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肺炎克雷伯氏菌學名Klebsiella pneumoniae)簡稱肺克[1](Kp[2],KP[3]),是腸桿菌科克雷伯氏菌屬的一種,屬於革蘭氏陰性菌,桿狀,有大量黏性的多醣形成的莢膜包覆。肺炎克雷伯氏菌可以在人類,特別是免疫力低弱的個體造成肺炎尿路感染菌血症等等感染症。[4][5]然而除了院內感染之外,近年來社區型感染也漸漸增加。在台灣的糖尿病病患中,克雷伯氏菌經常是造成肝膿瘍(liver abscess)的病源。[6]

快速預覽 肺炎克雷伯氏菌, 科學分類 ...
肺炎克雷伯氏菌
Thumb
克雷伯氏肺炎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科學分類 編輯
域: 細菌域 Bacteria
門: 假單胞菌門 Pseudomonadota
綱: γ-變形菌綱 Gammaproteobacteria
目: 腸桿菌目 Enterobacterales
科: 腸桿菌科 Enterobacteriaceae
屬: 克雷伯氏菌屬 Klebsiella
種:
肺炎克雷伯氏菌 K. pneumoniae
二名法
Klebsiella pneumoniae
(Schroeter, 1886) Trevisan, 1887
異名
  • 克雷伯氏產氣桿菌 Klebsiella aerogenes
  • 產氣氣桿菌 Aerobacter aerogenes
關閉

克雷伯氏菌可以進行乳糖發酵,屬於兼性厭氧生物,它是目前檸檬酸發酵被研究的最清楚的微生物[7]

克雷伯氏肺炎桿菌M5a1菌株在1991年被重新鑑定為克雷伯氏產酸桿菌(K. oxytoca)[8]

歷史

西元1884年丹麥科學家漢斯·克里斯蒂安·革蘭(1853年-1938年)研發了革蘭氏染色法,當初即是用來分辨肺炎鏈球菌(屬革蘭氏陽性)與克雷伯氏肺炎菌(革蘭氏陰性)。

德國微生物學家艾德溫·克雷伯(Edwin Klebs)首先描述了克雷伯氏肺炎菌,此菌後來因此得名。

1996年,美國北卡羅納州出現具有A類碳青黴烯酶的肺炎克雷伯氏菌,全名為「肺炎克雷伯氏菌碳青黴烯酶」(KPC,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能使碳青黴烯類抗生素失去藥效,致死率30%~60%[9]

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