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護航驅逐艦(Destroyer escort,DE)是二戰美國海軍對航速20節級別、耐久力優化設計、為商船隊執行大洋護航任務的軍艦艦種。[1]
二戰日本海軍的海防艦擔負類似任務。[2] 二戰英國海軍稱這種軍艦為護衛艦。1975年,美國海軍把護航驅逐艦改為護衛艦(frigate,FF)。 二戰後護航驅逐艦與護衛艦的排水量越來越大。[3] 冷戰時期美國海軍把二戰時期的驅逐艦改為護衛驅逐艦(DDE)。[4]
全尺寸驅逐艦(艦隊驅逐艦)必須與主力艦(如艦隊航空母艦、巡洋艦)航速一樣快甚至更快。二戰時這要求航速達到35-37節。必須帶魚雷發射器與中口徑艦炮、反潛,以警戒艦隊的周邊安全,驅逐敵艦滲透偵察。
護航驅逐艦的機動能力只需匹配慢速的護航商船隊(二戰時為10-12節),能夠防空,能夠反潛搜尋、追逐、打擊,這大大降低了對護航艦的噸位、成本、艦員的需求。為反潛優化設計的護航驅逐艦,有更小的轉彎半徑與更專門的反潛裝備(如向前發射點刺蝟砲)。反潛時較低的航速並不會造成困擾,因為航速超過20節時聲納就無法有效作用了。
艦隊驅逐艦及更大噸位軍艦使用複雜的蒸汽輪機。護航驅逐艦設計採用12000馬力蒸汽輪機,但是實際中蒸汽輪機產量很低,只能滿足艦隊各型軍艦建造需要,對此設計人員決定用1500馬力潛艇用柴油機來替代,但是柴油機產量也不夠用。總計6級護航驅逐艦中有3級就採用4台1500馬力柴油機的方案,電傳驅動以避免船用變速齒輪箱,實際航速比設計航速低了4節;後來的巴克利級和拉特羅級採用通用電氣提供的渦輪-電力聯合驅動,省略了減速齒輪箱,總算達到預定的設計指標;最後建造的巴特勒級是唯一採用減速齒輪傳動的蒸汽輪機艦隊驅逐艦。
護航驅逐艦最後的配置定為3門76毫米50倍徑高平兩用艦炮,安裝於開放式炮塔之中,後來隨着127毫米艦炮產量增加,後期建造的護航驅逐艦大多數都採用2門127毫米高平兩用砲的佈置,艦首和艦尾各一門,還有一部分的護航驅逐艦戰時也改裝127炮。魚雷武器方面,除了短艦體的艾瓦茨級沒有配備魚雷。其他級別的護航驅逐艦都配備一座三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Mk 15型魚雷。不過,也有少數護航驅逐艦戰時改裝拆掉魚雷加裝高射炮。高炮配置方面,早期護航驅逐艦配備一門40毫米雙管博福斯高炮和5門20毫米單管機炮,後期防空火力則增加到4座雙管40毫米高炮,12座單管20毫米高炮,就高炮數量來看護航驅逐艦甚至比弗萊徹級艦隊驅逐艦還強(弗萊徹級只裝備5座40毫米雙管高炮和7座20毫米單管機炮)。反潛武器配置方面,深水炸彈滑軌每條配置24枚深水炸彈,深水炸彈發射炮每門配置5枚深水炸彈。但是實際中備彈量遠多於這種標準配置,通常一艘護航驅逐艦會帶180-200枚深水炸彈。此外護航驅逐艦還配備有刺蝟砲。在艦首部分安裝一座24聯裝箱式發射器,可以在幾秒內向250米範圍內水域密集投放24枚178毫米深水炸彈,對付下潛深度100米內的潛艇非常有效。護航驅逐艦在艦底安裝一部QC型主動聲納,還配備高頻無線電測向儀、SL型對海搜索雷達(探測距離16公里)、SU型對海搜索雷達(探測距離30公里)、SA型對空搜索雷達。另外還會配置一座MK51型或2座MK52型炮控雷達控制火炮射擊。大西洋之戰中後期,德軍潛艇面對的是以1艘護航航空母艦加6艘護航驅逐艦組成的反潛大隊。
二戰期間美國海軍下了超過1000艘的護航驅逐艦訂單,其中有561艘建成,不僅大量裝備美國海軍艦隊,還提供給英國,自由法國,巴西等海軍使用。這些護航驅逐艦擊沉了超過100艘軸心國的潛艇。戰後仍然在美國海軍及其他國家服役超過三十年之久。
護航驅逐艦也用於濱岸反潛與雷達哨艦。二戰中,7艘護航驅逐艦改裝為雷達哨艦(DER)。五十年代中期,12艘護航驅逐艦改裝為雷達哨艦服役至1965年,在兩大洋上部署擔任北美北部戰略彈道導彈遠程預警線的雷達哨艦。擔任這一任務的還有16艘由自由輪改裝的衛級雷達哨艦。
二戰中,95艘護航驅逐艦改為高速運輸艦(APD)。需要增加額外的艙室容納地面部隊的10名軍官、150名士兵。兩艘大型吊架式救生艇。
