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哺乳动物物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氏貝喙鯨(學名:Berardius arnuxii),舊稱阿諾氏喙鯨,又稱南方四齒鯨、南方喙鯨、新西蘭喙鯨、南方巨瓶鼻鯨和南方鼠鯨,是大型的喙鯨類,在南半球呈環南極分佈,與生存於北半球的親戚貝氏喙鯨(Berardius bairdii)相當近似,早年甚至有不少學者懷疑兩者是否為分隔的兩個物種。上述2種喙鯨一般認為無法在海中區分,似乎僅能以分佈位置的不同來辨別。由少數擱淺或被困在冰層內的個體測量結果,阿氏貝喙鯨似乎不會成長至貝氏喙鯨的大小(12米以上)。
阿氏貝喙鯨的外觀與貝氏喙鯨非常相似,但體型略小。其身軀長而幾乎呈管狀,背鰭小,位於背部中央後方的位置。背鰭的頂點通常圓鈍,後緣呈鐮刀形。胸鰭末端呈圓形。額隆明顯呈球狀,至嘴喙基部傾斜度較平緩。嘴部曲線長,末端彎曲上翹。下顎比上顎要來得長,所以位於嘴喙尖端的兩顆三角形牙齒即使在嘴巴閉上時也會露出來。在大牙的後方有兩顆小牙,但隱藏在嘴中。無論雌雄鯨都有突出的牙齒。
全身幾乎全為石板色至淺褐色,頭部顏色較淺。隨着年齡增長,在其額隆、背部與身體側面會增加許多白色長條傷痕,年老個體在腹部也會有傷痕。其傷痕使整體外觀呈大理石般的花紋。
阿氏貝喙鯨在南半球大致呈環極區分佈,由南極洲浮冰邊緣(約南緯78度)往北達約南緯34度,在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印度洋南部皆可能出現,不過大多數觀察記錄都在南緯40度以南的地方,最常在塔斯曼海一帶發現,新西蘭曾有集體擱淺記錄。有時會因為被冰層困住而被迫在南極過冬。
阿氏貝喙鯨通常易受驚嚇而難以觀察,在海面辨認的難度相當高。似乎具群集性,一般多觀察到牠們以彼此間靠得很近的群體出現,數量多在10頭以下,但有時可達50頭之多。在南極洲附近,研究者曾追蹤一個由約80頭喙鯨組成的群體達數小時之久,最終牠們分散為8至15頭不等的小群消失於流冰群間。有記錄的潛水時間多在15至25分鐘之間,通常會潛至1,000公尺深處。曾觀察到一個鯨群潛航超過1小時,這段時間裏牠們游了6公里以上的距離。在海面時會以慢速游動,換氣15次左右後再次下潛;噴氣低矮(高度近2公尺),略朝前方傾斜,呈樹枝狀,
曾在12月時發現一頭擱淺的懷孕雌鯨,除此之外對於其生殖情形幾乎完全不明,可能與貝氏喙鯨近似,推測懷孕期亦為17個月左右。
阿氏貝喙鯨的出現頻率略低於同樣分佈於南半球的南瓶鼻鯨(Southern Bottlenose Whale),但沒有明確的統計數字。牠們從未被人類捕捉,似乎沒有急迫的生存危機。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