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的学术期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英語: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通常簡稱為PNAS;PNAS USA),又譯為《美國科學院院報》,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官方學術周刊。創刊於1915年。院刊出版前沿研究報告、述評、綜述、前瞻、學術討論會論文等。該刊覆蓋生物學、化學、物理學、數學和社會科學。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由美國國家科學院於1914年創立,1915年出版發行第一期。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創辦前,美國國家科學院出版過三卷該組織的會議記錄,內容包括大部分會議紀要和年度報告。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歷任主編如下
所有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出版的研究型論文都是經過同行評審的。[1]每一篇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論文都會標明負責該論文同行評審工作的編輯姓名。該刊的論文評審標準模式是首先將論文直接提交到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而非通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每年可以處理最多4篇以他本人為論文作者的論文的同行評審過程--因為這些論文的審稿人由院士本人挑選並與之直接聯繫溝通的,所以這些論文的同行評審過程是公開的。這些論文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其他所有論文一樣,經提交和評審後由《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編輯委員會評估是否發表。在2010年1月1日之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每年獲准處理最多2篇來自非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所提交的論文,這些論文的評審過程是匿名的,不會將論文評審人的身份告知作者,而審稿人由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挑選[1][2][3]。1995年當時剛上任的主編Nicholas R. Cozzarelli首次將直接投稿(Direct submission)這種方式引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4]。在這種投稿模式下,論文作者不論是否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都可以直接將稿件遞交至期刊編輯辦公室,經編委會(由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全體組成)初步篩選後交由該論文所涉領域的專家匿名評審。[4]而在此之前該期刊發表的論文都是通過溝通後投稿的方式(Communicated submissions)發表的,這種方式需要作者先與論文所涉及相關研究領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進行溝通,經溝通確認論文的研究工作重要性足以在該刊物發表後再提交論文稿件進行同行評審[4]。從2010年7月1日起,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完全淘汰了溝通後提交論文的投稿模式,改為全部採用直接投稿。[4]這一改變使得論文作者在將稿件遞交至《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前可先自由指定一位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作為「預先安排的編輯」來處理他們的稿件,遞交後的稿件由刊物的編委會分配,對原則上已同意負責該稿件編輯的院士編委會會予以特別考慮[4]。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擁有廣泛的讀者群,尤其是世界各地從事基礎科學領域研究的科學工作者。與《自然》和《科學》一樣,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基礎科學領域的學術雜誌之一。
2003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一篇社論,闡明了該刊物在發表生命科學領域敏感材料時的政策[5]。文中提道「對於那些已提交的、有可能會被認為不妥、且一旦發表將會危及公眾福利的論文材料,我們會繼續加以監督」。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