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裂聲(又稱吱嘎聲、擠喉聲、緊喉聲等等,聲樂領域又叫氣泡音,英語:creaky voice)是一種特殊的發聲態,低於常態音區。[1][2]喉部的杓狀軟骨被拉攏,因此聲帶強烈地收緊,使得聲帶又短又緊、短厚而僵硬,其頻率極低[3],遠低於發音人的最低聲域[4],通常以20~50 Hz的頻率不規則振動,低於常態濁聲約兩個八度,通過聲門的氣流非常緩慢。嘎裂聲可能見於音高極低的情形下(如韻律單位末),但也可能見於較高的音高。[5]所有這些都會使說話者的聲音聽起來吱吱作響或沙啞。
嘎裂聲 | |
---|---|
◌̰ | |
編碼 | |
HTML碼(十進制) | ̰ |
Unicode碼(十六進制) | U+0330 |
語音學
在英語公認發音中,嘎裂聲被描述為聲門強化的一種方式:attempt [əˈtʰemʔt]可以實現為[əˈtʰem͡m̰t]。[6]
哈拉帕馬薩特克語等語言中,嘎裂聲具有音位地位,即嘎裂聲的存在與否會改變單詞的意義。[7]國際音標中,語音的嘎裂聲表示為波浪號附加符號 U+0330 ◌̰ COMBINING TILDE BELOW,如[d̰]。丹麥語韻律特徵stød是喉化形式的一個例子,具有音位功能。[8]韓語輔音出現的輕微喉化稱作「僵聲」。[9]
社會
說話和演唱中使用的嘎裂聲常稱作「氣泡音」"(vocal fry)。
有證據表明,21世紀初,美式英語人群中年輕女性口語的氣泡音變得越來越普遍。[10]研究人員Ikuko Patricia Yuasa發現,美國大學生認為女性的嘎裂聲是「猶豫不決、不具攻擊性、不正式的,但也是受過教育、面向城市、上進心強的表現」。[10]
有理論認為,女性可能會用嘎裂聲模仿男性的低沉聲區,讓自己聽起來更「權威」、更可信。[11][12][13][14]Yuasa[10]還進一步推論說,由於加利福尼亞州是美國流行文化的中心,許多娛樂業都紮根於此,美國年輕人可能會因為所消費的媒體,而不自覺地多用嘎裂聲。
命名
嘎裂聲因其特殊性,無論在中文還是英文中,都有很多名稱。
出現的語言
另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