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lezhaev反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Prilezhaev反應,又稱Prileschajew反應或Prilezhaev環氧化反應,為烯烴與過氧酸形成環氧化物的化學反應。[1]該反應由尼古拉·普里列扎耶夫(Nikolai Prilezhaev)於1909年首次報告,並因此得名。[2]該反應常用的過氧酸為間氯過氧苯甲酸(m-CPBA),因其性質相對穩定,且在大多數有機溶劑中有較好的溶解度。[3]如下所示的反應實例中,mCBPA使反-2-丁烯環氧化,得到反-2,3-環氧丁烷:[4]

Prilezhaev反應 | |
---|---|
命名根據 | 尼古拉·普里列扎耶夫 |
反應類型 | 雜環合成反應 |
標識 | |
有機化學網站對應網頁 | prilezhaev-reaction |
RSC序號 | RXNO:0000405 |
該反應有高度立體專一性,C=C雙鍵的立體異構通常可以完全保真地在環氧化物中得以保持。所以反式烯烴僅會形成反式環氧化物(如上例所示),而順式烯烴只會產生順式環氧化物。這種立體專一性是協同反應機理的結果,具體如下所述。
反應機理

目前普遍承認的Prilezhaev反應機理為Paul Bartlett首先提出的「蝴蝶機理」。在該機理中,過氧酸在反應過渡態中形成分子內氫鍵。[5]儘管在兩個方向上都存在前線軌道軌道相互作用,但過氧酸通常被視為親電體,而烯烴則被視為親核體。可以印證這一規律的是,C=C雙鍵上的電子云密度越大,環氧化反應的速率通常越快。例如,隨着烯烴上取代的甲基數量增加,環氧化反應的相對速率變化如下:乙烯(1,無甲基)<丙烯(24,一個甲基)<順-2-丁烯(500,兩個甲基)<2-甲基-2-丁烯(6500,三個甲基)<2,3-二甲基-2-丁烯(>6500,四個甲基)。甲基的超共軛效應增加了雙鍵的電子密度,導致了環氧化反應的速率變化。
Prilezhaev反應屬協同反應機理,具有同步(或近同步)的過渡態。[6]在「蝴蝶機理」的過渡態構型中,過氧酸所在平面將烯烴所在平面一分為二,過氧O-O鍵垂直於烯烴雙鍵。這種構象使關鍵的前線軌道相互作用得以進行。其中主導性的相互作用為佔據的πC=C軌道(HOMO)和未占的σ*O-O軌道(LUMO)間的相互作用,該相互作用可解釋反應中烯烴的親核性與過氧酸的親電性。反應的次要相互作用為垂直於過氧酸平面的孤對電子軌道nO(p)(HOMO)與未佔據的π*C=C軌道(LUMO)之間的相互作用。[a][7]根據Anslyn & Dougherty (2006,第556頁),環氧化反應的機理可以表示如下:[8]

Prilezhaev反應速率與溶劑的選擇極度相關。[9]
參見
- 人名反應列表
- 環氧化合物
- 其它的C=C雙鍵環氧化反應:Sharpless環氧化反應、Jacobsen環氧化反應、史氏環氧化反應
註解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