1941年3月租借法案生效。1941年6月23日,英國依法向美國提出為其設計、建造、提供100艘反潛型大洋護航艦,必須配置高平兩用砲,魚雷發射管和開放式的艦橋。7月,美國批准為英國皇家海軍建造20艘這種護航驅逐艦,一個月後,羅斯福總統又把該數字提高到50艘。1941年11月,美國船級社的愛德華·科克倫(E.L. Cochrane)上校完成了了被稱為「英國護航驅逐艦」即艦長級護衛艦的設計方案。由於蒸汽輪機供不應求,因此該級艦改用柴油機作動力。該級艦也有很高的乾舷,不易上浪,但不很靈活,因而加劇了橫搖。標準排水量1133噸,滿載排水量1290噸,艦長84.8米,艦寬10.3米,吃水2.88米,航速24節,主機功率4X3000馬力柴油機共12000馬力,續航力6000海里/12節;由於127毫米艦炮供應量不足,改為3門76毫米單管高射炮、5門20毫米機炮,沒配備魚雷。反潛武器沿用2條深水炸彈滑軌+4具深水炸彈發射炮的標準配置。艦員156人。但是英國方面要求增加深水炸彈備彈量,而且要加入他們發明的反潛利器:刺蝟砲;四聯1.1吋防空炮1座(DE-5—11,19—44,47—50,256—265,301—315,527—530)或雙聯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1座(DE-13—18,45),單管20毫米厄利孔機關炮9座。美國首批建造了50艘,其中前六艘移交給英國:BDE 1, 2, 3, 4, 12, 46。[5]1942年初德軍潛艇部隊在美國東岸實施一系列破交作戰,令美國商船隊損失慘重。美國海軍情急之下反而先從英國引進了」花「級獵潛艇的設計圖紙自行建造了100多艘,徵用的44艘護航驅逐艦用於東岸商船隊的護航。
1942年至1943年英國海軍累計接收了78艘,將其重新定級為艦長級護衛艦[6][7],而非原來的護航驅逐(destroyer-escort)。分為兩個子級:32艘Evarts,46艘Buckley。[5][6] 英國海軍修改了該型號,包括去除了魚雷發射器。[8]戰時擊沉34艘德國潛艇,以及很多敵船。15艘艦長級護衛艦被擊沉。戰後,至1947年底所有未被擊沉的艦長級護衛艦返還給美國。[9][10]
型號 | 首艦 | 入役 | 建造數量 | 設計指標 | 武器配備 | 電子設備 | 結局 |
---|---|---|---|---|---|---|---|
艾瓦茲級護航驅逐艦[11] | 「艾瓦茲」號(DE-5) | 1943年4月15日 | 計劃建造105艘,實際建成97艘。有32艘交付英國。其中有6艘被擊沉或重創報廢。在美國海軍服役的沒有一艘損失 | 全長88.2米,寬10.7米,吃水3米,標準排水量1140噸,滿載排水量1430噸,編制15名軍官和183名士兵。4台1500馬力柴油機,航速19.5節,續航力6000海里/12節。 | 3門76毫米高平兩用砲,7門20毫米單管機炮,後期增加為1門40毫米4聯裝高炮和9門20毫米單管機炮,深水炸彈攜帶160枚,刺蝟彈攜帶60枚。 | 一座SL對海雷達,一座SA對空雷達,一座MK51型炮控雷達以及一個QC型主動聲納,還配備有無線電測向儀。 | 戰後除了懷弗爾斯和德克爾號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改名「太康」號DE-6護航驅逐艦、「太平」號DE-47護航驅逐艦,其他都在1946年-1947年拆毀。 |
巴克利級護航驅逐艦[12] | USS 巴克利號(DE-51) | 1943年4月30日 | 總共建造154艘,其中46艘移交英國海軍稱為海軍上將級護衛艦。戰爭中巴克利級戰沉15艘。 | 全長93.27米,寬11.28米,吃水3.43米,標準排水量1455噸,滿載排水量1852噸,續航力5000海里/12節,編制15名軍官和198名士兵。渦輪發電-電力推進,航速達到23.5節。 | 單管3英寸炮3座,三聯21吋魚雷發射管1具。深水炸彈投擲槽2座,深水炸彈投擲器8座,刺蝟彈發射炮1座。雙聯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1座,四聯1.1英寸防空炮1座或單管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4座,單管20毫米厄利孔機關炮6—10座;戰爭後期用127毫米炮換下了76炮,高射炮也增加到3座雙管40炮和12門單管20炮 | 戰後大批巴克利級被贈給台灣、韓國、墨西哥等海軍,一直服役到80年代。轉交台灣的有:布萊斯曼號DE-69/APD-48改名「鍾山」號、布爾號DE-693/APD-78改名「廬山」號、甘特納號DE-60/APD-42改名「文山」號、喬治·W·英格拉姆號DE-62/APD-43改名「岡山」號、施密特號DE-676/APD-76改名「龍山」號 | |
