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
河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河是中國華北地區最大水系。海河幹流起點為子北匯流口或三岔河口,終點為大沽口,幹流長度有76公里、72公里和73公里的說法,它接納了上游北運、永定、大清、子牙、南運河五大支流和300多條較大支流,構成了華北最大的水系——海河水系。這些支流像一把巨扇鋪在華北平原上。它與東北部的灤河、南部的徒駭與馬頰河水系共同組成了海河流域,流域面積31.8萬平方公里,地跨京、津、冀、晉、豫、魯、內蒙古等7省、自治區、直轄市。[1]
名稱
海河水系古時統稱「九河」,宋朝時,海河幹流為界河下游段,金、元時改稱直沽河、大沽河。海河這個名字始見於明末。直到清代,直沽河等名稱才逐漸被海河這個名字所取代,「海河「之名最早見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徐光啟寫的《糞壅規則》中,直到清康熙中葉界河、直沽河諸稱才為海河所替代。海河幹流之稱,是1966年在編制的《海河流域防洪規劃(草案)》中才首次這樣使用。[2]
流域概況
各河系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發源於太行山、燕山背風坡,源遠流長,山區匯水面積大,水流集中,泥沙相對較多的河流。另一種是發源於太行山、燕山迎風坡,支流分散,源短流急,洪峰高、歷時短、突發性強的河流。歷史上洪水多是經過窪淀滯蓄後下泄。兩種類型河流呈相間分佈,清濁分明。[3]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的資料顯示海河幹流是永定河和大清河洪水的入海尾閭之一,是天津市區主要排瀝河道,自西向東橫貫天津市區。河道西起子北匯流口,東至海河防潮閘,全長約73公里。大清河和永定河洪水在西河閘和屈家店樞紐北運河節制閘的控制下分別通過子牙河(西河)和北運河匯入海河幹流。自1991年開始海河幹流按800 m3/s治理(海河原設計行洪能力為1200 m3/s,天津市城市防洪規劃審定時設計行洪能力降為800 m3/s,其餘400 m3/s由獨流減河承泄),目前已基本達到設計能力。[4]
但是海河幹流的長度目前仍有爭議。
《天津通志·地理志》記為73公里(紅橋區三岔河口舊南運河與北運河匯流處,至大沽口)。[5]
《河北省志·自然地理志》記為76公里(三岔河口(即舊南運河與西河匯流點))。[6]
《海河志》第一卷:海河幹流橫貫天津市區,西起子牙河與北運河匯流口(原三岔口、現金鋼橋),東流至海河防潮閘,全長73公里。[7]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在其官方網站裏稱海河的幹流自金鋼橋到大沽口入渤海灣,全長76公里,河道狹窄多彎。[8]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稱海河幹流起自天津市子北匯流口(子牙河與北運河匯流口),經天津市區東流至塘沽海河閘入海,全長73公里。[9][10][11]
也有部分媒體稱海河幹流為72公里。[12]
海河包括了五大支流:北運河、南運河、大清河、子牙河和永定河,以及許多更小的支流,但主要支流為以下幾條支流:
- 海河北支為北運河,由薊運河、潮白河和北運河構成一水系。北支流域總面積2.96萬平方公里。
- 海河西北支為永定河,上源一為桑乾河,一為洋河,分別源於晉西北和內蒙古高原南緣,二河均流經官廳水庫,出水庫後始名永定河,全長650公里,流域面積5.08萬平方公里,90%為山區。河流含沙量大,官廳站年均含沙量60.9公斤/立方米,年均輸沙量1.6億噸,有「小黃河」之稱。進入平原後,河道平緩,泥沙淤積,河床高於地面,洪水時易潰決,河道遷徙不定,故歷史上稱無定河;1696年修築永定河大堤,河床上游固定,改稱永定河。
- 海河西支為大清河,是上游五大支流中最短的幹流。大清河全長448公里,流域面積3.96萬平方公里。
