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昱(478年—531年7月28日),字元晷[1][2],自稱是恆農郡華陰縣(今陝西省華陰市)人,北魏官員。
楊昱虛齡十六歲時,以廣平王元懷左常侍為起家官[2],元懷喜歡軍事,多次外出遊獵,楊昱經常勸諫。正始年間,因為京兆王元愉和廣平王元懷二王的臣僚有多人驕橫放肆,公然鑽營請託,魏宣武帝元恪詔令御史中尉崔亮徹底追究懲治,在都市被斬首的有三十多人,沒被判死刑的都被除去名籍為平民。只有楊昱和博陵崔楷因為忠誠勸諫而得以免罪[3]。楊昱後出任太學博士、員外散騎侍郎[4][5]。
當初,尚書令王肅出任揚州刺史,出京暫停在洛陽東亭,朝中顯貴都聚集在此,魏宣武帝詔令諸王前去送別,楊昱和伯父楊播同時在踐行宴席中。酒酣之後,廣陽王元嘉、北海王元詳等人與楊播辯論道理,楊播不向他們屈服,元詳回頭對楊昱說:「您伯父性格剛直,不服道理,大不如您的父親。」楊昱上前回答說:「楊昱的父親遇到道德高尚的人就跟從高尚,遇到道德低下的人就跟從低下,伯父遇剛硬就不吐出,遇柔弱也不吞進。」在座的人都嘆服楊昱會說話。王肅說:「不是這個公子,怎能彰顯二公的美德。」[6][7]
延昌三年(514年),楊昱以原本的官職兼任詹事丞,加宣威將軍、給事中[2]。當時,太子元詡幼小,至於出入,左右只有乳母而已,不讓東宮僚屬得知。楊昱進諫說:「陛下不以臣等平凡淺陋,充任東宮臣屬,太子有行動,應當令臣等護從。但直至現在,太子出入隨意,進無太傅、少傅輔導的美言,退缺群僚陪從的儀式,沒有所說顯示規則禮儀於百姓,明確君臣關係的意義。陛下若召見太子,一定要降手敕,讓臣下都知道,作為後代的法則。」魏宣武帝詔令說:「從今以後,如果沒有朕的手敕,不許孩子隨意出宮。東宮臣屬在值班的,都要隨行到萬歲門。」[8][9]
很久之後,太尉清河文獻王元懌徵辟楊昱出任太尉掾[2],楊昱又兼任中書舍人[9]。神龜二年(519年)九月,靈太后從容對楊昱說:「現在皇帝年幼,我每天處理紛繁的政務,但是自己道德教化淺薄不能感化姻親,他們在外面的作為不能讓人滿意,你有所見聞,千萬不要隱瞞。」楊昱於是上奏揚州刺史李崇裝載五車貨物,恆州刺史楊鈞打造銀制食器十套,一併送給了元乂。靈太后召見元乂和胡玄輝,哭泣着責備他們。元乂非常痛恨楊昱。楊昱六叔楊舒的妻子是武昌王元和的妹妹,元和是元乂的堂叔。楊舒早逝,有一男六女,到喪期結束元氏不斷的要求分居。楊昱的父親楊椿就會集親戚哭着對元氏說:「我弟弟不幸早逝,現在男孩未娶,女孩未嫁,為何要匆匆請求分家?」楊椿不同意分家,元氏心懷怨恨。當時正遇到瀛州百姓劉宣明謀反,事情被人察覺後逃亡。元乂讓元和兄妹誣告楊昱藏匿劉宣明,並且說:「楊昱的父親定州刺史楊椿,叔叔華州刺史楊津,都送去了三百套兵器,圖謀不軌。」元乂又使這個罪名成立,派五百御前衛兵在夜間包圍楊昱住宅,將楊昱收捕,結果一無所獲。靈太后向楊昱詢問情況,楊昱詳細報告了被元氏怨恨的事,言語沉痛悲切。靈太后為楊昱鬆綁,判處元和以及元氏死刑。事後元乂營救他們,最終元和只是被免官,元氏也沒有定罪[10]。等到元乂廢除靈太后的權力,就將楊昱外調為楊烈將軍、濟陰內史[2]。正光元年(520年)八月,中山王元熙在鄴城起兵反對元乂,元乂派黃門盧同前往鄴城刑訊元熙,並追究他的同黨。盧同逢迎元乂旨意,到濟陰郡鎖拿楊昱到鄴城,審訊了一百天,然後才將他放回濟陰郡任職[11][12][13]。
