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鷦鶥(學名:Pnoepyga formosana)是鱗胸鷦鶥科鱗胸鷦鶥屬的一種鳥類,為臺灣特有種,也是臺灣唯一的鱗胸鷦鶥科鳥類。
分類
臺灣鷦鶥的模式標本於1909年2月25日採集自阿里山。[2]同年5月26日,英國鳥類學家柯林伍德·英格拉姆在英國鳥類學家俱樂部的會議上介紹了此標本,並將之視為鱗胸鷦鶥的一個新亞種。學名中「formosana」來自當時西方世界對臺灣的稱呼「福爾摩沙」。[3]臺灣鷦鶥後來亦曾被視作小鱗胸鷦鶥的一個亞種。
2012年,鳥類學家馬丁·帕克特(Martin Päckert)等人根據分子系統學及形態學研究確認為單獨的物種。拆分後,臺灣鷦鶥是單型物種,沒有亞種分化。[4][5]
特徵
臺灣鷦鶥體型略小於鱗胸鷦鶥,而略大於小鱗胸鷦鶥。[3]其體長8至9厘米,[6]體重11至15克;翼長約53.2至55.9毫米[3];嘴峰長9.2至12.9毫米,喙寬度約2.4毫米,喙厚度約3.1毫米;跗蹠長約20.5至22.7毫米;尾長約10.8至18毫米;雌鳥與雄鳥體型相若。[2]
與鱗胸鷦鶥相比,臺灣鷦鶥的兩翼和跗蹠更短,頭頂的棕黃色斑點更鮮艷並顯淡褐色,胸部和腹部的白色較少,因此顯得下體顏色更深。[7]
分佈及生境
臺灣鷦鶥是臺灣特有的留鳥,主要棲息於海拔約1000[8]至3000米[9],常綠闊葉林或混合林中茂密的灌木叢和竹林。[6][7]
行為及生態
臺灣鷦鶥為雜食性鳥類,主要食物來源是陸生無脊椎動物,包括昆蟲、蜘蛛、蝸牛等,有時也取食植物種子。[6][7]臺灣鷦鶥在森林中的落葉下覓食,動作十分敏捷。[7]
臺灣鷦鶥在5–7月繁殖,巢為圓頂狀或一側有入口的圓柱體,主要材料為苔蘚,內部襯以細的植物根鬚;臺灣鷦鶥在覆蓋苔蘚的岩石上築巢,每窩至少產2枚白色的卵,雛鳥由雌雄共同餵養。[7]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