝換代的原因,人口也經歷了巨幅波動。根據估計,1393年中國大約有6,500萬人,比1200年的1.23億減少了約一半。主要是宋朝至元朝長期發生戰爭的原因。[27][28]1368年明朝建立時中國的人口大約是6,000萬人。到1644年明朝滅亡時,人口增長到約1.5億。[29]
英國的人口在1650年達到560萬人。比1500年的260萬有所增加。[30]十六世紀歐洲掀起的殖民潮也為世界人口增長做出了貢獻,因為殖民者往往會將殖民地較為先進的農作物(例如玉米、紅薯)帶到其它地區推廣以增加糧食產量。[31][32][33][34]
1500年的美洲(包括北美和南美)人口約有五千萬至一億人。[35]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前的北美洲約有兩百萬至一千八百萬人。[36]然而,歐洲人卻把一些當地土著從未遇到過的傳染病也帶到了北美,由於當地人還沒有建立起這些疾病的免疫力,估計當時的北美原住民有90%是因為感染上傳染病而死。[37][38][39]

隨着農業革命與工業革命的展開,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嬰兒存活率大幅上升,人均壽命也有所延長。[43]以英國為例,1730-1749年,英國有74.5%的兒童在五歲前即夭折,在1810-1829年,這一數字降為31.8%。[44][45]1700年起歐洲人口開始劇烈上升,到1900年已經達到4億,比1700年的一億人翻了四倍。[46]而1900年時的歐洲人口佔了全世界人口約36%。[47]
在19世紀,強制種痘已經在西方國家展開,而醫療衛生設備也在這些地方普及開來,西方國家人口增長速度也不斷上升。英國的人口更是每五十年便增加一倍。[48][49]1801年,英國有830萬人;在1901年,人口增加到3,050萬人;而在2006年,則有超過六千萬人。[50][51]美國的人口也從1800年的530萬增長到1920年的1.06億。在2010年,美國已經有超過3.07億人。[52]
二十世紀初和中葉的蘇聯人口經歷了較大起伏。由於持續不斷的戰爭,截止到1945年二戰結束,蘇聯喪失了約九千萬人。[53][54]隨後蘇聯的人口平穩增長,但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人口又陷入停滯。2012年俄羅斯有1.43億,比1991年的1.48億有所減少,如果人口發展形勢不變,到了2050年,更會降到1.07億。[55]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世界進入相對和平的時期,科技、醫療水平持續改善,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十分迅速。這些國家主要來自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以中國為例,1850年的清朝約有4.3億人,1953年中國共產黨基本完成土地革命時有5.8億人。儘管戰爭不斷,一百多年間人口還是增長了1.5億。[56]從五十年代起,中國的人口也迅猛增長,1982年人口普查顯示中國人口超過十億,最終在2021年達到14.12億的峰值;現今,中國有超過14億人口,龐大的人口數迫使中國政府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減緩人口增長,最終中國人口在2022年出現負增長。世界第二多人口的印度在1750年約有1.25億人,1941年達到3.89億;[57]而2012年末印度已經有超過13億人口。[58]2023年4月末,印度人口數量達到14.2億,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59]印尼爪哇地區的人口從1815年的五百萬人升到當前的1.3億人。[60]墨西哥的人口從1900年的1,300萬增長到2009年的1.12億。[61]非洲的肯雅人口也從1920年的290萬增長到當前超過3,700萬。 [62]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着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教育水平提高,這些國家不約而同地出現了人口增長放緩的跡象。這主要體現在出生率開始下降,並由之而來的老齡化趨勢與死亡率上升。在一些發達地區(例如日本、德國),人口已經開始逐漸減少。[63]
現在估計世界在1804年左右突破9億人。隨後用了大約123年於1927年突破18億;緊接着在1960年突破了30億大關,這期間僅用了33年,而且中間還發生重大戰爭;1974年,世界人口花了14年突破40億;1987年花了13年突破50億;1999年花了12年突破60億;聯合國的數據顯示2011年10月世界人口突破70億;而美國人口調查局則顯示全世界在2012年突破70億人,距離1999年里程碑花了約13年;聯合國預計2022年11月15日世界人口達到80億人,距離70億人口里程碑花了10年。[64][65][66][67][68]
