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憩室炎(diverticulitis)是大腸腸壁上憩室病發炎的消化道疾病[1]。症狀多半會是下腹部突然疼痛[1],不過疼痛也可能持續幾天[1]。在北美及歐洲的憩室炎疼痛多半會在左下腹部,而亞洲多半會在右腹部[2][4]。也可能會有噁心、腹瀉或是便秘的症狀[1],若是發燒或便血,可能有併發症[1]。憩室炎也可能會復發[2]。
憩室炎 Diverticulitis | |
---|---|
又稱 | Colonic diverticulitis |
大腸(乙狀結腸)中有多個囊(憩室)。 | |
症狀 | 腹痛、發熱、噁心、腹瀉、便秘, 便血[1] |
併發症 | 膿瘍、瘻、腸穿孔[1] |
起病年齡 | 突然,年齡五十歲以上[1] |
類型 | 小腸病變[*]、憩室病[*]、炎症性疾病[*]、sigmoiditis[*]、疾病 |
病因 | 不確定[1] |
風險因素 | 肥胖症、缺乏運動、吸煙、家庭病史、非甾體抗炎藥[1][2] |
診斷方法 | 血液檢查、X射線計算機斷層成像、結腸鏡檢查、大腸鋇劑灌腸造影[1] |
鑑別診斷 | 大腸激躁症[2] |
預防 | 美沙拉嗪、利福昔明[2] |
治療 | 抗細菌藥、流質飲食、住院治療[1] |
盛行率 | 3.3%(發達國家)[3][1] |
分類和外部資源 | |
醫學專科 | 普通外科 |
ICD-10 | K57 |
DiseasesDB | 3876 |
MedlinePlus | 000257 |
eMedicine | 173388 |
憩室炎的成因還未確認[1],風險因素可能包括肥胖、缺乏運動、吸煙、家族病史、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1][2],而膳食纖維是否造成影響還不清楚[2]。在大腸中形成囊袋但沒有發炎症狀,稱為憩室病(diverticulosis)[1],有10%-25%的概率會因細菌感染而發炎[2][5],通常透過斷層掃描診斷,或也輔助以驗血、結腸鏡檢查或大腸鋇劑灌腸造影[1]。需要與大腸激躁症作鑑別診斷[2]。
預防方式包括調整風險因素(不運動、肥胖及吸煙)[2],美沙拉嗪和利福昔明可用於預防憩室病患者的發作[2]。歷史上曾建議避免食用堅果和種子來預防憩室炎,但發現食用這些食物與憩室炎之間沒有任何關聯,而不再作為飲食建議[1][2]。輕度憩室炎建議口服抗生素和流質飲食[1]。嚴重病例則建議靜脈注射抗生素、住院和全腸外營養,並且禁食[1]。益生菌使用效果尚未明確[2]。併發症如膿瘍、瘺管和結腸穿孔可能需要進行手術[1]。
此疾病在西方世界很常見,但在非洲和亞洲不常見[1]。在西方世界大約35%的人患有憩室病,而受影響的農村非洲人不到1%[5],罹患憩室病的人其中4%至15%可能繼續發展成憩室炎[3]。此疾病隨着年齡的增長變得更加頻繁,在50歲以上的人中尤為常見[1]。憩室炎在世界各地也變得越來越普遍[2]。2003年在歐洲,憩室炎導致大約13,000人死亡[2],是結腸最常見的解剖疾病[2]。截至2013年,美國每年與憩室病有關的醫療成本約為24億美元[2]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