正光五年(524年),叛軍圍困豳州,十一月,魏孝明帝詔令楊昱兼任侍中,持節催促西北道大都督、北海王元顥,就隨元顥軍中監督。豳州解圍後,雍州蜀族賊寇張映龍、姜神達知道雍州內部空虛,謀劃襲擊長安,雍州刺史元修義恐懼而請求援助,一日一夜,發文書九封,都督李叔仁遲疑不敢發兵。楊昱說:「長安,是關中地區的根本。現在大軍駐紮在涇州和豳州,與叛軍相持,如果長安失守,大軍自然瓦解,這支部隊雖然前去,有什麼益處呢!」楊昱就和李叔仁等人一起救援長安,在軍陣中殺死姜神達和叛軍四百多人,其餘的叛軍都奔走潰散[14]。魏孝明帝因為楊昱接受旨意催促出兵,但元顥的軍隊行動遲緩,就免去楊昱官職,楊昱僅兼任侍中催促軍隊行動,很快出任征虜將軍、涇州刺史。孝昌元年(525年),楊昱出任征虜將軍、中書侍郎,升任給事黃門侍郎。當時北魏軍鎮饑民二十多萬,魏孝明帝元詡詔令楊昱出任使者,將災民分散在冀州、定州、瀛州三個州就地取食[15]。不久,楊昱的父親楊椿出任雍州刺史,朝廷徵召楊昱回京出任吏部郎中、武衛將軍,改任北中郎將,加安東將軍、銀青光祿大夫[2]。楊椿因病辭官回到故鄉,蕭寶夤再度節度關西軍事。楊昱將要返回洛陽時,楊椿對他說:「如今能出任雍州刺史的人選沒有超過蕭寶寅的,但他的高級官佐,朝廷應當派遣心腹大臣來擔任,怎能由他自己來授任呢?這是朝廷百慮而一失之處呀。況且蕭寶寅不必借擔任刺史為榮,我看他得到了雍州刺史的官職,特別喜悅,至於賞罰言行,不依據常規,恐怕他心有異謀。你現在去京師,應把我的這個意思啟奏太后和皇帝,並且告訴宰相,讓朝廷再派長史、司馬、防城都督,想要安定關中,正須這三個人。如果不派遣,蕭寶寅必將成為朝廷的深患。」楊昱回京後,把楊椿的建議面陳魏孝明帝和靈太后,兩人都不相信採納。等到蕭寶夤害死御史中尉酈道元,還上表自我申訴,聲稱是被楊椿、楊昱父子誹謗[16][17][18]。之後朝廷任命楊昱兼任七兵尚書、持節、署理撫軍將軍、都督,防守雍州,楊昱途中遭遇叛軍失利後撤回,改任度支尚書、轉任使持節、散騎常侍、撫軍將軍、徐州刺史[2],不久出任鎮東將軍、署理車騎將軍、東南道都督,又加散騎常侍[19][20]。
建義元年八月(528年),泰山郡太守羊侃佔據泰山郡向南叛變,梁武帝蕭衍派將軍王辯率領部眾入侵徐州,番郡人續靈珍接受南梁任命的平北將軍、番州刺史,率領一萬士兵,進攻番城。楊昱派遣別將劉馘擊敗續靈珍,在軍陣中將續靈珍斬首,王辯撤走[21]。羊侃的哥哥羊深當時是徐州行台,軍府官員都想將羊深關押。楊昱說:「昔日叔向不因弟弟羊舌鮒犯罪而被罷黜,為何因為羊侃而懲罰羊深呢。應該聽候朝廷旨意。」楊昱不同意眾人的意見[22][20]。
楊昱回朝後不久,恰逢元顥逼近大梁。朝廷任命楊昱出任征東將軍、右光祿大夫、河南尹[2],永安二年五月丁巳(529年5月29日),楊昱改任散騎常侍、使持節、署理車騎將軍,兼任尚書右僕射、東南道大都督[2],率領御林軍、北魏宗室子弟、有爵位的服役人員七萬,鎮守滎陽郡[23][24]。元顥俘虜濟陰王元暉業,就趁虛而入,大軍屯集在滎陽城下,陳慶之攻城未能攻克,元顥派遣左衛將軍劉業、王道安等人招降楊昱,楊昱拒絕[25][26]。元顥於是攻城,五月癸酉(529年6月14日),滎陽城被攻克,都督元顯恭、滎陽郡太守西河王元悰一起越城逃走,都被擒獲[27]。楊昱與弟弟、兒子五人仍留在門樓上,片刻間元顥到來,捉拿楊昱走下城樓,當面叱責楊昱說:「楊昱,你今日甘心受死嗎?你自己辜負我,不是我辜負你。」楊昱回答說:「料想生還沒希望了,先前不下城樓的原因,只是顧慮擾亂軍陣而已。