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石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石城

明石城(日語:明石城あかしじょう Akashi-jō *)是一座位於日本兵庫縣明石市江戶時代,明石城是明石藩的政廳所在地與藩主的住所。日本100名城之一,也被列為國之史跡(城跡)和國家重要文化財(巽櫓・坤櫓)。

快速預覽 明石城, 位置 ...
明石城
明石城あかしじょう Akashi-jō
鶴之城、喜春城、錦江城
Thumb
明石城坤櫓(左)・巽櫓(右)Thumb
位置 日本兵庫縣
座標34°39′10.07″N 134°59′30.47″E
建立者小笠原忠真
建成時間元和4年(1618年)
主要城主府中小笠原氏日語小笠原氏戶田松平氏日語戸田氏#康長の家系(戸田松平家、宗家)大久保氏日語大久保氏藤井松平氏日語藤井松平家本多平八郎家日語本多氏#平八郎家_(忠勝の家系)明石松平氏日語越前松平家#明石松平家
建築風格城郭構造:連郭梯郭混合式平山城
廢城時間明治2年(1869年)
修復者松平直常日語松平直常
現狀現存遺跡:石垣、移築門
指定文化財:國之史跡(城跡)
國家重要文化財(巽櫓・坤櫓)
關閉

明石城當初因本丸中有鶴而被稱作鶴之城,後來儒者片山兼山從中國諺語「天子南面貴春」取出「貴」、「春」兩字,並將「喜」取代「貴」,稱明石城為喜春城。另外,也有一種說法是該名稱來自「春の明石城が素晴らしい」這句話。此外,從殘留的文獻發現,明石城還有錦江城的別名。馬徂常有一古詩是「岷峨山の下、錦、江を成す」,其中將明石城喻為岷峨山,明石港稱為「錦江」。因此,明石城因能眺望錦江而得名錦江城。[1]

歷史

元和3年(1617年),德川家康的外孫小笠原忠政大阪之役的軍功被贈予10萬,由信濃松本城移至播磨船上城日語船上城,且建立明石藩。翌年,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為了牽制西國的大名下令建城,最後選址在畿內、中國、四國這些區域的要衝—播磨明石。[2]

之後,忠政的義父本多忠政擔任指導,對城的設計和建築物的配置都有所干涉。元和5年(1619年)正月,忠政開始建造明石城。同年8月,本丸和二之丸的石垣、三之丸的石垣、土壘和周遭的堀完成。同年9月,開始建築櫓、御殿、城門和牆的作業,用材是從廢城的伏見城和領內的三木城日語三木城得來的。翌年,完成各建物的工程,忠政入城。[3]

寬永8年(1631年),三之丸的廚房發生火災,本丸遭致燒毀,之後為三之丸西側之內堀圍繞的居屋敷曲輪成為藩主的居館[1][4]。隔年,小笠原忠政轉封至豐前小倉藩後,分別由戶田松平氏日語戸田氏#康長の家系(戸田松平家、宗家)大久保氏日語大久保氏藤井松平氏日語藤井松平家本多平八郎家日語本多氏#平八郎家_(忠勝の家系)擔任城主。天和2年(1682年),明石松平氏日語越前松平家#明石松平家入封,直到明治維新結束。

明治2年(1869年),遭廢城。外堀也在明治年間被填平。

昭和32年(1957年),坤櫓和巽櫓被列為國家重要文化財[5][6]

平成16年(2004年)年,城跡被選為被列為國之史跡[7]。同18年(2006年),被選為日本100名城(58號)[8]

構造

明石城建於能眺望瀨戶內海的人丸山上。西鄰明石川,北靠伊川,南連形成段丘崖的台地。

明石城的本丸以東分別是二之丸、三之丸(後為東之丸)[註 1],本丸和二之丸之間設有虎口(番之門)跟土橋。本丸西側為西之丸(後為稻荷曲輪),更西側是捨曲輪[註 2](後為山里曲輪)。城的北側利用天然形成的谷作為堀,並與鴻之池(後為剛之池)相繫。在本丸、二之丸、東之丸的南側和東之丸的東側分別是南帶曲輪和東帶曲輪。在南帶曲輪的南側是三之丸。[9]

