褻瀆(英語:Blasphemy),又稱冒瀆,是指對上帝、神靈、宗教上的神話人物、書籍或聖物,作出侮辱的行為,發表批評或負面的言論,或是展現出缺少敬意、輕視的態度。在某些宗教中,認為褻瀆是一種宗教上的罪行,如基督教與回教。
在此更廣泛的意義下,褻瀆一詞也被用於非宗教的語境下。例如,培根在其著作《學習之促進》中講到「對於學習的褻瀆」。許多文化不允許任何誹謗此文化所建立之宗教中的「神」或眾神們的言論和著作。而這些限制,在一些國家有與法律同等的力量。
詞源
英語:Blasphemy起源自古希臘語:βλασφημέω。古希臘語:βλασφημέω由βλάπτω(傷害性的)與φήμη(言論)兩個單字組成。這個希臘單字對應到晚期拉丁文blasphemare與古法文blasfemer。在中世紀時,成為中古英文blasfemen,在現代英文變成blasphemy。
褻瀆聖靈罪
褻瀆聖靈罪源於普通法中的衡平法,也就是源自教會的法例。因此,在基督教國家,對聖靈在言語上的冒犯是一種罪行。然而,由於這是一條不成文的法例,其具體定義一直欠奉,直到1838年,英國法庭把這條罪具體限制於「保護英國國教會(即安立甘宗)的信仰」。在英國,最後一位因本罪而被判監的案例發生於1922年,案中被告John William Gott因為將耶穌與小丑一起比較而被判入獄。2008年,英國正式廢除褻瀆聖靈罪[1]。
伊斯蘭世界
嚴格來講沙里亞並無褻瀆罪條,褻瀆行為看具體身分為穆斯林或齊米而以叛教罪或宣戰來分別處理。在伊斯蘭世界,褻瀆神明是很嚴重的罪行。在巴基斯坦,有兩人就只是因為在對罵時衝口而出的一句髒話被其他人聽見,被控以褻瀆神明,結果在2000年5月12日被判罰監禁35年。
自1987年至2014年,巴基斯坦先後有1000餘人被指控褻瀆伊斯蘭教,其中多數事件是對《古蘭經》的褻瀆事件。[3]2014年1月,巴基斯坦一名65歲男子以相同罪名被判死,該男子以患有精神病作辯護,還是被駁回。
被指褻瀆的文學創作
- 《撒旦詩篇》
- 小說《褻瀆》
參考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