但遺憾八十歲的老父無人供養,抱病等死,請留下我小弟弟一條命,我就死而不朽了。」元顥就把楊昱元顥關押起來。第二天早晨,元顥部將陳慶之、胡光等三百多人跪伏在元顥帳前,請求說:「陛下渡過長江以來直進三千里,沒有丟失一箭的損耗,昨天一日被殺傷五百多人,請求殺楊昱以讓將士快意。」元顥說:「我在江南,曾經聽說梁武帝說過,他當年東下建鄴時,袁昂堅守吳郡不降,梁武帝稱讚袁昂的忠誠守節。為何要殺楊昱?除他之外,都聽從你們請求。」陳慶之等人於是斬殺楊昱部下統帥三十七人,都令蜀兵剖腹挖心吃下。元顥攻入洛陽後,將楊昱除去名籍為平民[28][29][30]。
魏孝莊帝元子攸奪回洛陽回宮,恢復楊昱之前的官職。永安二年八月,楊椿告老請辭,楊昱請求解除官職侍奉父親,魏孝莊帝詔令不准。爾朱榮死後,楊昱於永安三年十月丙辰(530年11月19日)出任行台,率領都督李侃希等部署招募勇士八千向東路出兵,防禦討伐爾朱氏[31][32]。徐州刺史爾朱仲遠反叛,率領軍隊前往京城,楊昱出任東道行台,率領部眾與大都督鄭先護、都督李侃希等人抵禦爾朱仲遠[33][34]。到爾朱兆攻入洛陽,楊昱回到京師,後返回華陰故鄉。當時楊昱的堂弟楊侃也逃回華陰,爾朱天光派遣楊侃兒媳婦的父親韋義遠招撫慰問楊侃,立盟誓許諾寬恕他的罪行。楊昱害怕引來家族的禍端,強令楊侃出面應許,假如爾朱天光食言,不過是楊侃一人身死,期望保全宗族百口的生命[35][36]。普泰元年六月,爾朱世隆想要謀害楊家,誣陷楊家謀反,請求收監治罪,魏節閔帝元恭不同意,爾朱世隆又堅持不已,魏節閔帝不得已,詔令有關部門審查。六月廿九日(531年7月28日),爾朱天光派兵包圍華陰楊椿家,楊昱在華陰縣習仙里住宅中被殺害,虛歲五十四[37][2]。太昌元年,朝廷贈予楊昱使持節、都督瀛定二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定州刺史、司空公,太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532年12月31日),楊昱歸葬於華陰縣丞相楊椿墓旁[38][39][2]。
楊家自楊昱以下的晚輩,大多有學問志向,當時的人無不欽佩羨慕[40][41]。
《北史校勘記·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一一》:昱字元略 魏書卷五八楊昱傳「略」作「晷」。按「昱」、「晷」文義相應,疑作「晷」是。
《資治通鑑·卷一四六》:魏京兆王愉、廣平王懷國臣多驕縱,公行屬請,魏主詔中尉崔亮究治之,坐死者三十餘人,其不死者悉除名為民。惟廣平右常侍楊昱、文學崔楷以忠諫獲免。昱,椿之子也。
《魏書·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六》:子昱,字元晷。起家廣平王懷左常侍,懷好武事,數出遊獵,昱每規諫。正始中,以京兆、廣平二王國臣,多有縱恣,公行屬請,於是詔御史中尉崔亮窮治之,伏法於都市者三十餘人,其不死者悉除名為民。唯昱與博陵崔楷以忠諫得免。後除太學博士、員外散騎侍郎。
《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昱字元略,起家廣平王懷左常侍。懷好武事,數遊獵,昱每規諫。正始中,以京兆、廣平二王國臣多縱恣,詔御史中尉崔亮窮案之,伏法都市者三十餘人,不死者悉除名,唯昱與博陵崔楷以忠諫免。後除太學博士、員外散騎侍郎。
