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守敬(1839年6月2日—1915年1月9日)譜名開科,榜名,更名守敬惺吾鄰蘇老人湖北省宜都人。清末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

Thumb
楊守敬
Thumb
清代學者象傳》中的楊守敬像

生平

楊守敬1839年出生於 湖北省宜都市陸城鎮表字惺吾。同治元年(1862年)次參加鄉試舉人後,1865年考取景山官學教習。以後他一共七次進京趕考,[1]雖然沒能考中,但結識了潘祖蔭張之洞等著名人物。[2]

楊守敬很小就對地理感興趣,一生中大部分時間用來註疏酈道元6世紀的《水經注》。因為他通曉理知識,1880年出使日本,在駐日欽使黎庶昌手下充任隨員。因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迅速西化,傳統的中國出版物不再流行,變得十分便宜。因此,楊守敬和黎庶昌在日本購買了上萬本中國古籍,有的在中國也很難找到,甚至是在中國絕版的。這些書在1884年以《古逸叢書》之名出版。[2]楊守敬去世後,國民政府收購了他的收藏,將他的藏書大都保存在國立故宮博物院[3]

回國後,楊守敬先後在武昌黃岡市教諭兩湖書院教習、勤成(後改名存古)學堂總教長,築鄰蘇園,藏書甚豐,曾參加《荊州府志》的編纂。宣統元年(1909年)被舉為禮部顧問官,次年兼聘為湖北省通志局纂修。武昌起義後,有歹徒持槍入屋,聲言「借盤費。」避居上海袁世凱大總統,欲聘其為顧問,以「年老無意出山」拒絕赴任。晚年在上海賣字為生,自號鄰蘇老人民國三年(1914年)5月,袁世凱委任為參政院參政[4],因此楊往北京。四年(1915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5],民國政府派專車護送靈柩回宜都,歸葬宜塋龍窩。[6]

成就

楊守敬二十五歲前往北京市,即好金石學[7]搜求漢、魏六朝金石文字,[8]結交好友潘存[9]同治六年(1867年)著成《激素飛清閣評碑記》。

在日本期間,收集散佚在日本的中國古籍,寫成《日本訪書緣起條例》。在大阪市,有人見楊購書,「莫不竊笑癖而且痴,而余不顧也。」回國後黃公度鼓勵他寫成《日本訪書緣起條例》。

其亦好研究《水經注》,[10]光緒三年(1877年)《水經註疏·江水》的初稿寫成。光緒三十年(1904年)與弟子熊會貞撰寫《水經註疏》稿成,[11]楊守敬每每點出:「此戴襲趙之確證。」[12]宣統元年(1909年)十月,羅振玉給楊守敬信中,稱讚其「輿地之學」與王念孫段玉裁之「小學」、李善蘭之「算學」為當時的「三絕學」。[13]

書法,宗歐陽詢,撰有《楷法溯源》、《評碑記》、《評帖記》、《學書邇言》等。藏書40萬卷[14]。著有《歷代輿地圖》、《水經註圖》、《水經註疏》、《隋書地理誌考證》、《寰宇貞石圖》、《日本訪書志》等。民國八十年(1991年)王永瑞編審《楊守敬集》。

Thumb
楊守敬 行書節錄酈道元水經注卷 1899年

家人

  • 長子:楊道存
  • 次子:楊祇仲
  • 三子:楊秋浦[5]

註釋

參考書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