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保衛中國同盟(China Defense League, CDL),簡稱「保盟」,也稱「保衛中國大同盟」,是宋慶齡於1938年6月14日在香港創立的一家抗日組織。後於1945年在上海改名為中國福利基金會,並於1950年改為中國福利會。保衛中國同盟由宋子文任會長,宋慶齡擔任主席。在宋慶齡的邀請下,香港醫務總監司徒永覺夫人希爾達·沙爾文-克拉克出任名譽書記,香港大學歷史系的高級講師傅朗思(Norman H. France,1904~1941)出任名譽司庫,廖夢醒、鄒韜奮、許乃波、愛潑斯坦等社會名流也在同盟中任職。
保衛中國同盟由中央委員會領導,中央委員會由愛潑斯坦、鄧文釗、廖夢醒、宋慶齡、司徒永覺夫人、傅朗思教授和廖承志7人組成,下設有:
1937年秋冬,新西蘭記者、羅德學者詹姆斯·貝特蘭訪問了延安與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1938年2月,周恩來在漢口的八路軍辦事處委託貝特蘭把華北八路軍傷病員急需醫療服務與物資的情況報告給在香港的宋慶齡。1938年3月,在香港的鄧文釗家裏,代表宋慶齡的廖承志與詹姆斯·貝特蘭會見,廖承志提出要成立一個國際救援團體,成為中國人民與海外之間的橋樑,要找很有影響的人與有地位的外國人,並確定了保衛中國同盟這個名字。[1]
1938年6月14日,在宋慶齡及其弟宋子良於香港干德道11號2A寓所的客廳內,保衛中國同盟成立。[2][3][4][5]
1941年5月30日,身處美國華盛頓的宋子文致電報予在香港的保衛中國同盟中央委員會,宣佈退出「保盟」。宋慶齡於6月1日發表《關於宋子文退出「保盟」的聲明的聲明》,對宋子文退出保盟表示遺憾。宋慶齡亦以保盟中央委員會名義於6月5日發表長文《救濟工作與政治──答宋子文先生》。宋子文辭職電報、宋慶齡聲明、保盟中央委員會之文,均刊登在《保衛中國同盟新聞通訊》第33期上,1941年6月15日出版。[6]
1942年夏秋之間,宋慶齡在重慶重建保盟,成立了新的中央委員會。同時邀請孫科、馮玉祥、賈瓦哈拉爾·尼赫魯、保羅·羅伯遜等中外知名人士擔任榮譽會員。
1938年6、7月間,保衛中國同盟開始在香港用英文編輯出版《保衛中國同盟新聞通訊》,簡稱《保盟通訊》,油印出版6期。1939年4月1日,《保盟通訊》改為鉛印雙周刊,出版了36期。1941年初從《保盟通訊》第26期起,還同時出版了中文版。1941年底,香港淪陷,《保盟通訊》停刊。英文版編輯:約翰·利寧、伊斯雷爾·愛潑斯坦、詹姆斯·貝特蘭等人;中文版編輯:鄒韜奮、金仲華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