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動物學當中,食葉動物是指專門吃樹葉草食性動物。因為老葉子當中難以消化的纖維素含量較高而熱量則較低,並且通常還含有一定的有毒化合物[1],所以食葉動物通常有較長的消化道以及較慢的新陳代謝速率。而其消化道通常有共生的細菌以幫助分解它們的食物,並為宿主提供所需要的營養。此外,通過觀察食葉的靈長類動物還發現,它們通常更偏好吃富含蛋白質且纖維及毒素較少的嫩葉[1]

鳥類及飛行動物

Thumb
麝雉

絕大多數的飛行動物都不是食葉動物[2],只有極少數如麝雉是屬於食葉動物。莫頓(1978)指出這是因為樹葉相對較重且難以消化,同時比其它食物含有的熱量非常低[2]新西蘭鴞鸚鵡也是小數的食葉鳥類,其龐大的身軀及食葉習性使其失去了飛行能力

某些蝙蝠屬於半食葉動物:根據勞瑞(1989)的描述,這些蝙蝠把樹葉中的汁嚼出來,然後把渣給吐掉,以這種特殊的方式來獲取營養[3]

樹棲動物

Thumb
褐喉樹懶

樹懶以及部分的狐猴這種樹棲動物通常相對體型較大,並且時常在樹上攀爬而謹慎避免留在地面 [4]。早期的人科動物無論在體型還是在頭部及牙齒結構上,都與現代的許多樹棲食葉動物有着相似之處,因此人們提出這是早期人科動物也是食葉動物的證據[4]

靈長目動物

標準的生態學理論預測食葉靈長目動物的群落規模應該相對較大,這是因為食物來源充足而面臨較小的競爭壓力,同時在面對捕食性動物是機體防禦更加有效。然而在實際觀察中會發現,這種動物的群體規模通常比較小。關於這種明顯矛盾的地方所給出的解釋包括社會因素,例如大規模群體中對於幼體的自相捕殺事件幾率會增大[5]

Thumb
吼猴

美洲,食葉靈長目相當罕見,只有極少數如吼猴等。對此現象所曾經給出的一個解釋是,新世界的植物樹葉發芽與結果的時間是同時發生的。然而2001年的一個研究推翻了這一種假設,因為研究結果發現沒有證據顯示新世界絕大多數地區的植物是同時發芽和結果的[6]

例子

屬於食葉動物的例子:

Thumb
霍加狓

參見

參考文獻

Remove ads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