- 海河西南支為子牙河,其上游一為滹沱河,源於五台山北坡的繁峙縣內;二為滏陽河,發源於太行山東坡。滹沱河與滏陽河於獻縣匯合後,始名子牙河。子牙河全長730餘公里,流域面積7.87萬平方公里。
- 海河南支為南運河,主要為人工河。其上源為漳河和衛河。[13]
河流源頭爭議
關於海河源頭,眾說紛紜,各種典籍,莫衷一是,官方媒體、專家學者,說法也不盡相同。
據《海河志》總編輯、海河漳衛南運河管理局副局長靳懷春介紹,對海河的起源當前最有影響的兩種說法:一是《辭海》說:以衛河為源,以此計算海河全長1090公里,《中國統計年鑑》仍沿用此說法;二是《海河流域綜合規劃》說,以漳河為源,以此計算海河全長1032公里。[14]
此外,有的水利專家還認為,海河發源地應是漳河的上游濁漳河,以此計算海河全長則為1329公里。[15]
晉城市人民政府引用2021年5月14日山西省的《太行日報》發表的文章《海河之源在陵川》稱按照河流「唯遠為源」溯源原則,應以發源於太行山南麓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奪火鄉南嶺為正源。[14][16]
2022年12月12日-17日在天津衛視播出的六集大型生態人文紀錄片《海河》給出答案。通過對全流域進行宏觀梳理,從濁漳南源的發鳩山發源到三岔河口1050公里再加上從三岔河口到入海口72公里,海河全長1122公里,發源於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西部的發鳩山。海河專家靳懷堾也在紀錄片中確認了這一研究成果。[17][18][12][16]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相關資料顯示,海河幹流,又稱沽河,起自天津金鋼橋,到大沽口入渤海灣。以衛河為源,全長1,050公里,其幹流自金鋼橋以下長76公里,河道狹窄多彎。[8]但是在關於海河流域的介紹中又出現了海河全長為1050公里和1090公里的說法。[19]
水系形成與演變
先秦時期,黃河水系頻繁改道,部分時期曾北流注入渤海。據《尚書·禹貢》記載,黃河在流經大陸澤後,「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說明當時黃河尾閭為多股分流入海,水勢分散,並受海潮頂托的影響。相傳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大禹對當時黃河下游與漳衛河、子牙河以及大清河等水系交錯連通的狀況進行初步治理。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改道由北流轉為東流,主河道從今山東利津一帶入海,減弱了黃河對華北平原其他河流的干擾。至東漢末年,曹操開鑿運河,促進了海河水系的雛形發展。
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前後,海河流域遭遇連年暴雨,洪水泛濫,影響範圍涵蓋漳衛、子牙、大清、永定河、潮白河、薊運河等水系。時任官員崔楷提出一套包括抗洪、排澇、除鹼、營田等措施的綜合治理方案,強調增設水口、分流入海的必要性,然由於政策延續時間較短,成效難以考證。
隋朝修建了永濟渠,以洛陽為中心,構成大運河北段主幹。唐朝繼續拓展運河航運,為避海運之險,曾重修平虜渠、泉州渠等局部河段,連通鮑丘河下游以轉運糧食至漁陽(今天津市薊州區)。
唐代水利設施較為發達,漳衛水系修建有金鳳渠、菊花渠、利物渠,子牙水系建有太白渠、大唐渠、禮教渠、廣潤陂等,潮白水系亦有孤山陂、渠河塘等工程。
為防禦契丹騎兵南下,北宋初期開始系統性地將邊界以南河流引入低洼地帶,修建堤塘蓄水,形成自今保定市西部延伸至渤海沿岸、長達900里的「塘濼」濕地帶。該區域分為九區,南北最寬處達130至150里,最窄處8至10里,水深介於三尺至一丈三尺之間,今白洋淀、東淀及天津南部窪地多為其遺存。
熙寧二年(1069年)至九年(1076年)間,北宋朝廷利用漳河、滏河、葫蘆河及沈苑河(今府河)進行淤灌。後因戰事頻發,界河失去屏障作用,多數淀泊被排水泄干,周邊土地陸續圍墾種稻,規模擴張的塘濼群遂逐漸恢復為自然狀態。
