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泉(德語:Lebensborn e. V.英語Eingetragener Verein[1]是納粹德國的一個擁有黨衛隊和政府背景的註冊機構英語Eingetragener Verein,成立於1935年,其目標是按照納粹種族優生理論進行試驗,以提高「雅利安人」(北歐人種)子女的出生率。該組織在1935年以前是黨衛隊黨衛隊人種與移居部的一個機構,後由黨衛隊全國領袖個人參謀部直接管理。

Quick Facts 納粹德國政府機構, 機構概要 ...
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政府機構
生命之泉
Lebensborn e. V.
機構概要
成立時間1935年12月12日
解散時間1945年
機構類型註冊機構英語Eingetragener Verein
機構駐地慕尼黑
僱員數目8,000 (1939年)
上級機構黨衛隊人種與移居部(1935-1938年)
黨衛隊全國領袖個人參謀部(1938-1945年)
Close
Thumb
1943年的生命之泉育兒所

生命之泉安排未婚婦女匿名生育,並將這些孩子由「種族純潔健康」的父母領養,這些孩子大多被送至黨衛隊成員的家庭中。[2]生命之泉亦會對部分成員家庭提供福利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生命之泉在歐洲佔領區的德國族裔中篩選「種族合格」的孤兒並安排他們由雅利安家庭領養。

背景

生命之泉成立於1935年12月12日[3],總部設在慕尼黑,其目標是應對德國下降的出生率並實踐納粹種族優生學[4]。該機構是親衛隊的一個下屬辦公室,屬黨衛隊人種與移居部管理。1938年後改為黨衛隊全國領袖個人參謀部下屬,受希姆萊直接管轄。1939年,成員數達到8,000人,其中3,500人是黨衛隊領導人[5]

1936年9月13日,希姆萊向黨衛隊成員闡述了生命之泉的職責[6]

生命之泉組織協助黨衛隊領導者篩選合格的孩子並安排收養。生命之泉由我個人指導,是黨衛隊人種與移居部的一部分,有以下責任:
  1. 協助種族、生理和遺傳上有價值的家庭生育更多子女。
  2. 安排並照料種族、生理和遺傳上有價值的孕婦,在由黨衛隊人種與移居部對其家庭和祖先進行徹底檢查後,將可生育同樣具備種族價值的孩子。
  3. 照顧孩子
  4. 照顧孩子們的母親
對中央機構的所有領導人而言,成為生命之泉一員是光榮的職責。申請須在1936年9月23日前完成。

戰後

雖然二戰末期納粹德國物資匱乏,但直到納粹德國投降,生命之泉機構養育的孩子都得到良好的對待。他們有充足的戶外活動時間、每天洗兩次澡,護士們會確保他們吃下所有食物[7]。納粹德國投降後,為生命之泉服務的護士往往受到當地社區的排擠。人們毆打她們、將她們頭髮剃光,或是索性把她們趕出社區。而生命之泉機構養育的孩子也往往受到社會的排斥。在挪威,曾經在生命之泉機構生活的倖存者表示戰後他們常常被欺負、強姦、凌虐,甚至遭到挪威政府的迫害。例如,瑞典ABBA樂團成員之一安妮-弗瑞德·林斯塔德,父親是納粹德國軍人、母親是挪威人,戰爭期間曾被送到生命之泉養育。戰後,為了逃避挪威政府的迫害,她的外祖母帶她移民到了瑞典[8][與來源不符]

21世紀初,一群戰爭期間曾有被生命之泉撫養經歷的人士因認為受到挪威政府迫害而向歐洲人權法院提告挪威政府,但歐洲人權法院2008年裁定,因案件超過追訴期限而不予受理。不過後來,挪威政府給予了這些人每人約合10,000歐元的補償[9]

戰後對納粹德國的審判表明,生命之泉養育的小孩大都並非如先前所想是綁架來的。雖然確實有人將小孩綁架到生命之泉,但這些人並非是生命之泉的成員。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