此圖顯示全世界從公元前一萬年到公元2010年的人口數,可以看出十八世紀以來世界人口增長極快。 |
![]() | ||
![]() |
![]() |
下表顯示各大洲歷史上的人口分佈狀況。長期以來亞洲一直是擁有最多人口的大洲,但近年來非洲人口增長也十分迅速,並已經超過歐洲。歐洲的人口增長在近年已經十分緩慢,甚至趨於零。
年份 | 世界 | 非洲 | 亞洲 | 歐洲 | 拉丁美洲* | 北美地區* | 大洋洲 | |
---|---|---|---|---|---|---|---|---|
前70000 | < 100 | |||||||
前10000 | 100 | |||||||
前9000 | 300 | |||||||
前8000 | 500 | [69] | ||||||
前7000 | 700 | |||||||
前6000 | 1,000 | |||||||
前5000 | 1,500 | |||||||
前4000 | 2,000 | |||||||
前3000 | 2,500 | |||||||
前2000 | 3,500 | |||||||
前1000 | 5,000 | [69] | ||||||
前500 | 10,000 | [69] | ||||||
1 | 20,000 | |||||||
1000 | 31,000 | |||||||
1750 | 79,100 | 10,600 | 50,200 | 16,300 | 1,600 | 200 | 200 | |
1800 | 97,800 | 10,700 | 63,500 | 20,300 | 2,400 | 700 | 200 | |
1850 | 126,200 | 11,100 | 80,900 | 27,600 | 3,800 | 2,600 | 200 | |
1900 | 165,000 | 13,300 | 94,700 | 40,800 | 7,400 | 8,200 | 600 | |
1950 | 251,863 | 22,121 | 139,849 | 54,740 | 16,710 | 17,162 | 1,281 | |
1955 | 275,582 | 24,675 | 154,195 | 57,518 | 19,080 | 18,688 | 1,426 | |
1960 | 298,166 | 27,740 | 167,434 | 60,140 | 20,930 | 20,415 | 1,589 | |
1965 | 333,487 | 31,374 | 189,942 | 63,403 | 25,045 | 21,957 | 1,766 | |
1970 | 369,249 | 35,728 | 214,312 | 65,586 | 28,486 | 23,194 | 1,944 | |
1975 | 406,811 | 40,816 | 239,751 | 67,554 | 32,191 | 24,343 | 2,156 | |
1980 | 443,468 | 46,962 | 263,234 | 69,243 | 36,140 | 25,607 | 2,283 | |
1985 | 483,098 | 54,181 | 288,755 | 70,601 | 40,147 | 26,946 | 2,467 | |
1990 | 526,359 | 62,244 | 316,781 | 72,158 | 44,153 | 28,355 | 2,668 | |
1995 | 567,438 | 70,746 | 343,005 | 72,741 | 48,110 | 29,944 | 2,892 | |
2000 | 607,058 | 79,567 | 367,974 | 72,799 | 52,023 | 31,592 | 3,104 | |
2005 | 645,363 | 88,796 | 391,751 | 72,472 | 55,828 | 33,216 | 3,299 | |
2010 | 683,059 | 101,296 | 411,963 | 72,708 | 59,095 | 34,412 | 3,510 | [70] |
2015 | 734,800 | |||||||
2020 | 776,400 | |||||||
2022 | 800,000 | |||||||
年份 | 世界 | 非洲 | 亞洲 | 歐洲 | 拉丁美洲* | 北美地區* | 大洋洲 |
*。北美地區包括北美洲北部的國家和地區:加拿大、美國、格陵蘭、百慕達及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拉丁美洲包括中美洲的國家(墨西哥、加勒比海沿岸國家等)及南美洲的國家。
年份 | 1750 | 1800 | 1850 | 1900 | 1950 | 1999 | 2008 |
---|---|---|---|---|---|---|---|