坎農級護航驅逐艦[13] | 坎農號(DE-99) | 1943年9月26日 | 72艘,其中6艘和8艘立即分別租借給自由法國和巴西海軍 | 與「巴克利」級相同的艦體。全長93.27米,全寬11.13米,吃水2.67米。4台1500馬力柴油機,航速只有21節,續航力11500海里/12節。標準排水量1270噸,滿載排水量1625噸,編制15名軍官和201名士兵。 | 單管3吋炮3座;三聯21吋魚雷發射管1具;雙聯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3座,單管20毫米厄利孔機關炮10座(DE-740—762, 765—788)單管20毫米厄利孔機關炮8座(其它);深水炸彈投擲槽2座,深水炸彈投擲器8座,刺蝟彈發射炮1座。戰爭後期,大多數都拆掉魚雷發射管改為高炮安裝位。最早裝有煙霧發射器的護航驅逐艦 | 大多作為軍援給荷蘭,秘魯,意大利,泰國以及韓國,其中兩艘租給了日本海上自衛隊。多數在60年代退役解體。移交台灣的有:博斯特威克號DE-103改名「太倉」號、布里曼號DE-104改名「太湖」號、卡特號DE-112改名「太昭」號、托馬斯號DE-102改名「太和」號 | |
埃德索爾級護航驅逐艦[14] | USS 埃德索爾號(DE-129) | 10 April 1943 | 85艘,有30艘移交給美國海岸警衛隊使用,戰時沒有移交外國海軍。戰爭中有4艘沉沒。 | 「坎農」級的翻版,但對動力裝置作了一些小的改進。航速21節。全長93.27米,全寬11.13米,吃水2.59米,標準排水量1273噸,滿載排水量1627噸。艦員186人。 | 單管3吋炮3座;三聯21吋魚雷發射管1具。雙聯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2座,單管20毫米厄利孔機關炮8座。深水炸彈投擲槽2座,深水炸彈投擲器8座,刺蝟彈發射炮1座。戰爭後期拆除魚雷發射管加裝高炮。 | 戰後都移交給海軍管理,4艘被送給墨西哥、土耳其、南越和菲律賓。自用的在70年代全部退役。坎普號DE-251轉交南越改名「陳重平」號;福斯特號DE-334轉交南越改名「陳慶瑜」號參見西沙海戰 | |
勒德洛級護航驅逐艦[15] | 勒德洛號 (DE-224) | 15 May 1944 | 72艘,50艘該級艦在建造過程中改裝成了快速運輸艦(APD-87—136),1艘於戰爭結束前完成改裝(APD-139),另有兩艘(APD-137—138)的改裝工作由於戰爭結束而取消。戰時沒有一艘被擊沉 | 是「巴克利」級的改進型,艦橋與煙囪的高度被降低,故其低矮的外形與前幾級艦有明顯區別。和巴克利級動力配置、艦體一樣,續航力為6000海里/12節。滿載排水量:1780噸;全長93.27米,全寬11.20米(DE-224,225,705—709)11.28(其它),吃水2.97米。航速24節;艦員186人; | 比巴克利級強化不少,除將主炮全部改換兩座單管5英寸高平兩用砲外,還在艦首方向增設一座40毫米機關炮,10門單管20炮,三聯21吋魚雷發射管1具,反潛武器配置和艾瓦茨級一樣深水炸彈投擲槽2座,深水炸彈投擲器8座,刺蝟彈發射炮1座 | 戰後有2艘援助國外,其他在美國海軍中作為訓練艦服役到60年代。賴利號DE-579轉交台灣改名「太原」號 | |
約翰·巴特勒級護航驅逐艦[16] | 約翰·巴特勒號(DE-339) | 31 March 1944 | 83艘,有4艘被擊沉。 | 是「拉德羅」級的翻版,但動力裝置有所改進,是唯一採用減速齒輪箱+蒸汽輪機的護航驅逐艦。全長93.27米,全寬11.20米,吃水2.90米,標準排水量1452噸,滿載排水量2100噸,航速24節,續航力6000海里/12節。艦員186人 | 火力配置和拉特羅級相同。單管5吋高平兩用砲2座。三聯21吋魚雷發射管1具。雙聯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3座,單管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4座或單管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4座或雙聯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3座,雙聯20毫米厄利孔機關炮3座,單管20毫米厄利孔機關炮10座或單管20毫米厄利孔機關炮10座。深水炸彈投擲槽2座,深水炸彈投擲器8座,刺蝟彈發射炮1座。 | 戰後大多數都被解體,僅有2艘移交葡萄牙海軍。 | |
Dealey級護航驅逐艦[17] | Dealey號(DE-1006) | 3 June 1954 | 13 | ||||
Claud Jones級護航驅逐艦[18] | Claud Jones號(DE-1033) | 10 February 1959 | 4 | ||||
Bronstein'級護航驅逐艦[19] | Bronstein號(DE-1037) | 15 June 1963 | 2 | ||||
Garcia級護航驅逐艦[20] | Garcia號(DE-1040) | 21 December 1964 | 10 | ||||
Brooke級護航驅逐艦[21] | Brooke號(DEG-1) | 12 March 1966 | 6 | ||||