城郭外側的東面、西面、南面是武家屋敷,其中以水堀(中堀)相隔。位在外曲輪的武家屋敷被外堀所圍繞。在外堀外圍的東側和西南側是足輕等下級家臣的屋敷,南側面向西國街道,街道兩旁皆為町屋。寺院集中在靠近河川的西南側,並形成寺町。[9]

本丸

Thumb
本丸跡

東西114.5公尺、南北116.4公尺、面積約1公頃的梯狀曲輪。當時建於本丸的城主御殿佈滿金箔,上的畫是以松和小鳥為主題,畫的作者是長谷川等伯的弟子長谷川等仁[1]。本丸四隅皆設有(乾、艮、巽、坤),現今僅存東南隅的巽櫓和西南隅的坤櫓。

艮櫓

長7.27公尺、寬9.09公尺、高11.4公尺的三重櫓,現存的遺構為礎石群、雨落溝、石垣等。礎石的配置為東西3[間]],南北4間。鋪着玉砂利的雨落溝只設置在西側和南側。依照調查推測,南側為進入該櫓的入口。[10]

與現存兩櫓不同的是,該櫓是在高1.7公尺的盛土上興建,現存兩櫓則是與本丸同高的狀況下建築。

巽櫓

Thumb
巽櫓

長9.09公尺、寬7.27公尺、高12.19公尺,採入母屋造形式的三層櫓。該櫓是從因一國一城令而廢城的船上城移建過來[2]。與坤櫓相同,因大火而燒毀後再建。昭和57年(1982年),執行大改修,使用當時的最新技術新建。以下是各面的設計:

  • 南面

第一層附有弓狀的唐破風,第二層是附有三角形窗戶的千鳥破風,第三層是直線狀的屋頂。

  • 東面

對於第三層的山牆,第一層附千鳥破風,第二層是直線狀的屋頂。

  • 西面

與東面大致相同,不同的是該面的第二層和第三層並無窗戶。

  • 北面

與西面一樣,第二層和第三層並無窗戶。第一層設有入口。

坤櫓

Thumb
坤櫓

長10.9公尺、寬9.09公尺、高13.6公尺,採入母屋造形式的三層櫓。該櫓是明石城最大規模的櫓,且坐落在西南側,長面設計也朝向西側,推測是監視西邊的大名,也有展示威風的作用[1]。寬永期間因大火而燒毀,之後再建。此外,該櫓傳聞是從伏見城移建過來[2]。以下是各面的設計:

  • 南面

第一層是附三角形小窗的千鳥破風,第二層附有弓狀的唐破風,第三層是入母屋。

  • 東面

第一層設有入口,該層和第三層的屋頂皆是直線狀,第二層是弓狀的唐破風上帶有三角形的千鳥破風,呈現二重破風的造型。

  • 西面

第一層附有唐破風,第二層附有千鳥破風,第三層是直線狀的屋頂。

  • 北面

第一層附有千鳥破風。第一層和第三層設有窗戶。

天守台

Thumb
天守台

長25公尺、寬20公尺,約152坪的天守台與熊本城的天守同個規模,具有能建築五重天守的大小。在通往天守台的第一段台階上,發現有使用轉用石(寶篋印塔)。雖然不明曉沒建造天守的原因,但可推斷是避免天守成為敵軍大砲的目標。另外,似乎曾經有將中津城天守移築至此地的計劃[11]

人丸塚

位在巽櫓跟坤櫓之間,被認為是本丸庭園的築山。在明石城築城前的弘仁3年(812年),空海在該處建立楊柳寺。仁和年間,住持覺證開始祭祀柿本人麻呂。後因築城的關係,該神嗣跟寺廟都遷移至東方,只殘留人丸塚作為城的鎮守