《魏書·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六》:初,尚書令王肅除揚州刺史,出頓於洛陽東亭,朝貴畢集,詔令諸王送別,昱伯父播同在餞席。酒酣之後,廣陽王嘉、北海王詳等與播論議競理,播不為之屈。北海顧謂昱曰:「尊伯性剛,不伏理,大不如尊使君也。」昱前對曰:「昱父道隆則從其隆,道洿則從其洿,伯父剛則不吐,柔亦不茹。」一坐嘆其能言。肅曰:「非此郎,何得申二公之美也。」
《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初,尚書令王肅除揚州刺史,出頓洛陽東亭。酣後,廣陽王嘉、北海王詳等與播論議競理,播不為屈。北海王顧昱曰:「尊伯性剛不伏理,大不如尊使君也。」昱對曰:「昱父道隆則從其隆,道洿則從其洿,伯父剛則不吐,柔亦不茹。」坐嘆其能言。肅曰:「非此郎,何得申二父之美。」
《魏書·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六》:延昌三年,以本官帶詹事丞。於時,肅宗在懷抱之中,至於出入,左右乳母而已,不令宮僚聞知。昱諫曰:「陛下不以臣等凡淺,備位宮臣,太子動止,宜令翼從。然自此以來,輕爾出入,進無二傅輔導之美,退闕群僚陪侍之式,非所謂示民軌儀,著君臣之義。陛下若召太子,必降手敕,令臣下咸知,為後世法。」於是詔曰:「自今已後,若非朕手敕,勿令兒輒出。宮臣在直者,從至萬歲門。」
《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延昌三年,以本官帶詹事丞。時明帝在懷抱中,至於出入,左右、乳母而已,不令宮僚聞知。昱諫曰:「陛下不以臣等凡淺,備位宮臣,太子動止,宜令翼從。自比以來,輕爾出入,進無二傅導引之美,退闕群僚陪侍之式。非所謂示人軌儀,著君臣之義。陛下若召太子,必降手敕,令臣下咸知,為後世法。」於是詔自今若非手敕,勿令兒輒出,宮臣在直者,從至萬歲門。轉太尉掾,兼中書舍人。
《資治通鑑·卷一百四十九》:太后從容謂兼中書舍人楊昱曰:「親姻在外,不稱人心,卿有聞,慎勿諱隱!」昱奏揚州刺史李崇五車載貨,恆州刺史楊鈞造銀食器,餉領軍元義。太后召義夫妻,泣而責之。叉由是怨昱。昱叔父舒妻,武昌王和之妹也。和即叉之從祖。舒卒,元氏頻請別居,昱父椿泣責,不聽,元氏恨之。會瀛州民劉宣明謀反,事覺,逃亡。叉使和及元氏誣告昱藏匿宣明,且云:「昱父定州刺史椿,叔父華州刺史津,並送甲仗三百具,謀為不逞。」叉復構成之。遣御仗五百人夜圍昱宅,收之,一無所獲。太后問其狀,昱具對為元氏所怨。太后解昱縛,處和及元氏死刑,既而叉營救之,和直免官,元氏竟不坐。
《魏書·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六》:久之,轉太尉掾,兼中書舍人。靈太后嘗從容謂昱曰:「今帝年幼,朕親萬機,然自薄德化不能感親姻,在外不稱人心,卿有所聞,慎勿諱隱。」昱於是奏揚州刺史李崇五車載貨,恆州刺史楊鈞造銀食器十具,並餉領軍元叉。靈太后召叉夫妻泣而責之。叉深恨之。昱第六叔舒妻,武昌王和之妹,和即叉之從祖父。舒早喪,有一男六女,及終喪而元氏頻請別居。昱父椿乃集親姻泣而謂曰:「我弟不幸早終,今男未婚,女未嫁,何匆匆便求離居?」不聽。遂懷憾焉。神龜二年,瀛州民劉宣明謀反,事覺逃竄。叉乃使和及元氏誣告昱藏隱宣明,云:「父定州刺史椿、叔華州刺史津,並送甲仗三百具,謀圖不逞。」叉又構成其事。乃遣左右御仗五百人,夜圍昱宅而收之,並無所獲。靈太后問其狀,昱具對元氏遘釁之端,言至哀切。太后乃解昱縛,和及元氏並處死刑,而叉相左右,和直免官,元氏卒亦不坐。及元叉之廢,太后乃出昱為濟陰內史。中山王熙起兵於鄴,叉遣黃門盧同詣鄴刑熙,並窮黨與。同希叉旨,就郡鎖昱赴鄴,訊百日,後乃還任。
