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面鶯(學名:Abroscopus albogularis),又名棕脸鶲鶯、棕面鶲鶯,為樹鶯科擬鶲鶯屬下的一個種。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尼泊爾[2]。 不丹 快速預覽 棕面鶯, 保護狀況 ... 棕面鶯 保護狀況 無危(IUCN 3.1)[1]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樹鶯科 Cettiidae 屬: 擬鶲鶯屬 Abroscopus 種: 棕面鶯 A. albogularis 二名法 Abroscopus albogularisHodgson, 1854 關閉 分佈 這種鳥類分佈於孟加拉、不丹、中國、印度、老撾、緬甸、尼泊爾、台灣、泰國及越南。它們的天然棲地是亞熱帶或熱帶潮濕低地森林。 社會行為 經常會跨物種群體活動,特別是與柳鶯一起活動。[3] 亞種 棕臉鶲鶯指名亞種(學名:Seicercus albogularis albogularis)。在中國大陸,分佈於雲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尼泊爾[4]。 棕臉鶲鶯華南亞種(學名:Seicercus albogularis fulvifacies)。在中國大陸,分佈於甘肅、四川、貴州、湖北、湖南、廣西、安徽、福建、廣東、海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5]。 參考文獻 棕面鶲鶯 Abroscopus albogularis Hodgson, 1854. 臺灣物種名錄. 臺灣: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13-01-24] (中文(臺灣)). [1]Abroscopus albogular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26 November 2013]. [2]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棕脸鶲莺.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3]Kimball, Rebecca T.; Braun, Edward L.; Liu, Yang; Zhou, Liping; Goodale, Eben; Zhou, Wenyi; Robinson, Scott K. Can convergence in mixed-species flocks lead to evolutionary divergence? Evidence for and methods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23-04-17, 378 (1878). ISSN 0962-8436. PMC 10107229 . doi:10.1098/rstb.2022.0112. [4]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棕脸鶲莺指名亚种.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5]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棕脸鶲莺华南亚种.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擴展閱讀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資訊:棕臉鶲鶯 這是一篇與雀形目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閱論編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