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英国作曲家、指挥家(1875-1912)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塞繆爾·柯勒律治-泰勒(英語:Samuel Coleridge-Taylor,1875年8月15日—1912年9月1日)是一名英國作曲家和指揮家,成名作是改編自美國亨利·華茲華斯·朗費羅的史詩《海華沙之歌》的同名清唱劇。
他雖有黑人血統,但仍在當時取得了巨大成功,以至於他在1900年代初在美國進行了巡迴演出時,被紐約白人音樂家稱為「非洲馬勒」[1]。
他出生於倫敦霍本的西奧博爾德路 (Theobalds Road)15號[2],母親是英格蘭人愛麗絲·黑爾·馬丁(Alice Hare Martin,1856–1953)[3],父親是塞拉利昂克里奧爾人丹尼爾·彼得·休斯·泰勒(Daniel Peter Hughes Taylor),一名醫生和政治家。他的父母沒有結婚,丹尼爾在不知道愛麗絲懷孕的情況下回到了非洲[4],愛麗絲以詩人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的名字命名了她的兒子[5]。他名字中的連接符可能是源自出版商的印刷錯誤[6]。
愛麗絲生下這個男孩後,與她的父親本傑明·霍爾曼斯(Benjamin Holmans)及其家族住在一起。她自己的父母也是未婚先孕,父親是個熟練的蹄鐵匠,後娶了一個不是她母親的女人,並育有四女和至少一個兒子。這家人住在薩里郡的克羅伊登。1887年,愛麗絲·馬丁與鐵路工人喬治·埃文斯(George Evans)結婚。[7]
泰勒在克羅伊登長大。他母親認識不少懂音樂的人,他的外祖父就能拉小提琴。他小時候跟隨外祖父學習,後來又出錢讓他上小提琴課。15歲開始,他在皇家音樂學院學習,並轉學作曲,師從查爾斯·維利爾斯·斯坦福。獲得學位後,泰勒成為一名職業音樂家,不久被任命為水晶宮學校(Crystal Palace School)教授;並在克羅伊登音樂學院(Croydon Conservatoire)指揮管弦樂隊。
1899年,柯勒律治-泰勒與傑西·沃爾米斯利(Jessie Walmisley,1869-1962)結婚,後者是他在皇家音樂學院的同學,比他大六歲。她的父母因為泰勒是混血兒而反對這樁婚事,但後來還是接受了他並參加了兩人的婚禮。他們育有一子海華沙(Hiawatha,1900-1980)和一女格溫多林· 艾薇爾(Gwendolyn Avril,1903-1998),後來都從事音樂相關事業。海華沙改編過他父親的作品[8]。格溫多林則是一名作曲家、指揮家。
1896年左右,愛德華·埃爾加向三合唱團音樂節推薦了他,他的《A小調敘事曲》(Ballade in A minor)在那裏首演。1898年,他的海華沙三部曲第一部《海華沙的婚宴》(Hiawatha's Wedding Feast)由老師查爾斯·維利爾斯·斯坦福指揮、首演,大獲成功,柯勒律治-泰勒因此在美國進行了三次巡迴演出[9]。在美國,他對父親的種族傳統越來越感興趣,曾作為最年輕的代表參加1900年在倫敦舉行的第一次泛非會議(First Pan-African Conference),由此與保羅·勞倫斯·鄧巴和W·E·B·杜波依斯結識[9]。
1904年,柯勒律治-泰勒在白宮受到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接見,當時這對非洲裔男子來說是很罕見的。他的音樂流傳開來,並得到了非裔美國人的大力支持。柯勒律治-泰勒試圖從傳統的非洲音樂中汲取靈感,並將其融入古典音樂中,就像約翰內斯·勃拉姆斯對匈牙利音樂、安東寧·德沃夏克對波西米亞音樂所做的那樣。在倫敦結識保羅·勞倫斯·鄧巴後,泰勒為他的一些詩歌配樂。在美國大使海約翰的贊助下,泰勒和鄧巴在倫敦舉行了一場聯合演奏會[10]。
不過,雖然他的音樂十分流行,但由於版權低價賣給了出版商,柯勒律治-泰勒只得到15基尼報酬[11][12][13]。他37歲就死於肺炎,這可能要歸咎於他的財務壓力[14]。他被安葬在薩里郡瓦靈頓的班頓山公墓(Bandon Hill Cemetery)[15]。他的妻子傑西和他的兒女活得都比他久。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