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今北京,定名中都,但因水源匱乏影響漕運。為此,大定十二年(1172年)嘗試引盧溝河(今永定河)水開金口河,因水沙失控而失敗。泰和五年(1205年)另開新漕渠(即後來的通惠河前身),全長約50里,以高粱河及白蓮潭(今積水潭)為水源,採用分段設閘調節流量,最末一閘位於通州西。後金、元、明、清各代皆利用通惠河進行運河航運。
元代初期因金代閘河淤廢,通州至都城多依賴陸運。為解決大都(今北京)供水及恢復京杭大運河通航,郭守敬開發白浮泉等水源,利用金閘河遺蹟重開通惠河,於至元三十年(1293年)實現京杭運河全線貫通。
明朝永樂至嘉靖年間,南運河開闢恩縣、東光、滄州、興濟四條減河,確保運河安全。清朝則在南、北運河上陸續修建哨馬營、馬廠、筐兒港、河西務等減河。嘉靖年間,在險工段修建多處石堤。
清朝康熙年間開始整治盧溝橋以下兩岸堤防,雍正、乾隆年間加固擴建達數百里。乾隆三年(1738年)起,在兩岸修建17座減水壩,分泄洪水,並利用天津城北三角淀、塌河淀滯洪並兼顧沉淤功能。

中華民國時期,尤其是辛亥革命前後,在部分留學歸國工程師及西方技術支持下,海河流域進行了一系列水利工程,但因日本侵華而中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海河流域水利建設全面展開。1950年開挖潮白新河;1951年疏浚青龍灣減河並新開筐兒港減河,改道由塌河淀注入大黃堡窪。1953年開挖獨流減河,緩解大清河、子牙河爭道入海局面;修築北大港圍堤蓄洪;建成趙王新渠,連通白洋淀與東淀;1954年建成官廳水庫。
1954年至1957年間,改造房淶涿灌區(古督亢地區);1952年建成人民勝利渠,引黃濟衛發展灌溉。1958至1963年間,建成包括密雲、岳城在內的21座大型水庫,以及47座中型水庫和大量小型水利工程。
1964年至1978年,在「根治海河」號召下,新建滏陽新河、子牙新河、漳衛新河,擴建白洋淀分洪道、獨流減河,開挖永定新河,整治潮白、北運、薊運三河及南北排河、清涼江等主要河道。
1979至1998年間,完成官廳、岳城等水庫除險加固;實施南水北調工程東線穿黃倒虹吸試驗隧洞工程;興建引灤入津、引灤入唐、引青濟秦、引黃入衛濟冀等跨流域調水工程。
2002年,南水北調東線、中線主體及配套工程開工;2013年東線一期通水,2014年中線一期工程完工。2004年起,陸續開展引岳濟淀、引岳濟港、引岳濟衡、引黃濟淀等生態調水工程。
目前,海河流域已基本形成「分區設防、分流入海」的防洪格局,有效改善了過去各河集中經天津入海的水文狀況。
流域特徵

海河流域包括海河、灤河、徒駭河、馬頰河等水系。本流域位於東經112°~120°、北緯35°~43°之間,西以山西高原與黃河流域接界,北以蒙古高原與內陸河流域接界,南界黃河,東臨渤海。行政區劃包括北京、天津兩市,河北省絕大部分,山西省東部,山東、河南省北部,遼寧省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流域面積為31.78萬平方公里。
海河流域的北部和西部為山地和高原,東部和東南部為廣闊平原。山地和高原18.94萬平方公里,佔60%;平原12.84萬平方公里,佔40%。流域內,北有燕山,西北有軍都山,西有五台山、太行山,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上下,最高的五台山達3058米。這些山脈環抱着平原,形成一道高聳的屏障。山地與平原近於直接交接,丘陵過渡區甚短。山地高原內有張宣、陽蔚、涿懷延、大同、忻定、長治等盆地。按成因,平原可分為山前沖積洪積傾斜平原,中部沖積湖積平原和濱海沖積海積平原。平原地勢自北、西、西南三個方向向渤海灣傾斜,其坡降由山前平原的1~2‰。,漸變為東部平原的0.1~0.3‰。由於黃河歷次改道和海河各支流沖積的影響,平原內微地形相當複雜。一般曾經是黃河和本流域泥沙含量較大的河道流過的地帶,地勢較高;在這些河道之間的清水河道流過的地帶,地勢較低,形成了相間的條形窪地,而這些條形窪地又被其它支流沖積所截割,形成若干大小不等的碟形窪地。這種高地與窪地相連的複雜地形,再加上南運河貫穿南北,使南系各河集中於天津入海,給防洪除澇等方面造成了不利條件。[23]
