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亞烏什·卡斯拉伊(波斯語:سیاوش کسرائی,1927年2月25日—1996年2月8日)是一位伊朗左翼詩人、文學評論家與作家。他自1957年發佈第一部詩歌作品以來筆耕不輟。伊朗伊斯蘭革命後,他因支持伊朗人民黨於1983年流亡海外,此後淡出政治。1996年,他在奧地利維也納進行過一次心臟手術的數日後病逝。他在作品中用現代詩歌語言重新演繹了波斯民間故事與英雄史詩,於伊朗現代文學中具有重要地位[1]。
文學 |
文學 |
各國文學 記事總覽 |
出版社・文學期刊 文學獎 |
作家 |
詩人・小說家 其他作家 |
生平
瑟亞烏什·卡斯拉伊1927年生於伊斯法罕一個文學氛圍濃厚的公務員家庭,童年時隨家人遷往德黑蘭,隨後在阿拉伯學校接受初等教育。中學時期先後入學軍事學院 (Madrasa-ye neẓām)和帝都工學館,1950年在德黑蘭大學法學系畢業並在軍校服完兵役。之後幾年裏,他志願參與了杜魯門第四點計劃下設立的伊朗健康合作機構(英語:the Iranian Health Cooperation Agency)的工作,並主辦了機構下屬的兩份期刊雜誌《裏海公共衛生》(Behdashte Hamegani dar Nahiyeye Dariaye Khazar)和《生活與健康》(Zendegi o Behdasht)。從50年代中期開始,他開始了公務員生涯,在政府管理城建和住房的部門供職,先後任職於伊朗住房銀行(英語:the Iranian Bank of Housing)、住房辦事處以及城市與住房部(英語: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ization)。1972年左右,他因政治壓力被迫離職,轉而為貝赫沙赫爾工業集團(英語:Behshahr Industrial Group)擔當首席書記員(chief copywriter),併兼職在德黑蘭和扎黑丹的大學間講授文學[2]。
卡斯拉伊在中學時代活躍於一個民族主義青年社團,其中成員包括達日烏什·弗洛哈和穆赫辛·裴澤施普爾,並在1948年加入了伊朗人民黨,1953年摩薩台因政變下台後他曾短暫入獄。他也是伊朗作家協會(英語:the Iranian Writers’ Association)的創始成員之一,同時在協會存續的首四年中(1968-1971)被選舉為協會理事。在1977年,他參與了歌德學院在德黑蘭主辦的為期數天的晚間讀詩活動,這場活動聚集了前伊朗伊斯蘭革命時代的諸多持不同政見者[3]。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後,隨着政治局勢的定型,對人民黨及其同情者的鎮壓迫使卡斯拉伊在1983年流亡海外,他先前往喀布爾暫居至1987年,之後又輾轉至莫斯科,最終在1995年遷往維也納,投奔他在當地的親人,並在此逝世[2]。
1986年,他在海外活動的人民黨組織選舉中獲選為政治部委員,2年後辭職,並在1990年起卸下所有政治職務。[4]1995年,他的最後一部著作《莫什耶·佐客》(Mohra-ye sorḵ)出版,這首長詩以其沉鬱的基調流露出他個人對自己幾乎投入自己一生的未達理想的哀悼與失望,以及感時傷勢的故國惆悵[5]。
卡斯拉伊經常參與社交活動,根據他身邊人的印象,他性格合群,有着很好的人脈,且本人十分注重私人的友誼與團體的團結。他和許多文化名人有着私交,有諸如伊拉·阿弗沙、阿邁哲扎·阿馬蒂、H.E·薩耶(H. E. Sayeh)、M.E·巴斤(M.E.Behazin)、芙婁·法羅扎德、莫特扎·凱凡、納德爾·納德普爾、沙汗·邁斯克布、費雷敦·莫什利、巴耶姆·優尼斯,以及尼碼·尤希吉等人。在家或辦公室舉辦的開放私人沙龍對1960-1980這段時間的卡斯拉伊來說幾乎是必需的日常[6]。
著作
卡斯拉伊的作品最初是以下列的分集形式發表或出版的(其中2002是整編合集,既有先前發表過的也有未發表的遺作,而2003則均為未發表遺作)