諾克斯級[22] | 諾克斯號(DE-1052) | 12 April 1969 | 46 |
戰後,中華民國海軍共接收了19艘護航驅逐艦。其中以「太」字號命名的護航驅逐艦(DE)七艘:21太康、22太平、23太和、24太倉、25太湖、26太昭、以及1955年移交的太原號。在1955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之前,6艘美制護航驅逐艦是海軍最強大的軍艦。還有因應60年代海防壓力激增而從美國大量引入的山字級巡防艦12艘,為上述護航驅逐艦類別當中降級裝備、強化運輸能力的高速運輸艦類別,並一直使用至90年代。
根據1949年共同防禦援助法案,租借給自由法國的護航驅逐艦永久贈予了正與越盟作戰的法國海軍。
名字 | 日期 | 國家 | 排水量 | 航速 | 建造數量 | 註釋 |
---|---|---|---|---|---|---|
Template:Sclass2- | 1942 | UK | 1,370 tons | 20 knots | 151 | [23] |
Type A kaibōkan | 1943 | Japan | 870 tons | 19 knots | 18 | [2] |
FMR class | 1943 | US | 1,200 tons | 21 knots | 85 | [14] |
GMT class | 1943 | US | 1,140 tons | 21 knots | 72 | [11] |
TE class | 1943 | US | 1,400 tons | 23 knots | 102 | [12] |
DET class | 1943 | US | 1,240 tons | 21 knots | 72 | [13] |
Tacomafrigate | 1943 | US | 1,430 tons | 20 knots | 96 | [24] |
Type B kaibōkan | 1943 | Japan | 940 tons | 19 knots | 37 | [2] |
Template:Sclass2- | 1944 | UK | 1,435 tons | 20 knots | 30 | [25] |
WGT class | 1944 | US | 1,350 tons | 24 knots | 87 | [16] |
TEV class | 1944 | US | 1,450 tons | 24 knots | 22 | [15] |
Template:Sclass2- | 1945 | UK | 1,580 tons | 20 knots | 26 | anti-aircraft[25] |
Dealey class | 1954 | US | 1,450 tons | 25 knots | 13 | [17] |
Type E50 frigate | 1955 | France | 1,290 tons | 28 knots | 4 | fast[26] |
Type 14 'Blackwood' frigate | 1955 | UK | 1,180 tons | 24 knots | 15 | "second-rate" anti-submarine warfare frigates. Cheaper to produce than Type 12.[27] |
St. Laurentdestroyer | 1955 | Canada | 2,263 tons | 28 knots | 7 | anti-submarine[28] |
Type B | 1956 | Japan | 1,070 tons | 25 knots | 2 | diesel[29] |
Type 12 'Whitby' frigate | 1956 | UK | 2,150 tons | 31 knots | 6 | anti-submarine[30] |
Type E52 frigate | 1956 | France | 1,295 tons | 28 knots | 14 | fast[31] |
Almirante Clemente-class light destroyer | 1956 | Venezuela | 1,300 tons | 32 knots | 6 | fast[32] |
Type 61 'Salisbury' frigate | 1957 | UK | 2,170 tons | 24 knots | 4 | aircraft direction[33] |
Canopo-class frigate | 1957 | Italy | 1,807 tons | 26 knots | 4 | [34] |