流域屬於溫帶東亞季風氣候區。冬季受西伯利亞大陸性氣團控制,寒冷少雪;春季受蒙古大陸性氣團影響,氣溫回升快,風速大,氣候乾燥,蒸發量大,往往形成乾旱天氣;夏季受海洋性氣團影響,比較濕潤,氣溫高,降雨量多,且多暴雨,但因歷年夏季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進退時間、強度、影響範圍等很不一致,致使降雨量的變差很大,旱澇時有發生;秋季為夏冬的過渡季節,一般年份秋高氣爽,降雨量較少。流域年平均氣溫在1.5~14℃,年平均相對濕度50%~70%;年平均降水量539mm,屬半濕潤半乾旱地帶;年平均陸面蒸發量470mm,水面蒸發量1100mm。
海河流域人口密集,大中城市眾多,在中國政治經濟中的地位重要。流域內有首都北京、直轄市天津,以及石家莊、唐山、秦皇島、廊坊、張家口、承德、保定、邯鄲、邢臺、滄州、衡水、大同、朔州、忻州、陽泉、長治、安陽、新鄉、焦作、鶴壁、濮陽、德州、聊城等25座大中城市。1998年流域總人口1.22億,佔全國的近10%,其中城鎮人口3365萬,城鎮化率28%。流域平均人口密度384人/k㎡,其中平原地區608人/k㎡。
1998年流域國內生產總值(GDP)9674億元,佔全國的12%,人均GDP7922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6270元)的四分之一。工業總產值1.37萬億元。海河流域具有發展經濟的技術、人才、資源、地理優勢。[3]
水文特徵
海河流域地形沒有過渡帶,從太行山區直降到華北平原,這個地區雨季集中在每年的7、8月份,尤其太行山麓常發生暴雨,洪水沖刷泥沙,到平原後水流突然變緩,泥沙淤積,所以大部分河道寬淺,河道經常變遷改道,留下許多積水窪地。華北地區年雨量分佈也不平衡,據史料記載,從1368年明代立國,燕王遷都北京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海河流域共發生387次嚴重水災,407次嚴重旱災。
1929年4月21日,國民政府為疏浚海河曾發行短期公債[24]。1939年水災沖毀津浦鐵路,淹沒天津市,市中心和平區比較低洼地帶水深幾達2米,街道行舟將近兩個月。
由於海水倒灌不時淹死稻田,1959年在河口修建了攔河大壩,漲潮時關閘防止海水倒流。1963年太行山麓連下7天暴雨,衡水一帶一片汪洋,為保護天津市的工業,只好在上游炸堤放水,京廣鐵路和京滬鐵路全部停運,從上海到北京乘火車需繞行蘭州。毛澤東做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指示,於是下游開始挖入海減河,上游修建水庫,此後,海河流域再也沒有發生過水災,卻開始了乾旱。1970年代後,由於海河上游城市發展,用水量迅速加大,建起了一系列大中小型水庫,大型水庫就有為北京供水的密雲水庫、官廳水庫、十三陵水庫,為保定供水的西大洋水庫、王快水庫,為石家莊供水的黃壁莊水庫、崗南水庫,為邢臺供水的朱莊水庫,為邯鄲供水的岳城水庫,為林縣供水的紅旗渠等,海河下遊河道基本處於乾涸,華北平原農業用水只得開採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位於「九河下梢」的天津面臨嚴重缺水的問題。
1981年,為供津冀用水而修建的密雲水庫為保障嚴重缺水的北京供水,而停止向津冀供水,直接導致津冀兩地用水困難[25]。1981年,為解決幹流城市天津的用水,國務院決定興修引灤入津工程,引華北平原第二大河灤河的水到海河下游的天津,1983年竣工,每年引水近10億立方米,解決了天津缺水問題,為此天津市在三岔河口樹立了引灤入津紀念碑,並對上游地區進行長期經濟援助。但從此海河口閘永閉,海河幹流實際成為一個大水庫。海河和灤河河口基本不再向渤海排放淡水,造成生態系統的變化,受影響最大的是洄游性魚類。原來海河盛產優良水產,三叉河口的銀魚品質最好,和太湖的不同,是「金眼」銀魚,天津郊區勝芳(現屬河北)的螃蟹可以和江蘇陽澄湖的大閘蟹媲美,現在這些品種都已經絕跡。
