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雙氮配合物,又稱分子氮配合物,是指含有分子氮作為配體的配合物。這類配合物比較少見,不過自首次製得以來,已有數以百計的雙氮配合物被製得,幾乎涵蓋元素周期表上從IVB到VIII族所有的過渡元素。雙氮配合物的發現在固氮研究方面有一些意義,不少人希望通過形成雙氮配合物來削弱氮分子的叄鍵,活化分子氮,從而達到將氮還原為氨的目的。
第一個雙氮配合物——二氯化雙氮·五氨合釕(II) [Ru(NH3)5(N2)]Cl2是由多倫多大學的 Allen 和 Senoff[1] 在1965年製得的。他們在水溶液中用水合肼還原 RuCl3·3H2O 企圖製備 [Ru(NH3)6]2+ 時,偶然得到了上述化合物[2]。該化合物在紅外光譜中,在~2100 cm−1 處有一強吸收帶。此化合物的發現打破了化學界認為分子氮不能作π接受體,不能形成配合物的傳統觀念。
雙氮配合物的製備方法一般為:
雙氮配合物中的分子氮通常通過端基或橋連的方式與金屬原子配位,少數也可以側基的形式配位。分子氮與金屬原子的配位,減弱了氮-氮間的鍵級,使鍵長有所增加,這一點可以通過氮-氮鍵的伸縮振動頻率值觀察到。
金屬配合物和N2分子反應,產生雙氮配合物後,由於金屬原子的電子反饋到N2分子的反鍵軌道中,致使N2分子中的三鍵的鍵能降低,N≡N間的距離增大,N2分子的化學活性增加。[3]
有些雙氮配合物中的分子氮可以被還原,產生氨或者聯氨,但目前為止此類穩定的雙氮配合物數量還不多。雙氮配合物主要對氧化劑敏感,很多是在金屬中心被氧化的同時,失去氮分子。此外,雙氮配合物還可以進行配體的取代反應,分子氮或其他配體(對於穩定的雙氮配合物)被替換。端基雙氮配合物中的外端氮原子因具有較高的負電荷密度,還可作為路易斯鹼進行反應,轉化為同核或異核的橋連雙氮配合物。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