Type 41 'Leopard' frigate | 1957 | UK | 2,300 tons | 24 knots | 7 | anti-aircraft escort for convoys[35] |
Azopardo-class frigate | 1957 | Argentina | 1,160 tons | 20 knots | 2 | [36] |
Restigouchedestroyer | 1958 | Canada | 2,366 tons | 28 knots | 7 | anti-submarine[37] |
Claud Jones class | 1959 | US | 1,450 tons | 22 knots | 4 | [18] |
Type 12M 'Rothesay' frigate | 1960 | UK | 2,380 tons | 30 knots | 12 | ."Modified" Type 12. Anti-submarine[38] |
Kölnfrigate | 1961 | Germany | 2,100 tons | 30 knots | 6 | fast[39] |
Template:Sclass2- | 1961 | Australia | 2,100 tons | 30 knots | 6 | Originally designated as anti-submarine frigates, later re-designated as destroyer escorts.[40] |
Isuzudestroyer escort | 1961 | Japan | 1,490 tons | 25 knots | 4 | [41] |
Type 81 'Tribal' frigate | 1961 | UK | 2,300 tons | 28 knots | 7 | general purpose[42] |
Bergaminifrigate | 1961 | Italy | 1,410 tons | 26 knots | 4 | [43] |
Commandant Rivièrefrigate | 1962 | France | 1,750 tons | 25 knots | 13 | dual purpose[31] |
Mackenziedestroyer | 1962 | Canada | 2,366 tons | 28 knots | 4 | anti-submarine[37] |
Hvidbjørnen-class frigate | 1962 | Denmark | 1,345 tons | 18 knots | 4 | fishery protection[44] |
Type 12I 'Leander' frigate | 1963 | UK | 2,450 tons | 30 knots | 26 | "Improved" Type 12. General purpose.[45] |
Bronstein class | 1963 | US | 2,360 tons | 26 knots | 2 | [19] |
Garcia class | 1964 | US | 2,620 tons | 27 knots | 10 | [20] |
Oslofrigate | 1966 | Norway | 1,450 tons | 25 knots | 5 | [46] |
Brooke class | 1966 | US | 2,640 tons | 27 knots | 6 | guided missile[21] |
Peder Skramfrigate | 1966 | Denmark | 2,030 tons | 28 knots | 2 | fast[47] |
Van Speijkfrigate | 1967 | Netherlands | 2,200 tons | 28 knots | 6 | [48] |
Alpinofrigate | 1968 | Italy | 2,000 tons | 28 knots | 2 | [43] |
Alvandfrigate | 1968 | Iran | 1,110 tons | 40 knots | 4 | [49] |
Knox class | 1969 | US | 3,011 tons | 27 knots | 46 | [22] |
Chikugodestroyer escort | 1971 | Japan | 1,470 tons | 25 knots | 11 | [41]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