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苏联设立的第八个加盟共和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哈薩克語:Қазақ Кеңестік Социалистік Республикасы/Qazaq Keñestık Sotsialistık Respublikasy;俄語:Казах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簡稱哈薩克,蘇聯設立的第八個加盟共和國,在外高加索聯邦撤銷後為第七個加盟共和國,在蘇聯解體時則是最後一個脫離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哈薩克同時亦是蘇聯面積第二大的加盟共和國,位於中亞地區,北和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東毗鄰中國,南部分別和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為鄰,面積2,717,300平方公里,1928年始建都於阿拉木圖。哈薩克原本是隸屬俄羅斯聯邦管轄的自治共和國,於1936年12月5日脫離俄羅斯聯邦改制升格為蘇聯直轄的加盟共和國。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
---|---|---|---|---|---|---|---|---|---|
1936年—1991年 | |||||||||
格言:Барлық елдердің пролетарлары, бірігіңдер! Barlyq elderdıñ proletarlary, bırıgıñder!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 |||||||||
國歌: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歌 | |||||||||
首都 | 阿拉木圖 | ||||||||
常用語言 | 哈薩克語、俄語 | ||||||||
政府 | 社會主義國家 | ||||||||
共產黨第一書記 | |||||||||
• 1936年-1938年 | 列萬·米爾佐揚 (首任) | ||||||||
• 1989年-1991年 | 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 (末任) | ||||||||
總統 | |||||||||
• 1990年-1991年 | 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 | ||||||||
歷史 | |||||||||
• 蘇聯加盟共和國 | 1936年12月5日 | ||||||||
• 蘇聯解體 | 1991年12月26日 | ||||||||
面積 | |||||||||
1989年 | 2,727,300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1989年 | 16711900 | ||||||||
貨幣 | 蘇聯盧布 | ||||||||
ISO 3166碼 | KZ | ||||||||
|
1917年俄國發生十月革命後,哈薩克成立阿拉什自治國;1920年8月26日建立歸屬於俄羅斯聯邦的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首府是奧倫堡(今俄羅斯聯邦奧倫堡市)。
1925年4月19日改稱哈薩克自治社會主義共和國並遷都至克孜勒奧爾達。1932年,發生哈薩克大饑荒,當地約150萬人死亡。1936年12月5日定名為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並由蘇聯中央直轄,成為一個蘇聯加盟共和國。1986年12月16日發生傑勒托克桑事件。1991年12月10日改稱為哈薩克斯坦共和國,1991年12月16日宣佈獨立,1991年12月21日加入獨聯體。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