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丸都山城,又稱丸都城,其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座落在現吉林省集安市西面的丸都山上,距集安市區2.5公里左右,海拔最高處為676米。丸都是高句麗都城「國內城」的軍事守備城,又和「國內城」相互依附,成為世界王都建築史上附合式王都的特殊模式,是高句麗建築的一大特色。
丸都山故城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吉林省集安市 |
分類 | 古遺址 |
時代 | 高句麗 |
編號 | 2-52 |
認定時間 | 1982年[1] |
2001年國內城與丸都山城合併,名稱:丸都山城與國內城[2] |
丸都城開始的名字是「尉那岩城」。西漢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句麗遷都到「國內城」,並築 「尉那岩城」為其衛城。東漢建安二年(197年),高句麗與割據遼東的公孫度發生過一次大規模戰爭,高句麗敗,「國內城」被毀。建安三年(198年),高句麗第十代王山上王擴建尉那岩城,並將尉那岩城更名為丸都城。建安十四年(209年),山上王遷都於丸都。公元244年曹魏攻打高句麗,丸都城被毀。341年,前燕慕容皝率軍攻入丸都,焚燒高句麗王宮,搗毀丸都城。[3]北魏始光四年(427年);高句驪長壽王時,為躲避北魏的威脅,以及鞏固在朝鮮半島上的勢力,高句驪都城再遷至平壤城(即今朝鮮平壤市東北六七公里處的大聖山城和安鶴宮城)。遷都平壤前,國內城和丸都城都一直是高句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此後國內城作為「別都」,列高句麗三京之一。
唐朝和新羅的聯軍滅高句麗後,國內城為唐朝安東都護府之哥勿州駐地。渤海國時期,為其西京所轄的桓州。遼代仍為桓州。清代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輯安(今集安)建治後為其所轄。
丸都城的地理特點是北高南低,東、西、北三面城垣外臨陡峭的絕壁,內抱較為平緩的坡地,平面呈不規則的四邊形,形如簸萁狀。城周長為6395米,有城門6處,南側谷口處有一處瓮門,東北面城牆上各發現兩處門址,南牆西部有一處城門址,西城牆上至今未發現門址。城內有泉水兩處,一在城西北角,一在城東山腳下。在南城門匯於一處,經瓮門下涵洞注入通溝河。城內宮殿遺址在東側山坡下,南北長96.5米,東西寬80米。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