2023年7月29日至8月2日,受颱風「杜蘇芮」減弱低壓環流和冷空氣共同影響,海河流域普降大到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其中北京及周邊地區遭遇11年來最大暴雨,並在華北平原西緣的淺山區及鄰接平原區造成水災。7月28日以來,截至8月1日11時,流域面平均降水量達129毫米,降水總量超400億立方米。受連續降水影響,子牙河、永定河、大清河相繼發生編號洪水,流域16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大陸澤、寧晉泊、小清河分洪區、蘭溝窪、東淀、獻縣泛區等蓄滯洪區相繼啟用滯洪。整個京津冀地區數十萬人受災,超過一百萬人緊急疏散。此次降水過程為北京地區有儀器測量記錄140年以來排位第一的降水量。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疏濬河北省海河工程短期公債條例
流域文化
海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具有豐富的史前文化,並在元、明、清三代成為全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1933年,發現了距今大約2萬年前的山頂洞人遺蹟。
1972年,在河北省武安縣磁山村東南約一公里的台地上發現了磁山文化遺址。它北依北鼓山南臨河水,總面積14萬平方米,是一種新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突破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考古年代。
1978年,中國科學院考古專家在永定河支流桑乾河流域發現了小長梁遺址。這裏保存了大量古人類的文化遺存。經中美兩國科學家測定,距今136萬年,屬於舊石器時代的早期。1992年,在相當於小長梁遺址文化層下部20多米深的地層中,河北省考古專家又發現了另一個舊石器早期遺址——馬圈溝遺址。2001年10月,考古工作者對馬圈溝底部遺址進行了發掘,發現了古人類分食獵物的場景。
桑乾河流域的涿鹿是黃帝部落的定居點,並在此馴養牲畜,種植農作物,逐漸發明了畜牧業和農業。相傳,黃帝令羲和占日、常羲占月、臾區占星氣,於是有了原始的天文學;令倉頡造字、大撓作干支,於是有了最初的文字和曆法;令伶倫制樂器,開始有了音樂的最初創作。不僅如此,他們還發明了養蠶、繅絲、織帛。同時,黃帝時代開始建造「宮室」,開中國原始建築藝術之先。另外,在古代文獻中,還有黃帝族同炎帝族、黎族、苗族、夷族在涿鹿一帶爭戰並逐漸融合形成華夏民族的傳說。據記載,大禹治水活動主要在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也就是今河北平原。
公元前17世紀,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王朝商代建立了。相傳,商朝的始祖曾在漳河下游一帶活動,以後又在大清河支流易水河畔放牧。開始,商朝在河南黃河兩岸定都。商朝中期,國王盤庚遷都於今河南安陽,科學文化的繁榮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河南安陽「殷墟」中,近幾十年先後出土的文物不可勝計。
公元前11世紀,西周王朝建立。西周初,周公平定了東方叛亂,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全國封藩建衛。在重要的封國中,海河流域有兩個:衛,都朝歌(今河南汲縣北),淇水一帶是其統治中心;燕,都薊(今北京市),永定河下游一帶是其統治中心,勢力遠及灤河支流青龍河源頭。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鐵製生產工具的使用和推廣,耕作技術的提高以及水利工程的興修,海河流域的農業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發達,形成了一些經濟都會。