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哭鬧(英語:Baby colic)也稱為嬰兒腸絞痛,定義為嬰兒每天哭超過三小時,每週超過三天,持續三週以上,但其他方面都正常的情形[1],一般會發生在晚上[1]。嬰兒哭鬧一般不會造成長期的問題[4],不過會造成家長挫折、產婦的產後抑鬱症、較常需要就醫、甚至有可能使得家長虐待兒童[1]。
目前還不確定嬰兒哭鬧的原因[1],有人認為是因為像腸痙攣之類的腸胃不適所造成[5],診斷時需要先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1]。有關症狀包括發燒、無活力或是腹部腫脹[1]。在異常哭鬧的嬰兒中,有潛在器質性疾病的只有不到5%[1]。
有關嬰兒哭鬧的治療多半都很保守,藥物或是替代療法的效果都不大[3]。對父母的額外支持可能會有幫助[1]根據暫時性的證據,可能可以用益生菌,若是母親哺乳的嬰兒,母親也可以改吃低過敏原飲食[1],若是喝配方奶的嬰兒,可以改喝水解蛋白奶粉[1]。
有10%到40%的兒童曾出現過嬰兒哭鬧的情形[1],最常出現在出生六週後,大約在六個月後症狀就會減退[1]。很少會持續到一歲以後[6],男孩及女孩出現的比例相當[1],在1954年時,首次有對此症狀的詳細醫學描述[7]。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