世界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非洲 | 13.4 | 10.9 | 8.8 | 8.1 | 8.8 | 12.8 | 14.5 |
亞洲 | 63.5 | 64.9 | 64.1 | 57.4 | 55.6 | 60.8 | 60.4 |
歐洲 | 20.6 | 20.8 | 21.9 | 24.7 | 21.7 | 12.2 | 10.9 |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 * | 2.0 | 2.5 | 3.0 | 4.5 | 6.6 | 8.5 | 8.6 |
北美地區* | 0.3 | 0.7 | 2.1 | 5.0 | 6.8 | 5.1 | 5.0 |
大洋洲 | 0.3 | 0.2 | 0.2 | 0.4 | 0.5 | 0.5 | 0.5 |

印度是當今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緊追其後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兩國都超過14億人口;[71]而後的是美國、印尼、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亞、孟加拉、俄羅斯和墨西哥。
排名 | 國家 | 人口 | 數據日期 | 佔全球人口百分比 | 來源 (官方或聯合國) |
---|---|---|---|---|---|
1 | ![]() |
1,420,200,000 | 2024年1月1日 | 17.33% | [72] |
2 | ![]() |
1,409,670,000 | 2024年1月1日 | 17.2% | [73] |
3 | ![]() |
335,890,000 | 2024年1月1日 | 4.1% | [74] |
4 | ![]() |
279,120,000 | 2023年7月1日 | 3.41% | [75] |
5 | ![]() |
241,500,000 | 2023年3月1日 | 2.95% | [76] |
6 | ![]() |
216,780,000 | 2022年3月21日 | 2.65% | [77] |
7 | ![]() |
203,060,000 | 2022年8月1日 | 2.48% | [78] |
8 | ![]() |
169,830,000 | 2022年6月15日 | 2.07% | [79] |
9 | ![]() |
146,420,000 | 2023年1月1日 | 1.79% | [80] |
10 | ![]() |
129,410,000 | 2023年10月1日 | 1.58% | [81] |
截至2024年1月,約45.5億人居住在這10個國家,佔全球人口的56%左右。約有41億人居住在七個人口最多的國家,佔世界人口的一半。[82]
世界上不同地區的人口稠密程度分佈並不均勻。以東亞、東北亞及南亞為首的亞洲季風區、歐洲平原、北美洲東部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因為這些地方有較多的河谷低地,容易生產糧食,氣候也適宜人類居住。而在兩極地區、沙漠、高山、高原、熱帶雨林等地方,因為寒冷、乾旱、地勢險峻、潮濕等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因素存在,人口十分稀疏。[83]
在亞洲,東北亞太平洋沿岸、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東南亞和南亞印度地區佔有全世界50%以上的人口,然而卻由於國家數量少而在聯合國僅擁有10%的投票權;歐洲人口主要集中在西歐平原及意大利北部;北美洲人口大多集中在美國東部、加拿大東南部和美國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州等地;拉丁美洲人口集中在墨西哥高原、巴西東南沿海平原以及阿根廷東北部的大西洋沿岸地區;非洲人口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沿岸、尼羅河下游平原和畿內亞灣沿岸。大洋洲人口則聚集在澳洲東南沿海的平原上。這些地區所擁有的共同點是氣候適宜、交通便利、資源豐富。[83]
在國家方面,一些面積較小的發達國家人口的密度相當高,例如歐洲的一些諸如荷蘭等小國家。相反的是,一些大面積國家,例如加拿大和俄羅斯,則由於領土廣闊,平均人口密度十分低下。然而,即使是同一國家,不同地區的人口密度也有很大不同。在某些特別發達的城市和經濟圈,人口也十分稠密。而沙漠、極地和高山地區人口則十分稀少。以中國為例,絕大多數人口都集中在東部地區黑河-騰衝線以東,而西部的青藏高原則地廣人稀。擁有700多萬人口的香港在2011年的人口密度就達到了每平方公里6,544人,遠超中國平均水平。[84]俄羅斯雖然平均人口密度較低,但歐洲俄羅斯的一些地區人口密度則相當高,而在遠東的一些地區則幾乎無人居住。總的來說,人口的密度很大程度取決於生活環境、氣候狀況和資源是否豐富,因此世界上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海岸線、河流附近的平原或盆地上。這些地方的人口密度總是比較高。[85]

