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鳳鳴岐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一床落霞式古琴,根據琴腹款知製作者為唐朝制琴師雷威。此琴曾為定敏親王載銓家藏,散失後由九嶷琴派創始人楊宗稷收購,楊宗稷死後由徐聖禪收藏[1]。徐聖禪前往台灣後的1952年,古琴被送往鎮海縣文化館,一年後由浙江省博物館收藏[2],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區[3]

Thumb
藏於浙江省博物館的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

形制

彩鳳鳴岐為落霞式,長124.8厘米,肩寬18.8厘米,額寬16.3厘米,尾寬12.5厘米,厚5.4厘米。漆灰較厚,疑為楊宗稷修補時所上。琴背為栗殼色原漆,並有部分朱漆修補,琴面為朱漆。灰胎為鹿角霜,琴面無斷痕,琴背主要為小流水斷,琴名處有冰裂斷,三、四、五徽處隱現梅花斷。[4]

古琴龍池上方為「彩鳳鳴岐」四字,據楊宗稷考證與唐代書法家徐浩的字體相同。龍池內有「大唐開元二年雷威制」題刻,指明古琴由唐代蜀中制琴名家雷氏家族所制,為現存古琴中罕見[4]。龍池兩側有收藏者楊宗稷刻寫的行書鑑藏,雁足間有兩段題刻,右側用楷書記敘了楊宗稷與定敏親王后人毓朗關於此琴的對話,左側用行楷刻有贈毓朗的詩歌[5]

歷史

Thumb
徐聖禪著《鎮海塔峙圃藏琴錄》

楊宗稷在《琴學叢書》中根據「彩鳳鳴岐」的琴名認為該琴可能最初為皇家收藏,後通過嫁妝賞賜有功的皇親國戚,此說獲得定府後人毓朗證實,並指該琴為定府「行有恆堂」所藏最好的琴。庚子之亂時,琴被掠走,後由楊宗稷從一位女子手中購得。在一次紀念張百熙的聚會中,毓朗聽聞楊宗稷的琴聲與自家曾藏古琴相近,查看後方知楊宗稷手中的琴正是自家流出的「彩鳳鳴岐」,這段經歷後被楊宗稷刻於琴背,並詳細記敘在《琴學叢書》中[4]

1932年楊宗稷去世前,在楊宗稷的學生,浙江鎮海縣人虞和欽促成下,包括彩鳳鳴岐和鳴鳳、來凰等楊氏收藏的21床古琴被虞的同鄉,金融家徐聖禪購得,此後收藏於家鄉鎮海縣東南塔峙東岙(今屬寧波市北侖區)的「塔峙圃」中。抗日戰爭結束後,收藏的21床古琴仍在。徐聖禪原本計劃在塔峙圃安度晚年,但時局不遂人願。由於曾擔任第一屆國大代表,與國民黨關係密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徐聖禪離開家鄉前往台灣,將所藏古琴留在塔峙圃[6]

1952年,在土地改革中,由於徐聖禪在鎮海縣境內已沒有後人,塔峙圃被重新分配,古琴由當地農民協會送至鎮海縣文化館[注 1]。由於缺乏保管條件,為確保文物安全,1953年,包括彩鳳鳴岐在內的14床古琴被移交到浙江省博物館收藏[2]。21世紀初,由成公亮丁承運等古琴演奏家對彩鳳鳴岐進行了鑑定[7]

文物展示

彩鳳鳴岐現位於浙江省博物館之江館區「太古之音——古琴與中國人的音韻世界」專題陳列中[8],為2009年評選的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9]。2009年時,館方請來琴家成公亮、丁承運和姚公白使用絲絃彈奏「彩鳳鳴岐」和「來凰」二琴錄製專輯《鳳凰和鳴》[10][11]。另外在2010年11月19日的「鳳凰和鳴——浙江省博物館館藏唐代雷琴演奏會」上,「彩鳳鳴岐」和「來凰」被姚公白、成公亮等多位琴家公開彈奏[12][13][14]

圖片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