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履德(1912年—1972年11月10日),字驥甫,男,山東日照人,中國內燃機專家[1]、航空工程專家[2]、教育家[3]。曾擔任山東大學工學院院長、山東工學院院長[4]。
生平
1912年10月,丁履德生於山東省日照縣丁官莊村,幼年時同母親離開原籍隨其父親丁惟茲就讀於濟寧、濟南、青島等地。受其父親的畢業於天津高等工業學堂的工程師背景影響,1927年夏天,丁履德於青島禮賢中學畢業後,先考入了天津南開大學預科,後於1930年9月,進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學習。在其大學學習期間接觸過革命的理論與影響[1],參加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對國民黨妥協投降政策的罷課請願等學生運動[4]
1934年6月,丁履德在上海交通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後先後擔任了上海商務印書館練習編輯、上海公用局技士。[1]
1934年12月,丁履德以全國第七名的成績考取了中華民國教育部招收的留歐機械生資格,於1935年2月赴意大利的都靈大學航空研究院學習。後因意大利法西斯政府與日本帝國主義相互勾結,結成了軍事同盟,加之當地報紙上經常刊登污辱中國人的文章和照片,於是他向有關當局請求提前回國在1937年提前回國(有說法稱是6月回國[1]、也有說法稱是七七事變後回到上海[4]),根據出國前訂立的合同,他到重慶、成都的航空委員會所屬的空軍機械學校擔任了兩年多上尉教官職務[4]。
1940年,丁履德不滿國民政府現狀,在未經批准的情況下直接離開了航空機械學校,並因此被國民政府通緝。[5]離開航空機械學校的丁履德開始從事高等教育工作,同年8月,在位於城固的西北工學院航空系執教。1942年2月應竺可禎聘請,到當時遷至貴州遵義的浙江大學擔任教授(有資料說是在機械系執教[4],也有說是在工學院執教[5])。1943年夏天,丁履德到雲南平彝縣探望因不願在淪陷區生活、而從青島逃到雲南的父親,恰好此時西南聯大給他聘書,邀請他到清華大學航空系擔任教授,因此在西南聯大任教一年。後在西南聯大航空系任教授。[1][4]
1944年底,中華民國教育部委託清華大學航空系選派一位教師到美國進修,丁履德獲清華大學推選,於1945年6月經加拿大前往美國,進入耶魯大學機械研究院學習。後在1946年擔任了美國紐沃克工學院(現為新澤西理工學院)教授職務[6]。1947年回到中國,先後擔任了廈門大學航空系、山東大學機械系任教授,後在青島迎接了解放。1952年11月因全國院系調整,丁履德出任山東工學院院長兼二級教授。1953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7]。後自五十年代起,連續當選為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8],擔任山東省政協副主席、山東省科協副主席等職務。[1]1963年當選為民盟山東省委第一屆委員會主任委員,並任民盟中央委員。[9]
在五十年代中期。在台灣大學教書的丁觀海想利用與丁履德的親屬、同學關係安排好自己回中國大陸的工作待遇問題,於是將意願信從台灣經美國轉寄郵到了丁履德手中,丁履德了解了事情後向山東工學院黨委作了相關事務的匯報。結果在文革時期,這些事情導致了丁履德被扣上了「裏通外國」的罪名。[5]遭遇了掛牌子、揪斗、關牛棚等待遇。[1]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