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鬚也稱為錫鬚,是出現在電子元件中的現象,是指金屬中長出類似毛髮或是鬚狀的金屬。錫鬚在二十世紀初真空管時期就有相關紀錄,當時在製造時用純錫或是幾近純錫的合金作為銲料,而在有銲料的焊點上長出毛髮或是鬚狀的金屬物質,造成焊點之間的短路。晶鬚會在有壓縮應力的情形下出現。也有有關鋅、鎘甚至鉛晶鬚的記載[1]。針對晶鬚問題的改善有許多相關技術,包括退火程序(加熱及冷卻)的調整,加入像銅或鎳之類的元素,或是用敷形塗料包覆以避免短路[2]。以往會加入鉛可以使晶鬚的成長放慢。
由於危害性物質限制指令(RoHS)等歐盟指令關注鉛帶來的健康問題以及「高科技垃圾」問題(WEE),歐洲聯盟在21世紀初期已在大部份的消費電子產品中禁止使用鉛,而無鉛銲料較容易出現晶鬚,此一問題又再度受到重視。
產生機制
晶鬚是金屬晶體冶金學上的現象,從金屬表面自發性長出微小的絲狀金屬結構。此一效應主要會出現在金屬元素,不過也會出現在合金上。
晶鬚背後的機制目前仍未充份瞭解,不過會因為機械的壓縮應力而引發,包括以下幾項:
晶鬚和金屬的樹枝狀結晶不同:樹枝狀結晶外形類似蕨類,會沿着金屬表面生長,而晶鬚是髮狀的,會垂直於金屬表面成長。樹枝狀結晶的成長需要濕氣,讓金屬變成溶液中的金屬離子,在有電磁場時因為電遷移而重新分佈。目前還不確定晶鬚的準確機制,但已知晶鬚形成不需要金屬離子的溶劑化,也不需要有電磁場。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