《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靈太后嘗謂昱曰:「親姻在外,不稱人心,卿有所聞,慎勿諱隱。」昱奏揚州刺史李崇五車載貨,恆州刺史楊鈞造銀食器十具,並餉領軍元叉。靈太后令召叉夫妻,泣而責之。叉深恨昱。昱第六叔舒妻,武昌王和之妹,和即叉之從祖父。舒早喪,有一男六女,及終喪,元氏請別居。昱父椿集親姻泣謂曰:「我弟不幸早終,今男未婚,女未嫁,何便求別居?」不聽。遂懷憾。神龜二年,瀛州人劉宣明謀反,事覺逃竄。叉使和及元氏誣告昱藏宣明,雲昱父椿、叔津並送甲仗三百具,謀圖不逞。叉又構成其事。乃遣夜圍昱宅收之,並無所獲。太后問狀,昱具對元氏構釁之端,言至哀切。太后乃解昱縛,和及元氏並處死刑。而叉相左右,和直免官,元氏卒亦不坐。及叉之廢太后也,乃出昱為濟陰內史。中山王熙起兵於鄴,叉遣黃門盧同詣鄴刑熙,並窮黨與。同希叉旨,就郡鎖昱赴鄴,囚訊百日乃還任。
《資治通鑑·卷一百四十九》:盧同希義意,窮治熙黨與,鎖濟陰內史楊昱赴鄴,考訊百日,乃得還任。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魏以黃門侍郎楊昱兼侍中,持節監北海王顥軍,以救豳州,豳州圍解。蜀賊張映龍、姜神達攻雍州,雍州刺史元修義請援,一日一夜,書移九通。都督李叔仁遲疑不赴,昱曰:「長安,關中基本,若長安不守,大軍自然瓦散,留此何益?」遂與叔仁進擊之,斬神達,餘黨散走。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魏朝不從,詔黃門侍郎楊昱分處之冀、定、瀛三州就食。
《魏書·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六》:椿還鄉里,遇子昱將還京師,因謂曰:「當今雍州刺史亦不賢於蕭寶夤,但其上佐,朝廷應遣心膂重人,何得任其牒用?此乃聖朝百慮之一失。且寶夤不藉刺史為榮,吾觀其得州,喜悅不少。至於賞罰云為,不依常憲,恐有異心,關中可惜。汝今赴京,稱吾此意,以啟二聖,並白宰輔,更遣長史、司馬、防城都督。欲安關中,正須三人耳。如其不遣,必成深憂。」昱還,面啟肅宗及靈太后,並不信納。及寶夤邀害御史中尉酈道元,猶上表自理,稱為椿父子所謗。
《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椿還鄉里,遇子昱將還京師,使陳寶夤賞罰云為,不依常憲,恐有異心。昱還,面啟明帝及靈太后,並不納。及寶夤邀害御只中尉酈道元,猶上表自理,稱為椿父子所謗。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一》:魏蕭寶寅之敗也,有司處以死刑,詔免為庶人。雍州刺史楊椿有疾求解,復以寶寅為都督雍、涇等四州諸軍事、征西將軍、雍州刺史、開府儀同三司、西討大都督,自關以西皆受節度。椿還鄉里,其子昱將適洛陽,椿謂之曰:「當今雍州刺史亦無逾寶寅者,但其上佐,朝廷應遣心膂重人,何得任其牒用?此乃聖朝百慮之一失也。且寶寅不藉刺史為榮,吾觀其得州,喜悅特甚,至於賞罰云為,不依常憲,恐有異心。汝今赴京師,當以吾此意啟二聖,並白宰輔,更遣長史、司馬、防城都督,欲安關中,正須三人耳。如其不遣,必成深憂。」昱面啟魏主及太后,皆不聽。
