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某人從他們的(主觀)感受中得出關於事實的結論時,就會發生情緒化推理。示例:「我感到嫉妒和不信任。這意味着我的搭檔在欺騙我。」[1] 情緒化推理是一種認知扭曲現象。[2]

事實上,情緒是由對所觀察到的事件的無意識心態觸發的,受其他認知扭曲和偏見的影響。因此,情緒完全不適合評估假設的正確性,因為它們是假設的結果。[3]

這個詞可以追溯到精神病學家亞倫·貝克(Aaron T. Beck),他於 1979 年引入它,作為他對認知行為療法的反思的一部分。[4] 尤其是,有抑鬱傾向的人經常過度傾聽他們消極的直覺,而不是不帶偏見地看待客觀事實。[5] 然而,在(身心)壓力大的情況下,人們通常傾向於對給定的事件做出情緒化的反應,而不是找到一個戰略上聰明的答案。[6]

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特別注重情緒表現,將導致消極情緒的思維模式展示給患者,透過提問讓他們意識到,然後用導致積極情緒的思維模式來代替。[7]

舉例

以下是一些基於情感證據的謬誤推論示例:

  • 「我感到內疚,所以我有責任。」
  • 「我對另一個人很生氣,所以他們做錯了。」
  • 「如果我的感覺說某事是好的,那麼它也很好,如果它說某事是壞的,那麼它也是壞的。」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