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宜蘭線鐵路於1917年動工興建,工程分別從路線的南(蘇澳)、北(八堵)兩端向中間施築。1920年12月10日南段已通車至大里車站,而北段則於1923年10月21日延伸到雙溪車站,中間未通車的路段只剩下雙溪=大里區間,這段區間的鐵路在貢寮=福隆間跨越雙溪之處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架設「第三雙溪橋」,於1924年12月1日隨着宜蘭線全線通車營運[1]而一併啟用。
第一代第三雙溪橋為4孔鋼鈑梁橋,每孔跨度19公尺[2],橋台與橋墩推測以水泥磚(混凝土磚)構築[註 1]。
1980年7月1日起至1986年1月9日止,臺鐵局進行宜蘭線鐵路擴建工程時,將第一代第三雙溪橋改建為4孔19.2公尺上承式預力混凝土梁橋[3],於1984年竣工通車[4],同年7月1日雙溪=貢寮=福隆段雙軌化完工營運[5]。
宜蘭線鐵路通車營運50餘年後,受到1970年代末期北迴線即將全線通車營運、以及東線鐵路預計於1982年由762mm軌距拓寬為1,067mm軌距等之影響,宜蘭線將從原本的支線升級為連接台灣東西部的重要幹線,路線容量需求將大幅增加,預估原有單線鐵路將會不敷使用[6],於是,臺灣鐵路管理局提出宜蘭線鐵路擴建工程計劃(即雙軌工程),並於1979年由臺灣省政府提報行政院核准[7],實施全線雙軌化(已完成雙線路段者除外),其中貢寮=福隆間跨越雙溪的第二代新橋建於第一代第三雙溪橋上游側一旁,於1984年完工[4],同年7月1日雙溪=貢寮=福隆段雙軌化通車[5]。
第二代第三雙溪橋與重建後的第一代橋相同,也是4孔19.2公尺上承式預力混凝土梁橋[3],原則做為上行線使用。
宜蘭線電氣化工程自1991年7月1日開工。2000年5月2日,包含第三雙溪橋在內的八堵~羅東間率先完工,5月3日正式通車[8][9],該工程包括更換每公尺50公斤鋼軌及預力混凝土枕木。
考量雙溪流域排洪,臺鐵局專案工程處已規劃將「第三雙溪橋」及其下行方向(東側)「新社橋」改線、延建並加高[10],該工程於2018年4月17日決標[11]、同年6月21日辦理說明會[12]。新橋預定新建於第二代橋(上行線橋)上游側一旁,梁底高程平均抬高2.5公尺,主跨路段為2孔脊背橋設計,每跨80公尺,其餘路段則為短跨距高架橋[13],改建工程業已發包,待完工通車後,現役的第一代橋、第二代橋將予以停用。
不過,第三雙溪橋一旁的田寮洋濕地是遷徙性候鳥重要的中繼站,為北台灣知名的賞鳥地點,而各種火車穿越田野的畫面,也讓此處成為鐵道迷必訪的聖地,由於新橋橋塔高30公尺,令民間團體擔憂將會衝擊田寮洋的環境,經過生態團體與台鐵局溝通後,台鐵局已於2019年6月5日確定,新第三雙溪橋在兼顧鐵路行安、生態環境與在地居民意願下,取消脊背橋設計,改為一般制式橋 [14][15][1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