《魏書·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六》:孝昌初,除征虜將軍、中書侍郎,遷給事黃門侍郎。時北鎮饑民二十餘萬,詔昱為使,分散於冀、定、瀛三州就食。後賊圍豳州,詔昱兼侍中,持節催西北道大都督、北海王顥,仍隨軍監察。豳州圍解。雍州蜀賊張映龍、姜神達知州內空虛,謀欲攻掩,刺史元脩義懼而請援,一日一夜,書移九通。都督李叔仁遲疑不赴。昱曰:「長安,關中基本。今大軍頓在涇豳,與賊相對,若使長安不守,大軍自然瓦散,此軍雖往,有何益也!」遂與叔仁等俱進,於陳斬神達及諸賊四百許人,余悉奔散。詔以昱受旨催督,而顥軍稽緩,遂免昱官。乃兼侍中催軍。尋除征虜將軍、涇州刺史。未幾,昱父椿出為雍州刺史,征昱還,除吏部郎中、武衛將軍,轉北中郎將,加安東將軍。及蕭寶夤等敗於關中,以昱兼七兵尚書、持節、假撫軍將軍、都督,防守雍州。昱遇賊失利而返。除度支尚書,轉撫軍、徐州刺史,尋除鎮東將軍、假車騎將軍、東南道都督,又加散騎常侍。
《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孝昌初,除中書侍郎,遷給事黃門侍郎。後賊圍豳州,詔昱兼侍中,持節催西北道大都督、北海王顥,仍隨軍監察。豳州圍解。雍州蜀賊張映龍、姜神達知州內虛,謀欲攻掩。刺史元脩義懼而請援,一日一夜,書移九通。都督李叔仁遲疑不赴。昱曰:「若長安不守,大軍自然瓦散,此軍雖往,有何益也。」遂與叔仁等俱進,於陣斬神達,諸賊迸散。詔以昱受旨催督,而顥軍稽緩,遂免昱官。尋除涇州刺史。未幾,昱父椿為雍州,征昱除吏部郎中。及蕭寶夤等敗於關中,以昱兼七兵尚書、持節、假撫軍、都督,防守雍州。昱遇賊失利而返。後除鎮東將軍、假車騎將軍、東南道都督,又加散騎常侍。於後太山守羊侃據郡南叛,侃兄深時為徐州行台,府州咸欲禁深。昱曰「昔叔向不以鮒也見廢,奈何以侃罪深,宜聽朝旨。」不許群議。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二》:將軍王弁侵魏徐州,蕃郡民續靈珍擁眾萬人攻蕃郡以應梁;魏徐州刺史楊昱擊靈珍,斬之,弁引還。
《魏書·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六》:後太山太守羊侃據郡南叛,蕭衍遣將軍王辯率眾侵寇徐州,番郡人續靈珍受衍平北將軍、番郡刺史,擁眾一萬,攻逼番城。昱遣別將劉馘擊破之,臨陳斬靈珍首,王辯退走。侃兄深,時為徐州行台,府州咸欲禁深。昱曰:「昔叔向不以鮒也見廢,春秋貴之,奈何以侃罪深也。宜聽朝旨。」不許群議。
《魏書·卷十·帝紀第十》:丁巳,以撫軍將軍、前徐州刺史揚昱為使持節、鎮東將軍、東南道大都督,率眾鎮滎陽;尚書僕射爾朱世隆鎮虎牢;侍中爾朱世承鎮崿岅。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三》:五月,丁巳,魏以東南道大都督楊昱鎮滎陽,尚書僕射爾朱世隆鎮虎牢,侍中爾朱世承鎮崿岅。
