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黜臭(臺灣話:thuh-tshàu,白話字:thuh-chhàu)或揬臭(臺灣話:tu̍h-tshàu,白話字:tu̍h-chhàu)一詞源自臺語(台灣閩南語),「黜」為揭發之意,揭發他人臭處,意為「揭人短處」[1],後來以北京官話的諧音「吐槽」、「吐嘈」或「吐糟」為借用字來取代台語的發音,成為了台灣流行語,即指不給面子的反駁行為。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10月6日) |
之後台灣翻譯者將「吐槽」一詞用來取代日語的突っ込み(ツッコミ)而在華文世界廣為流傳。突っ込み起源於漫才,意為「突然遇到的事情」和「深刻地插入話語」等,用於「在談論中對於對方所說的矛盾之處予以深刻的反駁」。台語原本既有的「黜臭」和日文的「突っ込み」本身,涵義並非完全一致。
對一些白痴的、可笑的行為或言語快速地指出其錯誤並且糾正,把話題拉回正常,來源於漫才。
在漫才中,一人進行裝傻(ボケ)另一人則負責找碴,並不依賴他人,指出對方的一些可笑的行為或對話的笑柄或者謊言,並取得幽默的效果。最後被引申為對對方的白痴言行進行深刻的指出行為。[2]
見方志勇#宋聖吐槽事件。在馬來西亞,吐槽這詞引發了宋聖吐槽事件也卻成為了網紅方志勇揮之不散的噩夢。
首先將台語的「黜臭」諧音成官話「吐槽」來用於取代日本漫才「突っ込み(ツッコミ)」翻譯的發源地。
因粵語發音與官話不同,一般不會使用,多用「潤人」、「串人」、「柴台」(拆台)、「窒人」或「搞Gag」等相近意思的詞語,亦有語近的「諦」[4](佢好翳㗎喇,你仲諦佢。)[5],在廣東話即是「好唔畀面噉話人」(不給面子地指責或戳破別人)。
由於日本動漫在中國的流行,所以吐槽也隨着台灣的翻譯散播被廣泛運用各大ACG社群,如Acfun和bilibili等,並成為了網絡熱詞[6]。但中文中的吐槽相對於日文,除了拆台外,還有發牢騷的意思[6]。各大媒體新聞也經常把「吐槽」用於新聞的標題。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