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豬籠草[3](學名:Nepenthes khasiana),又名卡西豬籠草,是印度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3]其種加詞來源於卡西丘陵。其被認為是以其藍色的熒光來吸引獵物的。[4]
印度豬籠草 |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
目: |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
科: | 豬籠草科 Nepenthaceae |
屬: | 豬籠草屬 Nepenthes |
種: | 印度豬籠草 N. khasiana
|
二名法 | |
Nepenthes khasiana | |
印度豬籠草的分佈地 | |
異名 | |
|
印度豬籠草分佈局限,在野外非常罕見。僅存在於嘉潤地區(Jarain)的賈因蒂亞丘陵(Jaintia Hills)及巴馬拉地區(Baghmara)的加羅丘陵,其與梅加拉亞邦的卡西丘陵相鄰。[5]
卡西人稱其為「tiew-rakot」,意為「惡魔之花」或「吞噬植物」,賈因蒂亞人稱其為「kset phare」,意為「有蓋的捕蠅網」。加羅人則稱其為「memang-koksi」,意為「惡魔的籃子」。[6]
印度豬籠草與馬來王豬籠草(N. rajah)一起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一中。 2010年,珍稀豬籠草採集(Rare Nepenthes Collection)項目成立,以保護4種極其瀕危的豬籠草屬物種:馬兜鈴豬籠草(N. aristolochioides)、圓盾豬籠草(N. clipeata)、印度豬籠草和硬葉豬籠草(N. rigidifolia)。[7][8][9]
印度豬籠草的種加詞在一些早先的文章中寫為「khasyana」。[10][11]這種寫法在約瑟夫·道爾頓·胡克1873年的專著《豬籠草》中就已出現了[2],之後又出現於馬克斯韋爾·T·馬斯特斯在1872年4月20日《園丁紀事與農業公報》的文章中[11]。在19世紀後期的園藝貿易中,印度豬籠草常與滴液豬籠草(N. distillatoria)混淆。[11][12][13][14]
-
印度豬籠草的中位籠
-
印度豬籠草的上位籠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