《梁書·卷三十二·列傳第二十六》:魏左僕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率御仗羽林宗子庶子眾凡七萬,據滎陽拒顥。兵既精強,城又險固,慶之攻未能拔。魏將元天穆大軍復將至,先遣其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領胡騎五千,騎將魯安領夏州步騎九千,援楊昱;又遣右僕射爾朱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騎一萬,據虎牢。
《南史·卷六十一·列傳第五十一》:魏左僕射楊昱等率御仗羽林宗子庶子眾七萬據滎陽拒顥,兵強城固,魏將元天穆大軍復將至,先遣其驃騎將軍爾朱兆、騎將魯安等援楊昱,又遣右僕射爾朱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據虎牢。
《魏書·卷十·帝紀第十》:癸酉,元顥陷滎陽,執楊昱。
《魏書·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六》:還朝未幾,屬元顥侵逼大梁,除昱征東將軍、右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使持節、假車騎將軍,為南道大都督,鎮滎陽。顥既擒濟陰王暉業,乘虛徑進,大兵集於城下,遣其左衛劉業、王道安等招昱,令降,昱不從,顥遂攻之。城陷,都督元恭,太守、西河王悰並逾城而走,俱被擒縶。昱與弟息五人,在門樓上,須臾顥至,執昱下城,面責昱曰:「楊昱,卿今死甘心否?卿自負我,非我負卿也。」昱答曰:「分不望生,向所以不下樓者,正慮亂兵耳。但恨八十老父,無人供養,負病黃泉,求乞小弟一命,便死不朽也。」顥乃拘之。明旦,顥將陳慶之、胡光等三百餘人伏顥帳前,請曰:「陛下渡江三千里,無遺鏃之費,昨日一朝殺傷五百餘人,求乞楊昱以快意。」顥曰:「我在江東,嘗聞梁主言,初下都日,袁昂為吳郡不降,稱其忠節。奈何殺楊昱?自此之外,任卿等所請。」於是斬昱下統帥三十七人,皆令蜀兵刳腹取心食之。顥既入洛,除昱名為民。
《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還朝未幾,元顥侵逼大梁,除昱南道大都督,鎮滎陽。顥禽濟陰王暉業,乘虛徑進,城陷。昱與弟息五人在門樓上,顥至,執昱下,責曰:「卿今死甘心不?」答曰:「分不望生,向所以不下樓,正慮亂兵耳。但恨八十老父無人供養,乞小弟一命,便是死不朽也。」顥將陳慶之、胡光等伏顥帳前曰:「陛下度江三千里,無遺鏃費。昨日殺傷五百餘人,求乞楊昱以快意。」顥曰:「我在江東聞梁主言,初下都,袁昂為吳郡不降,稱其忠節。奈何殺昱。」於是斬昱下統帥三十七人,皆令蜀兵刳腹取心食之。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三》:楊昱擁眾七萬,據滎陽,慶之攻之,未拔,顥遣人說昱使降,昱不從。天穆與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將大軍前後繼至,梁士卒皆恐,慶之解鞍秣馬,諭將士曰:「吾至此以來,屠城略地,實為不少;君等殺人父兄、掠人子女,亦無算矣;天穆之眾,皆是仇讎。我輩眾才七千,虜眾三十餘萬,今日之事,唯有必死乃可得生耳。虜騎多,不可與之野戰,當及其未盡至,急攻取其城而據之。諸君勿或狐疑,自取屠膾。」乃鼓之,使登城,將士即相帥蟻附而入,癸酉,拔滎陽,執楊昱。諸將三百餘人伏顥賬前請曰:「陛下渡江三千里,無遺鏃之費,昨滎陽城下一朝殺傷五百餘人,願乞楊昱以快眾意!」顥曰:「我在江東聞梁主言,初舉兵下都,袁昂為吳郡不降,每稱其忠節。楊昱忠臣,奈何殺之!此外唯卿等所取。」於是斬昱所部統帥三十七人,皆刳其心而食之。
