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勘測者2001(Mars Surveyor 2001)項目是一項由多個部分組成的火星探索任務,為火星勘測者98的後續計劃。1998年的兩艘探測器火星氣候探測者號火星極地着陸者號全部丟失後,美國太空總署重新評估了其「更好、更快、更經濟」的探索理念,其中尤其針對2001年的兩個探測器項目進行調查。結果,該任務連同其着陸器和探測車在2000年5月被取消發射,但決定繼續軌道器部分的開發。2001年4月,該軌道器以獨立於火星勘測者項目的「2001火星奧德賽號」任務發射,並於2001年10月抵達火星;而在2001年被封存於潔淨室,接近完工的着陸器部件最終被重用於執行「鳳凰號」任務[1],該任務於2007年8月發射並於2008年5月成功登陸火星的。

快速預覽 航天器屬性, 航天器 ...
火星勘測者2001
Thumb Thumb
本次任務中使用的軌道器(左)和地面探測器(右)的藝術效果圖
航天器屬性
航天器
  • 未命名軌道器
  • 未命名着陸器
  • 「瑪麗·居里號」漫遊車
製造方
關閉

航天器

軌道器

着陸器

Thumb
火星勘探者2001着陸器和「瑪麗·居里」漫遊車的藝術想像圖。該着陸器的設計基於火星勘測者98着陸器,而火星極地着陸者號和漫遊車的設計則基於旅居者號

2001年勘測者着陸器由洛歇·馬丁公司與美國宇航局簽訂合同建造,除了太陽能電池板外,着陸器的基本設計與火星極地着陸器相同,而火星極地着陸器原本就是作為一系列發送到火星的低成本「火星勘測者」着陸器中的「首艦」。2001年的「勘測者」着陸器還打算攜帶一台測試設備(火星原位推進劑製造設備的前體),以演示從火星大氣中製作氧氣[2]、測試太陽能電池技術和減輕大氣塵埃對電源系統影響的方法[3]。該測試設備整體外殼尺寸約40x24x25厘米,質量為8.5千克[2]。大部分外表面都覆蓋着各種類型的太陽能電池。測試設備包括五項實驗[2]

  • 火星大氣採集和壓縮(MAAC):選擇性地吸收和壓縮火星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可能會在1到3個夜晚吸收約4克二氧化碳,然後通過加熱釋放;
  • 制氧子系統(OGS):生產推進劑級純氧;一台固體二氧化鋯制氧機通過高溫(750°C)電解二氧化碳產生氧氣;
  • 火星陣列技術實驗(MATE):測量火星表面光譜,並測試數種先進的太陽能光伏電池;
  • 塵埃累積和排斥試驗(DART):調查火星塵埃的特性,並測試減輕塵埃沉降在太陽能電池板上的技術(如靜電排斥);
  • 火星熱環境與散熱器特性(MTERC):測量夜空溫度,並演示散熱器的高、低散熱功率性能。

火星勘測者98任務失敗後,火星勘測者2001着陸器的發射在2000年5月取消,這艘即將完工的探測器從2001年起被洛歇·馬丁公司封存在環境受控的潔淨室[4]。該航天器作為政府財產,後被用於執行火星探索計劃,作為「鳳凰號」任務的着陸器,目前它位於火星北極地區。除了使用2001年火星勘測者着陸器外,在「鳳凰號」任務中進行的三項實驗最初是為火星勘測者2001着陸器製造的儀器:

漫遊車

在任務取消前,就因成本超支和技術問題導致着陸器被重新設計,計劃中的大型雅典娜漫遊車被一輛名為「瑪麗·居里」的小型漫遊車取代,它曾是旅居者號的備用飛行件,旅居者號則是火星探路者號任務的組成部分。不過雅典娜號後來確實抵達了火星,兩輛這樣的探測車組成了2004年的火星探測漫遊者任務,其中的第二輛「機遇號」,就降落在火星勘測者2001着陸器計劃的目標地—子午線高原

另請查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