排名 | 國家與地區 | 人口 | 面積(km2) | 人口密度 (每平方公里人口) |
---|---|---|---|---|
1 | ![]() |
5,535,000 | 710 | 7796 |
2 | ![]() |
162,480,000 | 143,998 | 1128 |
3 | ![]() |
23,590,744 | 36,193 | 652 |
4 | ![]() |
5,988,000 | 10,452 | 573 |
5 | ![]() |
50,801,405 | 99,538 | 510 |
6 | ![]() |
11,553,188 | 26,338 | 439 |
7 | ![]() |
11,552,561 | 27,816 | 415 |
8 | ![]() |
17,120,000 | 41,526 | 412 |
9 | ![]() |
11,078,033 | 27,065 | 409 |
10 | ![]() |
1,316,170,000 | 3,287,240 | 400 |
排名 | 國家與地區 | 人口 | 面積(km2) | 人口密度 (每平方公里人口) |
---|---|---|---|---|
1 | ![]() |
1,344,270,000 | 3,287,240 | 409 |
2 | ![]() |
203,890,000 | 803,940 | 254 |
3 | ![]() |
166,160,000 | 143,998 | 1154 |
4 | ![]() |
126,420,000 | 377,873 | 335 |
5 | ![]() |
107,300,000 | 300,000 | 358 |
6 | ![]() |
94,660,000 | 331,689 | 285 |
7 | ![]() |
66,040,229 | 243,610 | 271 |
8 | ![]() |
51,635,256 | 99,538 | 519 |
9 | ![]() |
23,577,488 | 36,193 | 651 |
10 | ![]() |
21,670,000 | 65,610 | 330 |
未來人口

總的趨勢看來,世界人口增長在逐漸放緩,但出生率變化、潛在的戰爭等太多不可預測的因素存在,未來世界究竟會有多少人變得甚難預測。不同統計方法總是會獲得截然不同的結果。以2050年的人口預測為例,當前不同預測機構得出的結論是介於75億至105億間,聯合國在2009年曾預測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1.5億;然而在2013年上調這數字到96億[86] ;並在2017年上調到98億[87] 。
而美國人口調查局估測2050年世界將有大約92.5億人。[63][88][89]然而人口預測有太多不確定因素,這些預測都僅能作參考。有些國家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比預計的快。以中國為例,中國在過去數十年間的人口增長率低於預期,因此導致聯合國對中國的未來人口峰值預測不斷下調,從最初的超過15億人下調到不到14億。[90]
而從各洲的狀況來看,非洲在未來數十年人口將會持續以較快速度增長,並成為世界人口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量。[91]除了歐洲之外的其它各洲的人口也將顯著增長,同時多數發展中國家也將經歷大規模城市化,大量人口將往大城市聚集。[92]
過去數十年來,工業化和糧食生產技術進步,全球多數地方的出生率上升,加上醫學科技發達導致死亡率大為下降,世界人口出現快速且大量的增長,科學家稱此種人口自然增加率大幅增加的現象為「人口爆炸」。這一現象在1970年代的中國、當今的印度和一些非洲國家非常明顯。人口過快增長使得人類對各類資源的需求加大,對整個生態環境而言都是一種負擔,更可帶來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問題。因此現今許多國家都在試圖控制人口的增長,降低生育率。雖然總的來看大多數國家的人口增長率都在自然地逐年下降,一部分國家仍然以政府強制執行等方式干預人口增長。但這一舉措可能更帶來年輕人口數銳減,加劇對人口老齡化的擔憂。而日本和俄羅斯等部分發達國家與新興工業化國家則面臨人口過少的問題,這些國家的老齡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已經非常大,已經制約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93]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