《魏書·卷十·帝紀第十》:丙辰,詔大都督、兼尚書僕射、行台源子恭率步騎一萬出自西道,行台楊昱領都督李侃希等部募勇士八千往從東路,防討之。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四》:丙辰,詔行台源子恭將步騎一萬出西道,楊昱將募士八千出東道以討之,子恭仍鎮太行丹谷,築壘以防之。
《魏書·卷十·帝紀第十》:徐州刺史爾朱仲遠反,率眾向京師。十有一月癸酉朔,詔車騎將軍、左衛將軍鄭先護為使持節、大將軍、大都督,與都督李侃希赴行台楊昱以討之。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四》:十一月,癸酉朔,敬宗以車騎將軍鄭先護為大都督,與行台楊昱共討爾朱仲遠。
《魏書·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六》:爾朱兆之入洛也,侃時休沐,遂得潛竄,歸於華陰。普泰初,天光在關西,遣侃子婦父韋義遠招慰之,立盟許恕其罪。侃從兄昱恐為家禍,令侃出應,假其食言,不過一人身歿,冀全百口。
《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爾朱兆入洛,侃時休沐,遂竄歸華陰。普泰初,天光在關西,遣侃子婦父韋義遠招慰之,立盟許恕其罪。侃從兄昱恐為家禍,令侃出應,假其食言,不過一人身沒,冀全百口。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五》:時椿致仕,與其子昱在華陰,椿弟冀州刺史順、司空津、順子東雍州刺史辨、正平太守仲宣皆在洛。秋,七月,爾朱世隆誣奏楊氏謀反,請收治之,魏主不許。世隆苦請,帝不得已,命有司檢案以聞。壬申夜,世隆遣兵圍津第,天光亦遣兵掩椿家於華陰。東西之族無少長皆殺之,籍沒其家。
《魏書·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六》:孝莊還宮,還復前官。及父椿辭老,請解官從養,詔不許。爾朱榮之死也,昱為東道行台,率眾拒爾朱仲遠。會爾朱兆入洛,昱還京師。後歸鄉里,亦為天光所害。太昌初,贈都督瀛定二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司空公、定州刺史。
《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孝莊還,復前官。爾朱榮之死,昱為東道行台拒爾朱仲遠。會爾朱兆入洛,昱還京師。後歸鄉里,亦為天光所害。太昌初,贈司空公、定州刺史。
《魏書·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六》:自昱已下,率多學尚,時人莫不欽羨焉。
《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自昱已下,率多學尚,時人莫不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