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郡,是中國古代地名,三國以後改稱建寧郡,範圍在今天的雲南省。這裏以前是「南蠻」古王國滇國的領地,漢武帝時設立益州郡,郡治在滇池縣三國時期,蜀漢將其改名建寧郡,遷郡治到味縣(今雲南省曲靖市境內)。西晉初年,設立寧州,味縣成為州治,而建寧郡也成為主要政治中心。直到唐朝初年,建寧始終是南中地區的核心。

Quick Facts 歷代變更, 設置 ...
歷代變更
設置西漢
使用狀況新朝時曾改名;蜀漢時改名
西漢益州郡
新朝就新郡
東漢益州郡
三國益州郡→建寧郡
西晉建寧郡
南北朝建寧郡
Close

三國時郡治滇池縣(今雲南省澄江縣西)。章武三年(223年)益州大姓雍闓據郡叛亂[1],時益州太守張裔駐牂牁郡平夷縣(今貴州省仁懷市西南),遙領郡職。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後改名建寧郡[2]。然而叛亂仍舊未平,後任太守長期駐於平夷縣,至建興十一年(233年)平郡亂後郡治才移到本郡味縣(今雲南省曲靖市[3]。初領味、滇池、勝休、俞元、昆澤、同瀨、牧靡、穀昌、連然、秦臧、雙柏、建伶、賁古、毋棳、梇棟、同勞、律高17縣。建興三年(225年)牂牁郡毋單縣來隸,賁古、毋棳2縣移屬興古郡,梇棟縣移屬雲南郡。廢律高縣(年代不明),新置存邑、新定、脩雲、泠丘4縣(年代均不明)[4]。蜀漢末及曹魏均領8縣。

西晉時郡治味縣(今雲南省曲靖市)。領味、昆澤、存邑、新定、毋單、同瀨、牧靡、穀昌、連然、秦臧、雙柏、俞元、脩雲、泠丘、滇池、建伶16縣。晉時改牧靡縣為牧麻縣(晉初);新置談槀、漏江、同樂3縣(皆晉武帝時)。太安2年(303年),雙柏、秦臧、連然、建伶、穀昌、滇池、俞元7縣移屬益州郡。東晉初領12縣,咸和八年(332年)為成漢攻陷,咸康五年(339年)收復全境。寧康元年(372年)為前秦所陷,太元九年(384年)收復全境。東晉時廢修雲、泠丘2縣,新置同並、葛安、新興3縣。[來源請求]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