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司馬溫出生於東爪哇省絨網縣的朱拉瑪琅村。1915年16歲時,他被選為鐵路電車工會(荷蘭語:Vereniging van Spoor-en Tramwegpersoneel)第一批印度尼西亞成員之一,但他不久後便辭去鐵路工人的職務,全身心投入到工會的活動當中。同年,他當選為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荷蘭語:Indische Sociaal-Democratische Vereeniging,印度尼西亞共產黨的前身)泗水辦事處副主席。1917年又擔任第一張印尼文社會主義報紙《自由之聲》(印尼語:Soera Merdika)的一位編輯。[2]
1918年,他成為伊斯蘭聯盟(荷屬東印度群島的主要民族主義政治組織)領導層的一員。司馬溫和達所諾成為聯結馬克思主義和當地民眾的第一座橋樑。此後,多個地區的伊斯蘭教聯盟與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建立聯繫。[3]
1921年5月,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的荷蘭籍創始人被驅逐出境後,印度尼西亞共產黨成立,司馬溫擔任第一任主席。印度尼西亞共產黨最初是伊斯蘭聯盟的一部分,但由於政治分歧(關於階級鬥爭的地位和伊斯蘭教在民族主義中的作用),印尼共產黨於10月脫離了伊斯蘭聯盟。1921年年底,司馬溫前往莫斯科,陳馬六甲取代司馬溫成為新任主席。司馬溫在1922年5月返回印度尼西亞,重新擔任主席,並試圖恢復共產黨在伊斯蘭聯盟中的影響力。
1923年,鐵路電車工會舉行了一場總罷工,但很快被荷蘭殖民政府鎮壓,司馬溫被迫流亡海外。他回到蘇聯,在那裏待了三十多年。他在有限的範圍內依然保持着民族主義活動家的作風,多次對位於荷蘭的印度尼西亞學生組織印度尼西亞協會發言。他還曾在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
司馬溫在國家取得獨立後返回印度尼西亞,移居雅加達,從1959年至1961年,他擔任政府行政人員。他還在萬隆的巴查查蘭大學教經濟學。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