趙國的邯鄲、中山,燕國的薊以及衛國的濮陽,都是當時遠近馳名的城市。特別是邯鄲「北通燕涿,南有鄭衛」,溝通了中原南北之間的聯繫,促進了區內外社會經濟和思想文化的發展。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海河流域社會動盪不安,戰火連綿不絕,經濟社會和科學文化發展緩慢。三國時,曹操一方面實行屯田,興修水利;另一方面唯才是舉,選賢任能。他在統一北方後,在鄴城(今河北臨城一帶)興築三台,其中銅雀台為文人聚會賦詩的場所。曹操不僅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學家,開創了「建安文學」,寫下了《觀滄海》等千古名篇。
隋唐時期,由於國家統一、社會相對安定,海河流域人口增多,水利大興,農業發達,手工業(以絲織業、製瓷業和造紙印刷業為主)興盛,水陸交通便利,商業往來頻繁,經濟社會和科技文化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隋朝興修了舉世聞名的南北大運河,它的開鑿對鞏固中央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和加強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南北朝時,南北方的經學已經產生區別。
唐朝建立後,海河流域文化燦爛奪目,宗教思想、文學藝術、史學、科學技術等領域成果輝煌,造就出魏徵、李百藥、李吉甫、盧照鄰、高適、劉長卿、賈島、孔穎達、僧一行等傑出人物。
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北宋一代,宋遼以界河為線把海河流域分成兩部分。靖康之難後,海河流域處於金朝統治之下。這一時期,在技術改進與租佃制的推動下,農業生產獲得大幅度發展;手工業分工細密,工藝先進,產品聞名於史;商品經濟水平超越以往,城市、市鎮繁榮;文化空前進步,理學、文學、史學、藝術以及科學技術領域碩果纍纍。
海河幹流上的橋樑
海河幹流自西向東穿越天津市市區,是天津重要的水利和交通通道。由於其穿城而過,兩岸城市發展密集,河上建有多座橋樑,不僅承載着交通功能,也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與景觀價值。以下為主要橋樑:
- 金鋼橋:原為可開啟的活動橋,現已固定,位於市中心地段,連接南開區與河北區,是早期鋼結構橋樑之一。
- 獅子林橋:因橋頭原設石獅得名,造型獨特,橫跨市區要道,常為攝影愛好者取景地。
- 金湯橋:橋名取自「金城湯池」之意,寓意堅固,橋體為鋼桁架結構,設計風格典雅。
- 進步橋:為城市幹道橋樑之一,服務於南北向交通,橋下通航功能完備。
- 北安橋:位於北安道一帶,連接河北區和紅橋區,是交通樞紐橋樑。
- 大沽橋:為現代景觀橋,橋塔採用白色拉索設計,造型富有張力,是夜間燈光照明的重點工程。
- 解放橋:原名「萬國橋」,始建於20世紀初,是中國現存少數仍保留開啟功能的鋼結構橋樑,具有重要歷史和工程價值。
- 赤峰橋:橫跨海河支流南運河,橋面寬敞,承擔大量車流通行任務。
- 大光明橋:橋名寓意光明前程,結構簡潔實用,為南北向主幹路的一部分。
- 金阜橋(俗稱蚌埠橋):橋名融合地名與歷史沿革,兼具文化內涵。
- 直沽橋(亦稱奉化橋):為市政工程重點橋樑,周邊為人口稠密區域。
- 劉莊橋:位於城市東南部,是聯繫工業區與市區的交通要道。
- 光華橋:橋體線條流暢。
- 國泰橋:位於核心城區,是區域交通要衝。
- 富民橋:寓意民眾富足,橋體簡潔,通行能力較強,是居民區通勤重要通道。
- 柳林橋:位於河東區與河西區交界處,周邊配套設施完備。
- 吉兆橋:橋名取吉祥寓意,橋身設計融合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建築風格。
相冊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