二之丸、東之丸

Thumb
二之丸跡
Thumb
中堀
Thumb
櫻堀
Thumb
剛之池
Thumb
太鼓門跡

二之丸和東之丸以南北方向的石垣劃分,該石垣的南邊設有真之櫓,北邊設有禮之櫓。二之丸西南隅有一枡形門(大之門),該處設有通往南帶曲輪的石段。在東之丸的東南側曾設有角之櫓,現在殘留該櫓的礎石和櫓台的石垣。另外在北側和東側各設有一枡形門(真之門、天之門)。

南帶曲輪、東帶曲輪

南帶曲輪位在從東之丸至本丸的南側,設有與三之丸相比高約5公尺的石垣。該曲輪呈東西狹長狀,在最西側設有兩個石段。一個是朝向西面,往內堀方向的石段;另一個是朝向北面,走向稻荷曲輪的石段。

東帶曲輪的東北隅有弁之櫓跡,東端有出之門,西端有與東之丸連結的天之門。

稻荷曲輪

因北端設有稻荷祠而得名[12]}}。具有防禦西面的機能,因此在西北隅設置文之櫓,西南隅設置正之櫓。南面、西面、北面皆設有石垣,其中南面石垣的東端殘留城門的遺跡,西端殘留正之櫓的礎石和該櫓台的石垣;北面石垣在中間部分往東北方向延伸,與從本丸北側城門出來的坡道相交,該處設一朝向北方的搦手門(萬之門)。

中堀

中堀的範圍是從東北方向的藥研堀和千石堀(現為箱堀)開始,經過東堀、南外堀,最後到西堀。大正7年(1918年),在開園之際將太鼓門處填平,中堀因而被分割。之後大正13年(1924年)的公園擴張和昭和23年(1948年)的陸上競技場建造,西堀的北部被掩埋。[12]

櫻堀、剛之池

櫻堀是長245公尺、寬42公尺,位在本丸、二之丸的北側,利用自然地形形成的堀。在本丸石垣下方有以石垣堆積的通道。現今櫻堀因藥研堀的土砂堆積,高度從東至西呈現高至低的走勢。剛之池具有護城河的機能,且是城內最大的池,面積約有1萬坪。

三之丸

設置家老屋敷、米藏、戡定所、武具庫等,在西側設有被內堀包圍的居屋敷郭。居屋敷郭在寬永的火災後變為藩主的生活居所,其中可分為表御殿、奧御殿、廚房等。現存南面的大手門(太鼓門)、西南隅的西不明門和東南隅的東不明門。

大手門(太鼓門)

太鼓門正對西國街道。當時設有長20公尺、寬5.5公尺,稱作「太鼓門橋」的木製欄杆橋,與名為「定之門」的高麗門相連。通過定之門後,直角拐彎會看到名為「能之門」的櫓門,該門設有報時的大太鼓。此兩門的設置形成一個稱作「太鼓門」的枡形虎口。

另外在「太鼓門」南邊約300公尺,設有區分城內與町屋的外堀,該處設有監視城內出入的「追手門」。

西不明門、東不明門

位在明石城西南側,三之丸西側的西不明門,因在正常狀況時不會開門而得名。另外因只在城內有不淨之物時才會開門,又名「不淨門」。[12]該門與太鼓門一樣是內枡形,朝向堀的外側門是「中之門」,內側門是「元之門」。大小是太鼓門的兩倍大,為明石城的最大城門。

位在明石城東南側,三之丸東側的東不明門並未設置外門,為外枡形結構。

附近遺跡

太寺於白鳳期(7世紀後半~8世紀初)建成,平安時期廢寺。江戶時代時,由明石城主小笠原忠政再建天台宗太寺山高家寺本堂。該建物是明石市內現存最古老的佛寺,也被指定為兵庫縣指定有形文化財。
明石藩主松平家的菩提寺。市指定史跡。
本為居屋敷郭的正門,後來在明治6年(1873年)遷移作為月照寺山門。市指定有形文化財。
  • 織田家長屋門
傳聞是建於17世紀初,由船上城移築至明石城的中堀附近。是現存唯一的明石藩武家屋敷長屋門,也是市指定文化財。

相關條目

註解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