- 1947 《來自冬日,落於村莊》 (Baʿd az zemestān dar ābādi-e mā) 德黑蘭
- 1957 《聲》 (Āvā) 德黑蘭
- 1959 《神射手阿拉什》 (Āraš-e kamāngir) 德黑蘭 這部作品寫的是冬日木屋中的新年老人為孩子們講古波斯大英雄阿拉什的故事
- 1962 《瑟亞烏什的血脈》 (Ḵun-e Siyāvaš) 德黑蘭
- 1966a 《沉默德馬溫》 (Bā Damāvand-e ḵāmuš ) 德黑蘭
- 1966b 《岩與露》 (Sang o šabnam) 德黑蘭
- 1967 《僕人》 (Khanegi) 德黑蘭
- 1975 《尼碼的花朵開遍全城》 (Chehreye Mardomiye She’re Nima) 扎黑丹大學
- 1976 《向火與煙》 (Be sorḵi-e ātaš be ṭaʿm-e dud) 瑞典(以筆名Šabān-e bozorg-e omid發表,意為「長夜中的希望」)
- 1978 《徹夜宵禁後的雞鳴》(Az qoroq tā ḵorusḵᵛān)德黑蘭
- 1979 《亞美利加,新大陸》 (America, America) 德黑蘭
- 1981 《盛杯》 (Čehel kelid) 德黑蘭
- 1983 《利斧余渣》 (Tarāšahā-ye tabar) 喀布爾
- 1984a 《獻給大地》 (Hedya-i barā-ye ḵāk) 倫敦
- 1984b 《聯結》 (Payvand) 喀布爾
- 1989 《晨空群星》 (Setāregān-e sepida-dam) 倫敦
- 1995 《莫什耶·佐客》 (Mohra-ye sorḵ) 維也納
- 2002 《在青鳥飛翔的空中:評論、通訊、訪談與故事集》(Dar havā-ye morḡ-e āmin : Naghdha, Gofteguha, va Dastanha) 德黑蘭
- 2003 《陽光:聖歌餘響》(Havā-ye āftāb: Vapasin Sorudeha)德黑蘭
1947是一本童書,此外,卡斯拉伊在早期還寫過許多廣受好評的兒童文學作品;1975是文學評論;2003a是合集;其餘均為詩歌或詩集。卡斯拉伊全集8開本於2005年在德黑蘭出版,題為《向陽之聲:瑟亞烏什全集》(Az Āvā tā Havā-ye āftāb; Majmuʿa šeʿrhā),波斯語、英語雙語選集本2007年於德黑蘭出版,題為《向火與煙》[2]。
《神射手阿拉什》使卡斯拉伊初獲聲名,阿拉什在傳說中是曼努黑爾王帳下的勇士,他用注入自己全部生命的一箭射向遙遠的邊界換來了波斯和鄰國之間的和平以及自己慘烈的犧牲[7]。卡斯拉伊的這首長詩首次用史詩體寫尤什基式詩歌,從更廣義的層面上講,它也是第一首史詩題材的伊朗新詩[8]。卡斯拉伊將這首詩獻給1958年初被處決的左翼活動家坎索羅·路扎貝[7]。
《莫什耶·佐客》可以說是鏡像版本的《神射手阿拉什》,這也是一首以新詩語言寫就的史詩體詩歌,再演繹了《列王紀》中羅斯坦和索哈卜的悲劇[2],它講述了一個關於失落和迷惘的故事。卡斯拉伊在詩歌的序言[5]中寫道
善良的人啊,他們的錯誤都來自於行事的依據是那些源自美好期許的一時衝動,卻不會過多地考慮那些積澱已久的知識所指示着的,為什麼呢,要夜行着,走到毀滅的邊緣。
《莫什耶·佐客》也分別於2011年與2015年兩次被改編為舞劇搬上北美舞台,其中2015年版由導演沙汗·亞德格里(Shahrokh Yadegari)執導,是一部融合了菲爾多西的民族史詩《列王紀》的多媒體現代波斯語舞劇,劇名《血石》(英語:Scarlet Stone)[9]。
卡斯拉伊的部分詩作(包括《神射手阿拉什》等)被選譯進《伊朗現代新詩精選》中,穆宏燕編譯,華藝出版社2005年出版 ISBN 9787801426369
參見
- 伊朗民間故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