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哈巫族Kaxabu、Kahabu、Kahapu)為台灣平埔原住民、使用噶哈巫語[1]。主要居住在台灣中部埔里盆地眉溪四庄(牛眠山守城份大湳蜈蚣崙),在仁愛鄉南豐村大同村、及霧社地區也有少數族人,目前仍保有族語及傳統文化,其語言噶哈巫語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全世界瀕臨絕種的18種語言之一(歸為與巴宰語同語系)[2][3]

Quick Facts 噶哈巫族, 總人口 ...
噶哈巫族
Thumb
織布中的當代噶哈巫族男子
總人口
約600人
分佈地區
台灣中部臺中市豐原區新社區石岡區東勢區南投縣埔里鎮仁愛鄉等地區。 (現今主要居住地以埔里眉溪四莊-牛眠.守城.大湳.蜈蚣崙為主。)
語言
噶哈巫語
漢語臺語中華民國國語
宗教信仰
巴宰-噶哈巫族泛靈信仰
相關族群
Close

分佈

噶哈巫族原本主要分佈於大甲溪流域兩岸,相當於今日台中市境內的石岡區新社區社寮角、大湳、山頂、水底寮等地[4],主要部落為樸仔籬社(Aboan Poalij、又分許多小社)。現今的噶哈巫族聚落位於埔里西關刀山[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下之眉溪兩岸四個村莊,(牛眠山守城份大湳蜈蚣崙),

歷史

Thumb
牛眠社(南投縣埔里鎮牛眠里)女用織花前遮布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噶哈巫族協助道卡斯族巴布拉族一起反抗清朝勢力,巴宰族則在清朝的協助下,征服中部平埔族,取代大肚王國,形成中部的新勢力。19世紀,原鄉土地遭受漢人侵佔騙取,及漢人帶來的傳染疾病,平埔族群無力抵抗,原鄉地區將不適合居住,是噶哈巫族遷徙的推力,在郭百年事件過後,平埔番親在邵族的引介下共同防守的拉力因素遷入南投埔里

族群正名運動

噶哈巫族人在近年也發起正名運動,希望獲得官方承認[5]。個別族群身份的認定,基本上可以直接去戶籍所在地的戶政事務所調閱日治時期所遺交下來的戶籍資料,在日治時期戶籍謄本上「種族」一欄有登錄種族別[6]。「種族」一欄種族別依山地原住民、平地原住民、閩南人與客家人分別註記為:山地原住民註記為「生」(生蕃)、平地原住民註記為「熟」(為「熟蕃」,指平埔族)、福建祖籍的註記為「福」、廣東祖籍的註記為「粵」或「廣」[7]。(目前噶哈巫族仍被學者認為是巴宰族的一支,但是噶哈巫族人很堅持自己是噶哈巫族,和巴宰族是不同的族群)[8][9]

族群遷移

Thumb
平埔番祖廟

噶哈巫族屬平埔族群其中一族。原樸仔籬社屬於噶哈巫族。最早荷蘭戶口表記載之Aboan Poalij,即為清代文獻記載的「樸仔籬社」,分佈於大甲溪河岸流域,在今之台中市東勢區石岡區新社區等地區[10]。以地區分類而言,豐原以西為巴宰本族,以東五社(目前居住於眉溪流域旁之眉溪四庄(牛眠山(Baisia)、守城份(Suwanlukus)、大湳(Kalexut)、蜈蚣崙(Tauving)))則為噶哈巫族。眉溪四庄祖噶哈巫族先來自今台中市新社區大甲溪沿岸的台階地,居住地分別叫做「山頂社」、「大湳社」、「水底寮社[11]、「馬歷埔」等地。於清末道光三年(1823年)起因耕地狹小[12]、生活不易、粵籍移民開墾逐漸逼近,而開始移民、陸續遷移到埔里盆地[13]。落居在盆地東北角眉溪流域的南北岸,其聚落分別叫做「蜈蚣」、「大湳」、「守城」、「牛眠山」四個村庄,當時人俗稱「四庄番」[14][15]

噶哈巫族使用噶哈巫語因為族語及文化與巴宰族相近,故依據伊能嘉矩之分類仍把它歸為同一族[2][16]。為了解決噶哈巫族和巴宰族的族名紛爭,賴貫一牧師希望以Abuan(阿霧安)這個名稱來整合二族。[17] 至今會講噶哈巫語為眉溪四庄則為已故之潘郡乃先生之後裔潘永歷先生及其他噶哈巫長老。他甚至仍會唱噶哈巫古調"憶祖之歌"(aiyan; 哀煙)。巴宰語部份則為愛蘭地區已故的潘金玉女士,她曾會流利使用巴宰語。[9]

風俗文化

Thumb
牛眠社(南投縣埔里鎮牛眠里)無袖織花短衣
服飾

噶哈巫族傳統服飾有紅、藍、白等顏色,大都使用菱形、直條等幾何圖形圖騰,顏色和圖案多變,台灣歷史博物館館藏的巴宰族文物中,其好漢旗(標旗)即是噶哈巫族最傳統的圖騰。

飲食

阿拉粿、酒、生肉醃漬、青苔及野菜採集。

音樂

風潮唱片所出的噶哈巫族音樂〈巴宰族(噶哈巫族)Ayan之歌〉,即是音樂學者吳榮順從四庄採集得到[18]

節慶

噶哈巫人在歲末農田收割後舉行「收穫祭」和「祖靈祭」,後來逐漸演變成為噶哈巫過年,又稱為「番仔過年」(mu-raraw a razem)或「姓潘的人過年」為農曆十一月十五左右舉行,除製作傳統食物「阿拉粿」(tupalis yamadu/(mubuiak tupalis yamadu)為「製作阿拉粿」)外,也進行「牽田」(mahalit、族人在田間圍火唱Ayan母語曲調歌謠)、「抓大魚」(tia kumuxay alaw)、「走標」(maazazuah)等之活動,以紀念祖先、祈禱平安,並凝聚族人感情。[19][20]

紋面

岸裏、掃栜、烏牛欄、阿里史、樸仔離番女繞唇胳皆刺之點,細細黛起,若塑像羅漢髭頭,共相稱美,又於文身之外,別為一種[21]

註釋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