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瀝青滴漏實驗(英語:Pitch drop experiment)是一個長期實驗,其目的是為了測量極高黏度瀝青在室溫環境下的流動速度。這個實驗由澳洲布利斯班昆士蘭大學在1927年開始進行。當時的湯瑪士·帕奈爾教授把一些瀝青放進一個封了口的漏斗內,至1930年,漏斗封口被剪開,瀝青開始緩慢流動。每一滴高黏度瀝青需經近十年時間,方能滴進漏斗下方的燒杯之中,第一滴瀝青於1938年12月滴出。時至今日,已滴出九滴瀝青。[1]

Thumb
昆士蘭大學進行的瀝青滴漏實驗

從實驗的結果當中,人們可計算到瀝青的黏度大約是之千億倍。[2]

一直到1988年以前,由於該實驗周圍的環境並沒有特別控制,因此其瀝青流動速度會因溫度的變化而改變,但第7滴之後裝了冷氣使溫度固定。

帕奈爾教授於1948年9月1日逝世後,實驗改由約翰·梅史東(John Mainstone)教授負責,他與帕奈爾教授於2005年憑着這個實驗,而獲得搞笑諾貝爾獎[3]。梅史東教授於2013年8月23日逝世後[4],實驗續由安德魯·懷特(Andrew White)教授負責[5]

根據健力士世界紀錄,這個實驗是全球持續時間最長的實驗,而漏斗內的瀝青也足夠使這個實驗再進行幾百年。

Remove ads

時間表

此圖表顯示出每滴瀝青滴落所花的時間:橫軸是瀝青滴數,縱軸是月數
更多資訊 年份, 狀況 ...
瀝青滴漏實驗時間表
年份 狀況 到達此狀態
所用時間
從切開封口
所用總時間
從架設實驗
所用總時間
負責教授
1927年 架設實驗 湯瑪士·帕奈爾
1930年 切開封口 3年 3年
1938年12月 第一滴 8年11個月 8年11個月 11年11個月
1947年2月 第二滴 8年3個月 17年1個月 20年1個月
1954年4月 第三滴 7年2個月 24年3個月 27年3個月 約翰·梅史東
1962年5月 第四滴 8年1個月 32年4個月 35年4個月
1970年8月 第五滴 8年3個月 40年7個月 43年7個月
1979年4月 第六滴 8年8個月 49年3個月 52年3個月
1988年7月 第七滴 9年3個月 58年6個月 61年6個月
2000年11月28日 第八滴 12年5個月 70年11個月 73年11個月
2014年4月20日 第九滴 13年6個月 84年5個月 87年5個月 安德魯·懷特
關閉

都柏林聖三一學院的實驗

從1944年7月11日開始,愛爾蘭都柏林聖三一大學進行了類似的實驗。在2013年7月11日,他們第一次拍到了瀝青液滴的滴落。[6]

參考資料

Remove ads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