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印第安戰爭(1785年-1795年),也稱俄亥俄戰爭、小海龜戰爭,是美國與由大不列顛王國支持的原住民部落聯盟爆發的衝突,目的是爭奪西北領地控制權。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9年4月29日) |
此條目過於依賴第一手來源。 |
戰爭背景
1783年9月3日,美英兩國在巴黎簽訂《巴黎和約》,標誌美國獨立戰爭結束。英國承認美國獨立,西至密西西比河的領地歸美國所有,並將佛羅里達割讓給西班牙。[1]但英國在美國西北部的軍事堡壘並未拆除,還為當地的原住民部落聯盟提供武器,希望藉此在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留出一片中立地帶。這些原住民部落沒有參與《巴黎和約》,因此其領袖,如小海龜(Little Turtle)、布魯·傑基特(Blue Jacket)等拒絕承認美國對俄亥俄河西北部領地的主權。[2]
戰爭經過
1790年下半年,喬賽亞·哈馬爾準將帶領部隊從華盛頓堡(辛辛那提)向北進發。這支部隊由320名正規軍和來自肯塔基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的1000名民兵組成。1790年10月18日和22日,哈馬爾的部隊在今印第安納州韋恩堡附近先後遭遇兩次慘敗。美國國會隨後任命西北地區長官亞瑟·聖克萊爾為少將,組建一支2000人的隊伍(包括2個300人的正規軍團、800名徵兵和600名民兵)。1791年9月,聖克萊爾的部隊從華盛頓堡向北進發,一路修建道路和堡壘。1791年11月3-4日夜,約1000名印第安人在瓦巴什河源頭附近包圍了聖克萊爾的部隊,聖克萊爾慘敗,陣亡637人,受傷263人,撤回華盛頓要塞。[3]
1792 年,美國國會將正規軍的核定兵力增加了一倍,並任命安東尼-韋恩接替聖克萊爾。韋恩少將於 1792 年 6 月在匹茲堡附近與部隊會合,並將部隊重組為一個由四個分軍團組成的 「軍團」,每個分軍團都是一個 「戰鬥隊」,由兩個步兵營、一個步槍營、一隊騎兵和一個炮兵連組成。經過強化訓練後,軍團於 1793 年春遷往華盛頓堡,並在那裏加入了一支由步槍騎兵組成的肯塔基軍團。[3]
1793 年 10 月初,在和平談判失敗後,韋恩的部隊沿着聖克萊爾的路線向邁阿密要塞(位於托萊多現址的英國新哨所)緩慢推進。他們沿途修建了防禦工事,並在格林維爾過冬。1794 年春,亞歷山大-吉布森上尉率領一支 150 人的分遣隊被派往聖克萊爾戰敗的地方,在那裏修建了復興堡。6 月底,1000 多名戰士對該要塞進行了長達 10 天的攻擊,印第安人被迫撤退。7月,韋恩率領一支約3000人的部隊向前推進,其中包括來自肯塔基州的1400名徵兵,在格萊茲河和毛米河交匯處暫停修建迪菲斯堡,並於8月15日重新開始追擊印第安人。1794年8月20日,在福倫廷伯斯地區,印第安人在兩小時的戰鬥中被徹底擊敗。[3]
1794年,英美兩國簽訂《傑伊條約》,英國撤除在美國境內的軍事堡壘,包括6個五大湖地區的軍事堡壘和2個尚普蘭湖地區的軍事堡壘。[4]
1795年8月3日,美國和西北地區的印第安原住民部落簽訂《格林維爾條約》,原住民部落承認美國對俄亥俄州南部和東部的土地享有主權。《格林維爾條約》的簽訂為美國迅速向西北擴張開闢了道路。[3]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