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格利澤876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格利澤876是一顆紅矮星,體積為太陽的一半,位於寶瓶座,距離地球15光年;距離銀河系6000光年。它也是一顆變星,標示的名稱為寶瓶座 IL,其光譜類型為M4V。之前已經發現兩顆行星,其軌道共振為2:1;在2006年發現他有第3顆行星。格利澤876是迄今被證實有行星的兩顆紅矮星之一,另一顆是格利澤436

快速預覽 觀測資料 曆元 J2000.0, 特性 ...
Remove ads

距離和可見性

格利澤 876非常靠近我們的太陽系,根據依巴谷天體測量衛星測得的視差為212.59毫秒弧(mas)[1]相當於4.7秒差距(15.3光年)。儘管如此的靠近我們,但因為星光極為微弱(10等星),因此肉眼無法看見,只能使用望遠鏡來觀察。

恆星特徵

作為一顆紅矮星,格利澤876的質量遠低於我們的太陽,估計只有太陽的32%。[2]Gliese 876表面的溫度也比太陽要低,半徑也比太陽小。[3]結合這些因素,使得這顆恆星的光度僅為太陽的1.24%,因此多數的能量都在紅外線波長

要估計低溫恆星的金屬含量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在它們的大氣層中已經可以形成雙原子分子,使得光譜線變得很複雜。經過對光譜適當的觀察與重塑,估計Gliese 876的重元素豐度比太陽略低些(的豐度約為太陽的75%)。[4]基於色球層的活動與所依據的理論模型,這顆恆星的年齡大約是65.2億或99億歲。[5]

如同許多低質量的恆星,格利澤876也是一顆變星,它的型態是天龍座 BY,亮度的變化是0.04[6]這種類型的變星是因為表面有大的星斑,隨着恆星的自轉出沒而造成光度變化。[7]

行星系統

Thumb
藝術家構想的格利澤876b行星概念圖。

1998年,由Geoffrey Marcy[2]和Xavier Delfosse分別領導的兩個獨立研究團隊宣布發現一顆環繞格利澤876運行的行星。[8]該行星被命名為格利澤876b,其發現基於對恆星徑向速度變化的測量——這種變化由行星引力作用引起。該行星質量約為木星的兩倍,軌道週期61天,距離恆星0.208天文單位,比水星與太陽的距離更近。[9]

2001年,該系統中發現了第二顆更靠近恆星的行星[10]。這顆命名為格利澤876c的行星質量為0.62倍木星質量,與外層行星形成2:1軌道共振,軌道週期為30.340天。最初觀測到的軌道週期關聯曾被誤認為外層行星軌道離心率增大,實則為兩行星間強烈引力相互作用導致的軌道要素快速變化。[11]

2005年,Eugenio Rivera領導的團隊通過進一步觀測發現了第三顆類木行星格利澤876d,其位於更內側軌道。[12]該行星最小質量估計為5.88倍地球質量,可能屬於類地行星。根據徑向速度測量及與大質量行星的相互作用,推測系統軌道傾角約50°。若系統呈共平面結構,其實際質量將比徑向速度測得的最小值高約30%,即約7.5倍地球質量。而天體測量數據顯示外層行星傾角約84°,表明真實質量僅略高於最小值。[13]

Paul Shankland(與Rivera等合作)的研究未能觀測到行星凌星現象(即行星從恆星前方經過)以及由羅斯特-麥克勞克林效應引起的徑向速度偏離90°傾斜,從而進一步否定了假定的約90°軌道傾角。[14]

兩顆類木行星均位於格利澤876傳統定義的適居帶(0.116至0.227天文單位)內[15]。然而該系統中類地行星與適居帶距離較遠,該區域難以容納另一顆宜居的類地行星。不過,大質量行星若擁有足夠大的衛星,則可能具備支持生命存在的條件。

更多資訊 成員 (依恆星距離), 質量 ...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